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部位名 經穴別名 中醫病證名 腧穴學 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 鍼灸學 中醫學 經絡學 中醫診斷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uān

2 概述

關:1.人體部位;2.承扶穴的別名;3.樞紐機關;4.關聯;5.病證名;6.病理名。

3 人體部位·關

3.1 脈位·關

“關”意指脈位[1]。如《瀕湖脈學》:“掌後高骨,是謂之關。關前爲陽,關後爲陰。”

3.2 腕踝兩關節·關

“關”意指腕踝兩關節而言[1]。如《骨釋》:“手足腕兩端骨,亦通曰關。”

3.3 人體大關節·關

“關”泛指人體大關節而言[1]。《骨釋》:“凡肘腋、髀、胴而端相接骨,通曰機關,亦曰關。”

3.4 咽峽·關

喉科傳統上把咽峽稱關[1]。在咽齶弓之後,稱關內,舌齶弓之外,稱關外[1]

4 承扶穴的別名·關

關爲承扶穴的別名[1]。如《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輔上爲膕,膕上爲關。”

穴位承扶
漢語拼音Chengfu
羅馬拼音Chengfu
美國英譯名Support
各國代號中國BL36
日本36
法國莫蘭特氏V50
富耶氏
德國B50
英國B50
美國BI36

承扶經穴名(Chéngfú BL36)[2]。出《鍼灸甲乙經》。承扶亦作扶承[3]。別名肉郄陰關皮部[3]。屬足太陽膀胱經[3]。承即承受,扶指佐助,本穴位股骨上段,當肢體分界的臀溝中點,有佐助下肢承受頭身重量的作用,故名承扶[3]

4.1 標準定位

承扶穴在大腿後面,臀下橫紋的中點[4]

承扶穴位於股後區,臀溝的中點,俯臥取之[4]

承扶穴位大腿的後面,臀下橫紋中點處[4]

4.2 取法

俯臥位,在臀橫紋正中取穴

承扶穴位於股後區,臀溝的中點。俯臥取之[4]

4.3 穴位解剖

承扶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闊筋膜坐骨神經、內收大肌。有與坐骨神經並行的動、靜脈分佈着股後皮神經,深層正當坐骨神經皮膚厚,由股後皮神經的臀下皮神經分佈。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闊筋膜。在半腱肌和股二頭肌之間,或穿經股二頭肌長頭刺入坐骨神經幹。坐骨神經由梨狀肌下孔離開骨盆,出現在臀大肌的深面,位於出入骨盆結構的最外側。該神經在臀區和股後區的體表投影在髂後上棘與坐骨結節連線的中點,坐骨結節股骨大轉子之間連線中點稍外側,和股骨內、外側髁之間連線中點,以上三點的連線上。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股二頭肌長頭及半腱肌[4]

布有股後皮神經,深層爲坐骨神經;並有與坐骨神經並行的動、靜脈通過[4]

4.4 功效與作用

通便消痔,舒筋活絡

承扶穴有舒筋活絡作用[4]

4.5 治病

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瘡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祕結[4]

現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療腰背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小兒麻痹後遺症[4]

承扶穴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大便難;以及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癱瘓[4]

1.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坐骨神經痛,腰骶神經根炎,下肢癱瘓小兒麻痹後遺症

2. 其它:便祕痔瘡,尿瀦留,臀部炎症等。

4.6 刺灸法

4.6.1 刺法

一般直刺1~2寸[4][4]

直刺1.5~2.5寸,局部酸脹,有閃電樣感向下肢放散。

4.6.2 灸法

可灸[4]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4]

艾炷灸溫鍼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4.7 配伍

承扶環跳懸鐘,有舒筋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

承扶秩邊承山,有清熱通便作用,主治便祕

4.8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腰脊痛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小便不利

鍼灸大成》:久痔尻臀腫。

5 樞紐機關·關

關即樞紐機關。《黃帝內經靈樞·憂恚無言》:“懸壅垂者,音聲之關也。”

6 關聯·關

關指關聯。《黃帝內經素問·咳論》:“此皆聚於胃,關於肺。”

7 病證名·關

關爲病證名,指小便不通

8 病理名·關

關爲病理名,指陰氣過盛,陽氣不能朝營。《黃帝內經靈樞·脈度》:“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

9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09.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59.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