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圍消散法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ū wéi xiāo sàn fǎ

2 註解

箍圍消散法(古稱敷貼圍藥),是將藥散與液體調製成糊狀(隨用調製)敷貼於患部,藉助藥散具有箍集圍聚、收束瘡毒的作用,從而使初起瘡瘍輕者消散,重者瘡毒結聚,瘡形縮小,炎症趨於侷限,早日成膿破潰。即使破潰後,餘腫未消者,亦可用它來消腫,截其餘毒。

藥物外敷治療癰瘍,早在《周禮》中就有“瘍醫下士八人,掌腫瘍潰瘍之祝藥劀殺齊”的記載,其中祝藥即敷藥。以後,對此法歷代都有論述,對其認識不斷深入,應用也逐漸廣泛。宋代《太平聖惠方》中稱其爲“敷貼”、“貼辦”;明代的《外科啓玄》,統稱作“敷藥”,而《瘡瘍經驗全書》則明確具體地把它叫做“圍藥”,以別於一般的敷藥;清代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中專闢“圍藥論”,闡述其作用:“凡毒之所最忌者,散大而頂不高,……惟圍藥能截之,使之不併合,則周身之火毒不至矣;其已聚之毒不能透出皮膚,勢必四布爲害,惟圍藥能束之,使不散漫”。前人在醫療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圍藥方劑,而自明代《證治準繩瘍醫》以下,如《醫學入門》、《外科正宗》、《外科啓玄》等外科專著,大都以洪寶膏(一稱抑陽膏,爲金黃散之前身)、沖和膏(一稱陰陽散)、回陽玉龍膏(一稱抑陰散)作爲代表方劑。清以後,這三首方一直爲外科臨牀醫家治用,成爲箍圍消散法的基本代表方藥。

3 操作方法

3.1 根據外瘍性質用藥

陽證選用性味寒涼,清熱消腫散瘀化痰藥物陰證選用性味溫熱溫經活血,散寒化痰之品;半陰半陽證選用藥性平和,行氣疏風,活血定痛,散瘀消腫的藥物

3.2 根據病情性質與階段的不同選用相應的調製液體

一般陽證多用菊花汁、銀花露或冷茶汁調製;陰證多以醋、酒調敷;半陰半陽證多用蔥、姜、韭搗汁或用蜂蜜調。目前臨牀上對陽證及半陰半陽證常以凡士林調製成油膏使用。

3.3 敷貼法

1.凡用於外瘍初起或炎性包塊者,宜敷滿整個病變部位。

2.若毒已積聚,或潰後餘腫未消,宜敷於患處四周,中央不敷藥

3.敷貼應超過腫勢範圍,敷藥要有一定的厚度,並保持適當的溼度和溫度。

4 治病

4.1 癭病

散癭散(《外科證治全書》) 芫花大戟甘遂等份,甘草量自定。將甘草煎膏,以筆塗患部四周,3次後另用芫花大戟甘遂等分研末醋調,另用筆塗患之中心,勿近甘草膏。次日縮小,複用甘草膏塗其中,將芫花大戟甘遂末塗其外,二藥俱不可相近。每日塗敷,自然縮愈。功能理氣化痰散結。主治氣鬱痰聚型癭病

4.2 酒皶鼻粉刺

顛倒散(《醫宗金鑑》) 大黃硫磺各等份。將上藥研爲細末,以茶葉水調成糊狀,按箍圍藥敷貼方法敷患處,每日1次,5次爲l療程。功能疏風清熱,解毒活血。主治酒皶鼻粉刺

4.3 骨槽風

1.回陽玉龍膏(《外科正宗》) 草烏乾薑各90g,赤芍白芷、制南星各30g,肉桂15g。上藥共研細末,取藥粉適量,用陳酒調成糊狀,按箍圍藥用法塗敷腮頰腫處,外用紗布固定。敷藥略幹後,宜用陳酒溼潤,以助藥力,每日換藥1次。功能溫經散寒通絡。主治陰寒未潰之骨槽風

2.雄麝金黃膏(《中醫外科學》中國中醫研究院主編) 金黃膏雄麝散各適量。將雄麝散摻入金黃膏內,按箍圍藥法敷腮頰腫處,外用紗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功能疏風清熱,活血消腫。主治風火證未潰之骨槽風

4.4 疔癤癰疽

1.赤小豆圍法(《中醫簡易外治法》) 赤小豆粉60g,花粉末60g,陳醋200g。上藥混勻調和成糊,敷於瘡瘍四周,留出瘡孔。功能清熱解毒。主治療瘡初起。

2.蛋清圍法(《中醫簡易外治法》) 白芷粉60g,雞蛋清1個,陳醋6g。上藥攪勻捏成長條,圍於患處周圍,將瘡孔留出。

功能清熱解毒活血散瘀。主治癰疽初起,毒勢蔓延不收。

3.箍疔散(《中國民間療法》) 槐子(炒黃)、陳石灰石各等份,共爲細末,以雞蛋清調勻,外敷於患處,留瘡口令毒外出。

功能清熱解毒。主治疔瘡

4.5 凍瘡

獨勝膏(《中國民間療法》) 獨頭大蒜適量。將大蒜搗爛加溫敷於患處四周。功能溫經散寒。主治凍瘡

4.6 腫瘤

箍瘤膏(《中國民間療法》) 大黃海藻昆布芫花各60g,用青炭灰水加醋熬,加入半夏五倍子南星末各30g,石灰末60g,混訇調成糊狀,用時將藥膏塗敷患處四周。功能清熱活血,理氣化痰散結。主治腫瘤

5 注意事項

1.凡外瘍初起,腫塊侷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藥膏。陽證不能用熱性藥敷貼,以免助長火毒陰證不能用寒性藥敷貼,以免寒溼痰瘀凝滯不化,即使是陽證也不可過用寒涼,過涼則毒爲寒凝,不得消散,變爲陰證

2.凡調敷藥須多攪,使藥稠粘,並不時用原汁潤之,借溼以通竅,更好發揮藥效

3.去敷藥後需察看毛孔有否汗出,有汗者爲血脈通,熱氣散,效果好;反之則效果較差。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