2 英文參考
hoarseness diseas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喉瘖(hoarseness disease)爲病證名[1]。見《羅氏會約醫鏡》卷十四。是指以聲音不揚,甚至嘶啞失音爲主要表現的喉病[2]。瘖同喑。喉瘖即失音。
《羅氏會約醫鏡》卷十四:“瘖者,謂有言無聲,非絕然之不語也。”
4 暴瘖
暴瘖爲病證名[3]。又稱急喉瘖(acute hoarseness disease)、猝瘂(見《素問玄機原病式·火類》)。是指以突然聲音嘶啞,甚至失音爲主要表現的喉病。屬喉瘖一種[4]。因其證聲音不揚,甚至嘶啞失音,發病較急,病程較短而得名。多因突然冒寒,或寒包熱邪,或肺傷津枯所致。本病以冬春兩季的發病率較高,無明顯的性別差異,從事使用嗓音較多職業的人發病率較高,可併發咳喘等症。小兒急喉瘖易致急喉風。
《張氏醫通·瘖》:“失音大都不越於肺,然須以暴病得之,爲邪鬱氣逆;久病得之,爲津枯血槁。蓋暴瘖總是寒包熱邪,或本內熱而後受寒,或先外感而食寒物。並宜辛涼和解,稍兼辛溫散之,消風散用薑汁調服,緩緩進之,或只一味生薑汁亦可,冷熱嗽後失音尤宜。若咽破聲嘶而痛,是火邪遏閉傷肺,昔人所謂金實不鳴,金破亦不鳴也。古法用清咽寧肺湯,今改用生脈散合六味丸作湯。”
急喉瘖與西醫的急性喉炎相類似。可見於西醫的急性喉炎、痙攣性失音等。
4.1 病因病機
暴瘖多屬實證,卒然而起。多因突然冒寒,或寒包熱邪,或肺傷津枯所致。
暴瘖是由於外感風寒、風熱之邪,致肺氣壅塞,氣機阻滯,聲戶腫脹,開合不利而致。
《景嶽全書》卷二十八日:“瘖啞之病當知虛實,實者其病在標,因竅閉而痦也……竅閉者有風寒之閉,外感證也,有火邪之閉,熱乘肺也。”
4.1.1 風寒外襲
《備急千金要方》卷八:“風寒之氣客於中,滯而不能發,故瘖不能言及瘖啞失聲,皆風所爲也。”
《證治準繩·幼科》卷九:“此亦爲風冷所客,使氣道不通,故聲不得發而喉無音也。”
風寒外襲,客於肺系,肺氣壅遏,氣機不利,風寒之邪凝聚於喉,也致聲門開合不利而爲本病。
風寒之邪侵襲,先傷皮毛,肺衛失宣,肺氣壅遏,氣道不清,氣機不利,致使脈絡壅阻,氣血滯留,聲戶開合不利,則聲音嘶啞或失音。
4.1.2 風熱侵襲
風熱邪毒由口鼻而入,內傷於肺,肺氣不宣,邪熱上蒸結於喉嚨,氣血壅滯,脈絡痹阻,以致喉部肌膜紅腫,聲門開合不利,而爲喉瘖。若邪熱較盛,灼津爲痰或素有痰熱,痰熱邪毒結聚於喉嚨,氣道壅塞,更可發展爲急喉風。小兒因臟腑嬌嫩,喉腔較窄,患有急喉瘖,尤易引致急喉風。
若風熱之邪侵襲,或寒邪化熱,侵犯咽喉,內犯肺胃,引動肺胃積熱循經上蒸,風火熱毒結於喉竅,與氣血搏結,以致脈絡壅阻,聲戶開合不全,聲出不利而聲音嘶啞。
4.2 症狀
暴瘖的主要症狀爲聲音不揚,甚至嘶啞失音,一般發病較急,兼有其他感邪症狀,局部檢查見聲帶紅腫。
4.3 診斷
急喉瘖以聲音不揚,甚至嘶啞失音爲主要症狀。起病較急,咽喉乾燥灼熱微痛,自覺講話困難而乏力,咯痰不爽。全身可有發熱,惡寒,納差,便結等症狀。
檢查可見喉部粘膜呈瀰漫性對稱性充血,聲帶充血腫脹,有時可見聲帶有粘膜下出血,發聲時聲帶閉合不全。
4.4 需要與暴瘖相鑑別的疾病
肝鬱失音,失音驟然發生,但聲帶檢查無紅腫變化,全身尚有肝氣鬱結的其他症狀表現,可資鑑別。
喉白喉,患者多爲小兒,聲嘶顯著,咳嗽呈犬吠樣,神情萎糜,臉色蒼白,全身中毒症狀明顯,易發生喉梗阻,咽喉部檢查發現有不易剝落的白膜,白膜處分泌物塗片或培養可查出白喉桿菌。
4.5 治療
治療上,邪毒在肺衛者,治宜疏風清熱,解毒利喉,若邪熱盛,胃腑積熱者,則宜泄熱解毒。
《雜病廣要·瘖》:若暴啞聲不出,咽痛異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無痰,或清痰上溢,脈多弦緊,或數痰無倫,此大寒犯腎也,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之,並以蜜制附子含之,慎不可輕用寒涼之劑。
4.5.1 辨證治療
4.5.1.1 風寒外襲
喉瘖·風寒襲肺證(hoarseness disease with pattern of wind-cold assaulting lung)是指風寒襲肺,以卒然聲音不揚,甚則嘶啞,咳嗽聲重,聲帶淡紅腫脹,伴鼻塞、流涕、惡寒發熱,舌苔薄白,脈浮緊等爲常見症的喉瘖證候。
4.5.1.1.1 症狀
卒然聲音不揚,甚則嘶啞,或兼有咽喉微痛,吞嚥不利,咽喉癢,咳嗽聲重,聲帶淡紅腫脹,伴鼻塞、流清涕、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緊。
檢查見喉關及關外可無紅腫,喉部微紅腫,聲帶色淡白或淡紅,閉合不全。
4.5.1.1.2 證候分析
風寒邪毒,壅遏於肺,肺氣失宣,寒邪凝聚於喉,致其聲門開合不利,故卒然聲音不揚,甚則音啞;氣血遇寒則凝滯,故見喉部微紅腫,聲帶色淡;寒邪波及於咽,則咽喉微痛,吞嚥不利;肺氣不利而上逆,故見咳嗽不爽;鼻爲肺竅,風寒犯肺,故鼻竅不利而鼻塞流清涕。肺合皮毛,寒束肌表,衛陽被鬱,不得宣泄,故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口不渴等風寒表證。舌苔薄白,脈浮爲風寒在表之象。
4.5.1.1.3 方藥治療
可用六味湯[備註]六味湯(《喉科祕旨)):桔梗、甘草、薄荷、荊芥穗、防風、殭蠶加蘇葉、杏仁、蟬衣等治療:方中荊芥、防風、蘇葉、薄荷祛風解表,辛散風寒,桔梗、甘草、杏仁、殭蠶宣肺化痰利咽喉,蟬衣祛風開音。咳嗽痰多加法夏、白前。
六味湯(屠燮程《喉科祕旨》)加減處方:荊芥10克,防風10克,桔梗12克,甘草6克,蘇葉10克,薄荷6克(後下),殭蠶10克,蟬蛻6克。水煎服。若咳嗽痰多者,加北杏10克、法夏12克、白前12克。
可選用九味羌活湯加減治療。
午時茶,口服,每次1塊或1袋。
九味羌活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
通宣理肺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
4.5.1.1.4 鍼灸治療
4.5.1.1.5 外治法
用蘇葉、藿香、佩蘭、蔥白各適量煎水作蒸氣吸入,有芳香通竅、疏風散寒作用。
4.5.1.2 風熱侵襲
喉瘖·風熱犯肺證(hoarseness disease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ssailing lung)是指風熱犯肺,以聲音不揚,甚則嘶啞,喉痛不適,幹癢而咳,喉黏膜及聲帶紅腫,聲門閉合不全,伴發熱、微惡寒、頭痛,舌邊微紅,苔薄黃,脈浮數等爲常見症的喉瘖證候。
喉瘖·痰熱壅肺證(hoarseness disease with pattern of phlegm-heat congesting lung)是指痰熱壅肺,以聲音嘶啞,甚則失音,咽喉痛甚,喉黏膜及室帶、聲帶深紅腫脹,聲帶上有黃白色分泌物附着,閉合不全,伴咳嗽痰黃、口渴、大便祕結,舌質紅,苔黃厚,脈滑數等爲常見症的喉瘖證候。
4.5.1.2.1 症狀
病初起,喉內不適,幹癢而咳,音低而粗,聲出不利,或喉內有灼熱疼痛感。喉黏膜及聲帶紅腫,聲門閉合不全,伴發熱,微惡寒,頭痛,肢體怠倦,骨節疼痛等,舌邊微紅,苔白或兼黃,脈浮數等症狀。
若邪熱傳裏,胃腑熱盛,則症狀加重,聲嘶,甚則語音難出,喉痛增劇,吞嚥困難,身壯熱,口渴引飲,口臭,腹脹,痰黃稠,小便黃赤,大便祕結,舌質紅,苔黃厚,脈洪大而數。
痰熱壅肺,聲音嘶啞,甚則失音,咽喉痛甚,喉黏膜及室帶、聲帶深紅腫脹,聲帶上有黃白色分泌物附着,閉合不全,伴咳嗽痰黃、口渴、大便祕結,舌質紅,苔黃厚,脈滑數。
4.5.1.2.2 證候分析
喉爲肺系,聲音之門戶,風熱邪毒壅滯於肺,肺氣不降而上逆,故幹癢而咳。
邪熱蘊結於喉,脈絡痹阻,使聲門開合不利,則音低而粗,聲出不利,甚至聲嘶,語音難出。
熱灼肌膜,氣血瘀阻,不通則痛,故見喉部灼熱疼痛而紅腫,甚則喉痛增劇,聲帶由淡紅轉至鮮紅。
吞嚥困難,爲喉部紅腫波及咽部之故。
病初起,風熱之邪在肺衛,以致營衛不調,故見發熱惡寒,頭痛,肢體怠倦,骨節疼痛。
邪熱傳裏,胃腑熱盛,則身壯熱,口臭,腹脹,熱傷津液,則口渴引飲,痰稠而黃。
4.5.1.2.3 方藥治療
宜辛涼疏散,可選用銀翹散[備註]銀翹散(《溫病條辨》):金銀花、連翹、桔梗、薄荷、淡竹葉、甘草、荊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蘆根加減治療。
治宜疏風清熱,利喉開音,可選用疏風清熱湯[備註]疏風清熱湯(經驗方):荊芥、防風、牛蒡子、甘草、金銀花、連翹、桑白皮、赤芍、桔梗、黃芩、天花粉、玄蔘、浙貝母加蟬衣、千層紙治療:方中荊芥、防風祛風解表,金銀花、連翹、黃芩、赤芍可清邪熱,玄蔘、浙貝母、天花粉、桑白皮清肺化痰,牛蒡子、桔梗、甘草散結解毒,清利咽喉,配用蟬衣、千層紙,而利喉開音。
疏風清熱湯(廣州中醫學院《中醫喉科學講義》)加減處方:荊芥10克,防風10克,牛蒡子12克,桔梗10克,甘草6克,千層紙10克,金銀花12克,連翹12克,黃芩12克,赤芍12克,蟬蛻6克。水煎服。若肺胃熱盛者,則去荊芥、防風,加梔子12克、玄蔘15克、瓜蔞仁15克、大黃10克(後下)。痰多粘稠者,加浙貝母12克、天竹黃12克、前胡10克。
治宜泄熱解毒,利喉開音,選用清咽利膈湯[備註]清咽利膈湯(《喉症全科紫珍集》):連翹、梔子、黃芩、薄荷、牛蒡子、防風、荊芥、玄明粉、玄蔘、金銀花、大黃加蟬衣、千層紙、胖大海,以瀉火解毒,助以通便,使熱從下泄,達到清利咽喉,消腫止痛開音目的。
若痰涎多,可選加貝母、天竺黃、瓜蔞、前胡、竹茹等清熱化痰藥物。
4.5.1.2.4 草藥
宜解表清熱,解毒消腫,可用穿心蓮、野菊花、五指柑、金鎖匙、苦地膽備15 g,土牛膝根、羊蹄草各30 g,水煎服。
4.5.1.2.5 中成藥
銀翹解毒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泛丸每次5粒,每日2~3次;片劑每次4片,每日3次。
中黃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黃連上清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4.5.1.2.6 外治法
用冰硼散、珠黃散等藥吹喉,每日5~6次,以清熱消腫,化痰利喉。
用薄荷、藿香、佩蘭、金銀花、菊花等各適量,煎水,作蒸氣吸入,每日1~2次,每次20~30 min,以芳香通竅,疏風清熱。
4.5.1.2.7 鍼灸治療
取神門、咽喉、肺、平喘等穴,每次2~3穴,針刺留針15~20 min。
4.5.2 飲食療法
橄欖煲蘿蔔:蘿蔔500~1000克,橄欖250克,煎湯代茶,分多次服。
無花果冰糖水:無花果30克,冰糖適量,煲糖水服食,每日1次,連服3~5天。
胖大海冰糖茶:胖大海4~6枚,洗淨放人碗內,加冰糖適量調味,衝入沸水,加蓋焗半小時左右,慢慢飲用。隔4小時可再泡一次,每口2次。
幹冬菜煲粥:幹冬菜30~50克,大米50克,加水適量煲粥,用花生油少許調味服食。
4.5.3 按摩導引法
4.5.3.1 喉症失音的按摩法
取穴部位重點在人迎穴、天突穴,局部敏感壓痛點及咽喉部三條側線(第一條側線在喉結旁開一分處直下,第三條側線在喉結旁開一寸半處直下;第二條側線在第一、三條側線中間),操作時,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醫者先於患者咽喉部三條側線施行一指推法或拿法,往返數次,也可配合揉法。然後在人迎、天突穴及敏感壓痛點處採用揉法,手法要求輕快柔和,不可粗暴用力。[5]
4.5.3.2 咽喉疼痛的按摩
取穴風池、風府、天突、曲池、合谷、肩井。操作時患者取仰臥位,先在喉結兩旁及天突穴處用推拿或一指推揉手法,上下往返數次。再取坐位,按揉風池、風府、肩井等穴,配合拿風池、肩井、曲池、合谷等。
4.5.3.3 咽喉保健導引法
每日醜寅時,握固,轉頸,反肘後向,頓掣五、六度,叩齒六六,吐納漱咽三三。具有防治喉痹,暴啞的作用。
《紅爐點雪》卷四:“平時睡醒時,即起端坐,凝神怠慮,舌舐上齶,閉口調息,津液自生,分作三次,以意送下,此水潮之功也。津既嚥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精。”
4.5.4 醫案
《續名醫類案》卷十八:張路玉治一西客,觸寒來蘇,忽然喘逆聲瘖,咽喉腫痛。察其形體豐盛,飲啖如常,切其脈象浮軟,按之益勁,此必寒包熱邪,傷犯肺絡也。遂以麻杳甘石湯加半夏、細辛、加大劑藏蕤,二服喘止聲出,但呼吸尚有微瘖,更與二陳加枳、桔、藏蕤,二服,調理而安。
《慈溪魏氏驗案》:某正月由慈赴瀘,舶中感風,鼻塞身倦,自以爲虛,欲思進補,適有友人,饋以關東參汁糖,據稱其性大補,投其所好,每日食之。不知甜粘滋補,最易戀邪,以致客肺之邪,塞滯不去,因而咽喉哽塞,呼吸不爽,語聲不揚,微咳有痰,且睛微黃,脈軟舌紅,苔薄白。肺痹氣塞,遂成失音,所謂金實則不鳴也。恙爲傷風誤補,治宜輕清開上,若再進滋補,有造成虛勞之虞。冬瓜仁四錢,生苡仁四錢,桃仁三餞,淡竹葉三錢,蟬衣一錢半,薄荷一錢,瓜蔞皮三錢,川貝母一錢半,枇杷葉三片去毛。
次診;肺痹氣塞,聲嘶不揚,胸閻,乍寒乍熱,脈軟,青質淡紅,苔薄白,擬清輕開閉,水蘆根八錢,冬瓜仁四錢,生苡仁四錢,桃仁三錢,全瓜萎五錢,桑葉三錢,苦桔梗一錢,生甘草一錢。
三診:音嘶稍揚,肺燥氣逆,清肅之令不仁,擬甘寒生液,潤燥開音法。生蛤殼四錢,生玉竹三錢,原麥冬三錢,大生地四錢,天冬三錢,生甘草一錢,地骨皮三錢,牛蒡子三錢,粉沙蔘三錢,知母二錢,天花粉三錢,紫菀三錢。
四診:咳止聲揚,咽嚥如常,胃納甚強,脈滑舌紅,擬清補肺胃陰液,輕宣氣機,北沙蔘三錢,生甘草一錢,冬瓜仁三錢,川貝母二錢,桑葉二錢,紫菀三錢,玉蝴蝶七對,掛金燈七隻。
服藥二荊,語聲響亮,病癒。
4.6 暴瘖患者日常保健
注意減少發音,尤忌大聲呼叫,使聲門得以休息,防止加重病情。
5 久瘖
久瘖爲病證名[6]。見《類證治裁》卷二。又稱慢喉瘖(chronic hoarseness disease)。屬喉瘖的一種[7]。是指以聲嘶失音,日久不愈爲主要表現的喉病。即(肺)金破不鳴。多見於成人,男性較女性爲多,尤多見於教師、售貨員、演員等職業者。久瘖多屬虛證,宜滋養肺腎、益氣養血。
《類證治裁》卷二:“失音大都不越於肺,須分暴瘖、久瘖。暴瘖多是寒包熱邪,宜辛涼和解,肺虛傷風,喘咳聲嘶,火邪傷肺,咽痛聲啞;久病失音,氣虛夾痰,宜滋肺腎之化源,咽乾聲槁,潤肺爲主。”
慢喉瘖與西醫的慢性喉炎相類似。可見於西醫的聲帶麻痹、喉癌、慢性喉炎、喉部梅毒、喉部結核等。
5.1 病因病機
慢喉瘖多由肺、脾、腎虛損而致。因聲音出於肺而根於腎,肺主氣,脾爲氣之源,腎爲氣之根,腎精充沛,肺脾氣旺,則聲音清亮,反之肺脾腎虛損,或病久氣滯血瘀痰凝,致咽喉失於濡養,聲門開合不利,甚至聲竅阻滯,則有聲瘖之證。
《景嶽全書·雜證謨》卷二十八:“聲由氣而發,肺病則氣奪,此氣爲聲音之戶也。腎藏精,精化氣,陰虛則無氣,此腎爲聲音之根也。”
5.1.1 肺腎陰虛
慢喉瘖以肺腎陰虛爲多。由於素體虛弱,或勞累太過,或久病失養,以致肺腎陰虧,肺金清肅不行,腎陰無以上承。又因陰虛內熱生,虛火上炎,蒸灼於喉,聲門失健而成瘖。
5.1.2 肺脾氣虛
過度發音,耗傷肺氣,或久病失調,肺脾氣虛,氣虛則無以鼓動聲門,以致少氣而瘖。
5.1.3 氣滯血瘀痰凝
咽喉病後餘邪未清,結聚於喉;或過度發聲,耗氣傷陰,喉嚨脈絡受損,皆可致氣滯血瘀痰凝,致聲帶腫脹不消,或形成小結、息肉,妨礙發音而爲瘖。
5.1.4 妊娠後期陰津不足
妊娠後期,出現聲音嘶啞或失音者,稱爲子瘖,或稱妊娠失音,也與肺腎有關,由於胎體漸大,陰津不足,腎精不能上承而致。
5.2 症狀
局部檢查可見聲帶暗紅、肥厚,有小結節或息肉,或聲門閉合不良。
5.3 需要與久瘖相鑑別的疾病
喉癬而瘖,常是肺癆病的併發症,其病證較重,聲帶以潰瘍爲主,全身癆損症狀明顯;
5.4 治療
臨牀上久瘖以肺腎陰虛爲多,或氣陰俱虛,或兼氣滯血瘀痰凝慢喉瘖。治療上以養陰爲主,兼以益氣開音,或兼行氣活血祛痰而開音慢喉瘖。
5.4.1 辨證治療
5.4.1.1 肺腎陰虛
喉瘖·肺腎陰虛證(hoarseness disease with lung-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腎陰虛,以聲音嘶啞日久,咽喉乾澀微痛,喉癢乾咳,痰少而黏,時時清嗓,喉黏膜及室帶、聲帶微紅腫,聲帶邊緣肥厚,或喉黏膜及聲帶乾燥、變薄,聲門閉合不全,伴顴紅脣赤、頭暈耳鳴、虛煩少寐、腰膝痠軟、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喉瘖證候。
5.4.1.1.1 症狀
聲音低沉費力,講話不能持久,甚則嘶啞,日久不愈,每因勞累、多講話後症狀加重。咽喉乾澀微痛,喉癢乾咳,痰少而黏,常有“清嗓”習慣,當“吭喀”動作後,喉間自覺舒適。
檢查見喉黏膜及室帶、聲帶微紅腫,聲帶邊緣肥厚,或喉黏膜及聲帶乾燥、變薄,聲門閉合不全,喉關、喉底或紅或不紅。
全身或有顴紅脣赤,頭暈耳鳴,虛煩少寐,腰痠膝軟,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5.4.1.1.2 證候分析
肺腎陰虛,喉失濡養,功能衰弱兼以虛火上炎,而致聲戶開合不利,放見聲音低沉費力,甚則聲音嘶啞,講話多則氣陰受耗傷,故講話不能持久。
虛火灼爍津液而成痰,故見聲帶及喉間常有少許痰涎附於其上,通過“吭喀”動作後,將其附着之痰涎清除,故喉間自覺舒適。
虛火久鬱於喉間,加之發聲太過,損及聲門脈絡,而致氣滯血瘀痰凝,故見聲帶及喉間微紅腫,邊緣增厚,因病在喉嚨,故喉關、喉底可紅或不紅。
顴紅脣赤,頭暈耳鳴,虛煩失眠,腰膝痠軟,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均屬肺腎陰虛,虛火上炎之象。
5.4.1.1.3 方藥治療
滋養肺腎,降火利喉開音。
5.4.1.1.4 方藥
可用百合固金湯加減治療:方中以百合、生地、熟地滋養肺腎,麥冬、玄蔘滋陰降火而利咽喉,當歸、白芍養血和陰,桔梗、甘草、貝母利咽喉化痰,可加蟬衣、木蝴蝶以開音。
百合固金湯(汪昂《醫方集解》)加減處方:百合15克,生地黃15克,白芍15克,玄蔘15克,麥冬15克,桔梗12克,浙貝母12克,木蝴蝶12克,蟬蛻10克,殭蠶10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咽喉幹癢,咳嗽,焮熱感,可加把葉10克、黃芩12克。
咽喉幹癢,咳嗽,焮熱感爲主的陰虛肺燥之證,宜用甘露飲,以生津潤燥降氣。
5.4.1.1.5 中成藥
生脈飲,口服,片劑,每次6~8片,合劑每次10毫升,每日3次;沖劑每次l包,每日2次。
麥味地黃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
5.4.1.1.6 外治法
5.4.1.1.7 鍼灸治療
取合谷、曲池、足三裏、天突等,每天1次,中等刺激,留針20~30 min。
5.4.1.2 肺脾氣虛
喉瘖·肺脾氣虛證(hoarseness disease with spleen-lung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脾氣虛,以聲嘶日久,高音費力,不能持久,勞則加重,喉黏膜色淡不紅,聲帶腫脹或不腫脹,鬆弛無力,聲門閉合不全,伴少氣懶言、倦怠乏力、納呆便溏、面色萎黃,舌體胖有齒痕,苔白,脈細弱等爲常見症的喉瘖證候。
5.4.1.2.1 症狀
聲嘶日久,勞則加重,上午明顯,語言低微,高音費力,講話費力,不能持久。
檢查咽喉粘膜色淡不紅,聲帶腫脹或不腫脹,鬆弛無力,閉合不良。
全身可見少氣懶言,倦怠乏力,納呆便溏,面色萎黃,脣舌淡紅,舌體胖,有齒痕,苔白,脈細弱。
5.4.1.2.2 證候分析
因肺脾氣虛,氣不足以鼓動聲門,聲帶鬆弛無力,閉合不良,故語言低微,講話費力不能持久,甚則聲嘶。
勞則耗氣,氣更虧虛,故勞則加重。
脾運不健,故納果便溏。
5.4.1.2.3 方藥治療
可用補中益氣湯加訶子、石菖蒲等治療:補中益氣湯可補益肺脾之氣,加以訶子收斂肺氣,利喉開音,配合石菖蒲通竅開音。溼重痰多者,可加法夏、茯苓、扁豆等去溼除痰。
補中益氣湯(李杲《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加減處方:黨蔘15克,北黃芪15克,白朮10克,當歸10克,升麻15克,柴胡10克,法夏12克,訶子10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
補中益氣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泛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5.4.1.2.4 外治法
5.4.1.2.5 鍼灸治療
取合谷、足三裏等,用懸灸法,每日1次,每次15~20 min,或直接灸,每穴7~10壯。
5.4.1.3 氣滯血瘀痰凝
喉瘖·血瘀痰凝證(hoarseness disease with pattern of blood stasis and phlegm coagulation)是指血瘀痰凝,以聲嘶日久,講話費力,喉內異物感或有痰黏着感,常需清嗓,喉黏膜及室帶、聲帶、杓間暗紅肥厚,或聲帶邊緣有小結及息肉狀組織突起,其上多附有黏液,伴胸悶不舒,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苔薄白或薄黃,脈細澀等爲常見症的喉瘖證候。
5.4.1.3.1 症狀
聲嘶日久,講話費力,喉內異物感或有痰黏着感,常需清嗓。
檢查見喉黏膜及室帶、聲帶、杓間暗紅肥厚,或聲帶邊緣有小結及息肉狀組織突起,其上多附有黏液。
5.4.1.3.2 證候分析
因病久氣血瘀滯,脈絡不利,故聲帶暗滯,有小結或息肉,而聲嘶症狀較重,講話費力,喉內不適,有異物感,因有痰凝,粘附於聲帶上,故常作“吭喀”以除其痰而清其嗓。
5.4.1.3.3 方藥治療
可用會厭逐瘀湯加減治療:會厭逐瘀湯以桃仁、紅花、當歸、赤芍、生地活血去瘀,配合柴胡、枳殼行氣理氣,佐以桔梗、甘草、玄蔘宣肺化痰、清利咽喉而開音。
根據患者之肺腎陰虛或肺脾氣虛情況,分別配用百合固金湯或補中益氣湯等。
複方丹蔘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丹青三甲散(幹祖望《名醫名方錄》)處方:三棱10克,莪術10克,穿山甲10克,地鱉蟲10克,蟬蛻6克,鱉甲10克(先煎),昆布12克,海藻10克,桃仁10克,紅花6克,落得打10克。水煎服。偏於氣滯者,加九香蟲、積殼。偏於瘀者,加五靈脂、王不留行。偏於頑痰者,加白芥子、萊菔子、川貝粉(吞服)。充血較甚者,加蒲公英、金銀花、蚤休。
5.4.1.3.4 外治法
5.4.1.3.5 手術療法
5.4.2 飲食療法
胖大海冰糖茶:胖大海4~6枚,洗淨放入碗內,加冰糖適量調味,衝入沸水,加蓋焗半小時左右,慢慢飲用,隔4小時再泡1次,每口2次。
明礬拌橄欖:取橄欖12枚,明礬1.5克,先用冷開水將橄欖洗淨,用刀將每枚橄欖切4~5條縱紋.再將明礬末摻入縱紋內,每 1~2小時喫2枚,細嚼慢吞,有痰吐痰,無痰將汁嚥下。
無花果冰糖水:無花果30克,冰糖適量,煲糖水服食,每日1次,連服3~5日。
5.4.3 參照
《景嶽全書·聲瘖》:瘖啞之病,當知虛實。實者其病在標,因竅閉而瘖也。虛者其病在本,因內奪而瘙也……內奪者有色慾之奪傷其腎也;憂思之奪傷其心也;大驚大恐之奪傷其膽也,飢餓疲勞之奪傷其脾也;此非各求其屬而大補元氣,安望其嘶敗者復完而殘損者復振乎。此皆虛邪之難治者也。虛損爲瘖者,凡聲音之病惟此最多,當辨而治之。凡色慾傷陰病在腎者,宜六味地黃丸、附桂八味丸、左歸丸、右歸丸、人蔘平肺湯、大補元煎之類主之,或兼肺火者宜一陰煎、四陰煎、人蔘同本丸之類擇而用之。凡飢餓疲勞而致中氣大損而爲瘖者,其病在脾,宜歸脾湯、理陰煎、補中益氣湯、補陰益氣煎、溫胃飲之類主之。凡憂思過度以致傷心脾而爲瘖者,宜七福飲、歸脾湯之類主之。凡病人久咳聲啞者,必由元氣大傷,肺腎俱敗,但宜補肺氣滋腎水,養金潤燥,其聲自出,或略加訶子、百藥煎之類,兼收斂以治其標,務宜先本後標,庶可保全,若見其假熱而過用寒涼,或見其痰盛而妄行消耗,則未有一免者矣。
5.4.4 醫案
喉痹失音治驗:李君,患失音有年,中西醫治絲毫無效,一日踵門求治,言談頗治,先視其喉,用牙押將舌押下,但聞鳴鳴之聲,甚響,張口極大時亦有聲出,繼察其會厭上下,以及懸雍垂等處,則紅絲繚繞,間有細白點,挾雜其中,食物咽津,微覺梗痛,餘曰,言爲心聲,心之脈貫腎,系舌本,舌爲發音之器,先生必重虛其陰,動搖其精,精俞虧而火愈旺,徒用滋陰,不宣痰氣,無益也,伊聞言,點頭稱是,乃爲用南沙蔘、細生地、川貝母、鵝管石、光杏仁、冬瓜仁各三錢,淡天冬、橘白絡、京元參各一錢半,仙半夏二錢,青蘆尖二尺,剪去節,水煎服,外加中白、柳華二散,少加祕藥,十日後複診,白點已除,鳴鳴之聲,亦細而少,改用西洋參半錢,金石斛三錢,淡天冬,橘白絡各一錢半,柏子仁、冬瓜仁、川貝母、大生地、京元參、肥玉竹備三錢,山萸肉二錢,另紫蛤殼一兩,先煎代水,共診六次,不外此方出入,多年痼疾,竟能霍然。(摘自《國醫萬病自療叢書·咽喉病》
5.5 久瘖患者日常保健
減少發音,避免大聲呼叫,以防損傷聲帶脈絡,加重聲帶氣血瘀滯情況。
及早防治急喉瘖,是預防本病的關鍵。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1.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28.
- ^ [4]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78-81.
- ^ [5]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7.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2.
- ^ [7]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