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箍圍消散法相關的文獻報道

相關文獻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箍圍消散法

箍圍消散法(古稱敷貼、圍藥),是將藥散與液體調製成糊狀(隨用調製)敷貼於患部,藉助藥散具有箍集圍聚、收束瘡毒的作用,從而使初起瘡瘍輕者消散,重者瘡毒結聚,瘡形縮小,炎症趨於侷限,早日成膿破潰。即使破潰後,餘腫未消者,亦可用它來消腫,截其餘毒。用藥物外敷治療癰瘍,早在《周禮》中就有“瘍醫下士八人,掌腫瘍、潰瘍之祝藥劀殺齊”的記載,其中祝藥即敷藥。以後,對此法歷代都有論述,對其認識不斷深入,應用也逐漸廣泛。宋代《太平聖惠方》中稱其爲“敷貼”、“貼辦”;明代的《外科啓玄》,統稱作“敷藥”,而《瘡瘍經驗全書》則明確具體地把它叫做“圍藥”,以別於一般的敷藥;清代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中專闢“圍藥論”,闡述其作用:“凡毒之所最忌者,散大而頂不高,……惟圍藥能截之,使之不併合,則周身之火毒不至矣;其已聚之毒不能透出皮膚,勢必四布爲害,惟圍藥能束之,使不散漫”。前人在醫療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