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棘球蚴病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ān jí qiú yòu bìng

2 英文參考

hepatic echinococcosis

3 概述

肝棘球蚴病又名肝包蟲病,是犬絛蟲(棘球絛蟲)的囊狀幼蟲(棘球蚴)寄生肝臟所致的寄生蟲病。是畜牧地區常見的寄生蟲病,多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和內蒙,四川西部地區。

肝棘球蚴病系由細粒棘球蚴(E.granulosus)、多房性棘球蚴(E.multilocularis)或泡狀棘球蚴(E.alveolaris)所引起。肝棘球蚴病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由細粒棘球絛蟲感染所致的單房性棘球蚴病(即包蟲囊腫);另一種是由多房性或泡狀棘球絛蟲感染所引起的泡狀棘球蚴病,或稱濾泡型肝棘球蚴病。臨牀上多見單房性棘球蚴病

肝棘球蚴病患者常具有多年病史、病程呈漸進性發展。就診年齡以20~40歲爲最多。初期症狀不明顯,可於偶然中發現上腹包塊開始引起注意。發展至一定階段時,可出現上腹部脹滿感,輕微疼痛或壓迫鄰近器官所引起的相應症狀。如腫塊壓迫胃腸道時,可有上腹不適、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脹等。位於肝頂部的囊腫可使膈肌向上抬高,壓迫肺而影響呼吸;位於肝下部的囊腫可壓迫膽道,引起阻塞性黃疸,壓迫門靜脈可產生腹水

更常見的情況是病人因各種併發症而就診。如因過敏反應而有皮膚搔癢,蕁麻疹呼吸困難咳嗽紫紺嘔吐腹痛囊腫繼發性感染是很常見的症狀

肝包蟲囊腫最常見的併發症是繼發感染囊腫破裂,兩者常互爲因果。

肝棘球蚴病早期臨牀表現不明顯,往往不易發覺。凡遇居住過牧區或有與犬、羊等動物頻繁接觸史的患者,上腹出現生長緩慢的腫塊而全身狀況較好者,均應想到本病的可能。肝棘球蚴病影像檢查發現肝內厚壁囊性病變,結合病史、居住史、臨牀表現及實驗室檢查,診斷一般不困難。

單純的包蟲囊腫經手術治療後預後良好,一般不致造成死亡。根據國內資料,本病手術死亡率爲1.2%~4%,死亡原因爲肝功能衰竭、合併感染囊腫破裂合併瀰漫性腹膜炎等。手術後複發率約爲12%,主要原因是手術時不慎誤將頭節子囊遺留在腹腔內或因術中囊腫破裂、穿刺時囊液外溢,使頭節子囊污染腹腔,引起繼發性囊腫形成。

在畜牧地區應廣泛開展有關棘球蚴病知識的宣傳。消滅野犬,加強家犬的管理,兒童勿玩耍狗;防止犬糞污染草場,飼料,水源,預防羊羣染病,加強宰殺管理,病死的羊屍應深埋或焚燬。養成與家畜接觸後和飯前洗手習慣不食未經洗淨煮熟的食物,不喝生水。加強對家畜的管理和檢疫、免疫工作,防止犬糞污染飲水、食物。不可用生的家畜內臟,特別是受感染家畜的內臟餵狗。病死家畜屍體應深埋或焚燬,切勿隨地棄置,以免狗食後感染注意個人衛生,保護水源,搞好環境衛生。組織牧區人羣普查,爭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4 疾病名稱

肝棘球蚴病

5 英文名稱

hepatic echinococcosis

6 別名

echinococcosis of liver;肝包蟲病

7 分類

肝膽外科 > 肝臟和膽道寄生蟲病

8 ICD號

B67.8

9 流行病學

隨着國際間的交往和旅遊的增加,肝棘球蚴病已遍佈於全世界,但主要流行於畜牧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國外以澳大利亞、新西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俄羅斯、蘇格蘭、阿根廷、烏拉圭、智利、西班牙、法國和意大利等國家常見。國內則以新疆、內蒙古、青海、甘肅、西藏、陝西、寧夏和四川西部等地區爲多見。

肝棘球蚴病佔全身各部棘球蚴病的70%以上,肝臟合併其他臟器者約佔20%。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組,男女發病率均等。

10 病因

細粒棘球絛蟲的終末宿主主要是犬,而中間宿主則可能爲羊、豬、馬、牛及人等,以羊多見。人類作爲包蟲的中間宿主,表現爲各種內臟主要是肝的囊腫病變。

細粒棘球絛蟲成蟲長僅幾釐米,具有一頭、一頸、一個未成熟的體節、一個已成熟的體節和一個妊娠體節。這種成蟲寄生在犬的小腸內,或吸着在絨毛上,或存在於腺凹內。當其妊娠體節崩潰以後,就將蟲卵散佈在腸腔中,隨着犬糞排出,並常黏附在犬毛上。當人與犬接觸時,就有機會將蟲卵誤吞入胃,並在十二指腸孵化成爲六鉤蚴,隨即侵入小腸壁而進至門靜脈系統。已經進入門靜脈血流的蚴約有70%在肝臟中被濾出,並在肝臟內逐漸形成有特殊結構囊腫,其餘的幼蟲則可透過肝臟,並經由右心散佈在肺(15%)、肌肉、腎、脾、骨骼眼眶、腦等組織中,形成相似的病變,可發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臟器阻塞等併發症。

11 病機

細粒棘球蚴在肝內先發育成小空泡,即初期的包蟲囊腫,以後逐漸長大,形成具有角質層和生髮層的內囊(即包蟲本體)。角質層系內囊外層,爲白色、柔軟而富有彈性的半透明膜,狀如粉皮。內層爲生髮層,由生髮層細胞增生內突而形成生髮囊,後者脫落於囊液之中形成子囊子囊又可產生孫囊……。子囊內含有許多頭節,破裂後頭節進入囊液形成“囊沙”,囊沙是包蟲的種子,一旦漏入腹腔即可種植而生成新的繼發性包蟲。在包蟲周圍,由宿主臟器組織增生形成一層纖維包膜,是爲外囊。久病患者外囊可以鈣化,使之在X線照片上呈一特徵性表現。包蟲囊內充滿液體,清澈透明,pH 7.8,比重1.008~1.015,含微量蛋白和無機鹽類。包蟲囊腫生長緩慢,但繼續增大可壓迫周圍肝組織造成肝細胞萎縮,也可壓迫膽管而造成阻塞性黃疸囊腫向外生長則可壓迫鄰近組織器官而產生相應症狀。如囊腫因外力作用或者自發破裂可產生過敏性休克及腹腔或胸腔種植。囊腫還可破入膽道或胃腸道而併發內瘻與感染

泡狀棘球蚴主要寄生於肝,其特點爲:

①病竈由大量微小囊泡構成,囊泡系生髮層不斷向外增殖所形成,但無完整角質層,故不形成內囊。

②似癌樣浸潤擴散,直接破壞肝組織,形成巨塊型泡球蚴,其中心常發生壞死、液化而形成空腔或鈣化。周圍組織因受壓而萎縮血管因受壓而閉塞,使病竈表面呈灰白色堅硬,切開很少出血。膽管受壓而閉塞則出現黃疸。泡球蚴如侵入肝門靜脈分支可經血行在肝內播散形成多發結節,出現肉芽腫炎症反應,可誘發肝硬化、膽管細胞肝癌。泡球蚴分爲巨塊型、結節型和混合型,以巨塊型多見。此外,泡球蚴還可經肝靜脈淋巴轉移至肺、腦、肝門淋巴結等。

12 肝棘球蚴病的臨牀表現

肝棘球蚴病患者常具有多年病史、病程呈漸進性發展。就診年齡以20~40歲爲最多。初期症狀不明顯,可於偶然中發現上腹包塊開始引起注意。發展至一定階段時,可出現上腹部脹滿感,輕微疼痛或壓迫鄰近器官所引起的相應症狀。如腫塊壓迫胃腸道時,可有上腹不適、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脹等。位於肝頂部的囊腫可使膈肌向上抬高,壓迫肺而影響呼吸;位於肝下部的囊腫可壓迫膽道,引起阻塞性黃疸,壓迫門靜脈可產生腹水

更常見的情況是肝棘球蚴病病人因各種併發症而就診。如因過敏反應而有皮膚搔癢,蕁麻疹呼吸困難咳嗽紫紺嘔吐腹痛囊腫繼發性感染是很常見的症狀

肝包蟲囊腫在臨牀症狀上表現不一,隨囊腫大小、部位和有無併發症而定。單純性包蟲囊腫早期,甚至當囊腫長到較大時可無明顯症狀,常在B超檢查中被偶然發現,或偶有上腹部腫塊始引起注意。當囊腫發展到一定階段,可出現上腹部脹滿感、肝區隱痛,或壓迫鄰近器官而引起相應症狀,如腫塊壓迫胃腸道時,可有上腹飽脹不適、食慾不振等症狀;壓迫膽管可出現阻塞性黃疸;壓迫門靜脈可引起脾腫大和腹水。位於肝膈頂部的囊腫可使膈肌抬高,出現肩部放射痛,巨大者可壓迫肺而影響呼吸。多數肝棘球蚴病患者的病程中往往有過敏史,如皮膚瘙癢、蕁麻疹等。

腹部檢查時,常可見右肋緣略鼓出或上腹部侷限性隆起;捫診爲圓形腫塊,邊界清晰,表面光滑,有一定韌性或彈性,一般無壓痛;叩診腫塊呈實音,有時可觸及波動感或震顫(以手指叩囊腫:能捫出囊液衝擊震顫感,稱之爲“包蟲震顫”)。囊腫如位於肝上部,叩診可發現肝上界上移,肋緣下可捫及被向下推移的肝臟

泡狀棘球蚴病早期也無自覺症狀,一旦出現症狀往往爲期已晚。多數患者有明顯的腹部體徵,可捫及堅硬的肝臟實質性腫塊,酷似肝癌。由於肝棘球蚴病病程長,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貧血消瘦。晚期病變累及整個肝臟,可出現黃疸發熱腹水症狀。肝泡狀棘球蚴病發生肺部或腦部栓塞者並不少見。

13 肝棘球蚴病的併發症

肝包蟲囊腫最常見的併發症是繼發感染囊腫破裂,兩者常互爲因果。

13.1 繼發感染

約10%~30%的肝包蟲囊腫會繼發細菌感染致病菌主要來自於膽管系統囊腫在逐漸增大的過程中壓迫周圍肝組織形成纖維性包膜。肝內小膽管常受壓迫並被包入纖維包膜中。這些小膽管可破入囊腔。一般認爲約80%的肝包蟲囊腫與肝內膽管存在顯性或隱性交通瘻,致病菌膽汁經瘻口入侵囊腫發生感染肝包蟲囊腫繼發感染後的典型三聯徵包括寒戰高熱肝區持續脹痛囊腫短期內迅速增大。囊腫的迅速增大使得原來對周圍臟器的壓迫症狀更加明顯,如受外力擠壓、局部震動或行不正確的穿刺,容易發生破裂。實驗室檢查表現爲白細胞升高,可伴有貧血B超顯示囊壁增厚、囊內回聲不均,可見不規則強回聲團塊;CT掃描時囊液CT密度值升高,囊內可出現氣體,並可伴有囊周組織水腫的表現。臨牀上肝棘球蚴病注意肝膿腫相鑑別。

13.2 囊腫破裂

肝包蟲囊腫因各種原因發生破裂的機會,國內文獻報道爲12.9%。囊腫可自發破裂,尤其是繼發感染後,由於炎性刺激使得囊液急劇增加,囊內壓升高,破裂機會更大。某些外傷因素(如穿刺、擠壓等)均可造成囊腫破裂。不同位置的囊腫可破入不同的部位,並引起相應的臨牀症狀

(1)破入膽道:這是肝棘球蚴病最常見的併發症,約5%~10%,可破入肝外膽管和膽囊,但多數破入肝內膽管。破入膽管的主要因素是囊腫壓迫膽管壁造成後者的局部壞死囊腫破入膽道時有膽絞痛黃疸蕁麻疹3個主要症狀,應與膽石症相鑑別。囊內容物阻塞膽管,特別是囊腫原已感染者,可引起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

(2)破入腹腔:位於肝表面的包蟲囊腫易破入腹腔。破裂後囊內容物(包括囊液、子囊和原頭蚴)進入腹腔,引起突發性腹痛過敏性休克,而腹部腫塊可驟然縮小或消失。囊液進入腹腔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腹膜刺激症狀,如囊腫原與膽管相通,膽汁流入腹腔可引起嚴重的膽汁性腹膜炎。已感染囊腫破入腹腔則引起瀰漫性腹膜炎。腹腔內炎症很明顯時可使原頭蚴死亡,留下肉芽腫,但更爲多見的是原頭蚴存活下來,若干年後發育成多個囊腫,稱爲腹腔繼發性棘球蚴病肝包蟲囊腫破入腹腔引起的急腹症注意與其他原因引起的急腹症相鑑別。

(3)破入胸腔:位於肝膈頂部的包蟲囊腫,尤其在繼發感染後,可穿透膈肌破入胸腔,引起急性胸腔積液過敏反應,以右側胸腔多見。囊腫破入胸腔時常伴有陣發性劇烈咳嗽和刀割樣胸痛。由於炎症使囊腫-膈肌-肺產生粘連,囊腫可直接破入支氣管,形成囊腫-支氣管瘻,如囊腫已與膽管相通,則形成膽管-支氣管瘻。初時有咳血性泡沫痰,以後咳出帶膽汁的痰和囊液、子囊、內囊碎屑等內容物,少數患者發生窒息

(4)穿破腹壁:肝包蟲囊腫繼發感染後,可與腹壁粘連並穿破腹壁自潰,向體外流出囊液和囊內容物,形成經久不愈的腹壁竇道

(5)破入心包腔:位於肝左葉的包蟲囊腫穿透膈肌破入心包腔造成急性心包填塞。

(6)破入肝靜脈:少數肝包蟲囊腫可破入肝靜脈,進入肝靜脈的囊內容物可造成肺動脈栓塞

14 實驗室檢查

14.1 補體結合試驗

一般以羊或人的包蟲囊液作爲抗原。棘球蚴仍有活力的包蟲囊腫患者陽性率可達70%~90%;包蟲囊腫破裂或行包蟲囊腫手術後短期內,由於人體吸收了較多的抗原,其陽性率更高。此法診斷價值不如Casoni試驗,但對判斷療效有幫助。切除囊腫2~6個月後,補體結合試驗轉爲陰性,如手術1年後仍呈陽性,提示體內仍有包蟲囊腫存在。

14.2 嗜酸粒細胞計數

正常值小於6%,平均爲2%。患肝棘球蚴病時升高,通常在4%~10%,少數可達20%~30%。嗜酸粒細胞顯著升高常見於囊腫破裂病例,尤其是腹腔內破裂。

14.3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和斑點免疫結合試驗(DIBA)

這兩種試驗均爲酶免疫檢測方法患者陽性率分別爲100%和98%,假陽性率分別爲1.9%和1.3%。個別肝癌患者可呈假陽性反應

15 輔助檢查

早期體格檢查時大多肝棘球蚴病病員全身情況良好;少數巨大囊腫病人可有慢性消耗性表現如貧血消瘦乃至惡病質。腹部檢查可見右季肋部隆起並向助下緣突出,並可能觸及邊緣整齊,界限清楚,表面光滑隨呼吸上下活動的半球形成包塊。由於囊液的張力較大,觸診時包塊硬韌,壓有彈性,叩有震顫即“包蟲囊震顫”是特徵性表現。囊腫多在肝右葉,常致左半肝有代償性增大。

15.1 包蟲皮內試驗(Casoni試驗)

爲肝包蟲的特異性試驗,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其方法是採用手術中獲得的透明的包蟲囊液,濾去原頭蚴,高壓滅菌後作爲抗原,用生理鹽水稀釋(1∶100~1∶4)後,取0.2ml作皮內注射,形成約0.3cm直徑的皮丘,15min後觀察結果。陽性標準爲皮丘擴大或紅暈直徑超過2cm。如在注射後6~24h呈陽性反應,稱爲遲發反應,仍有診斷價值。肝包蟲囊腫陽性率可達90%,肝泡狀棘球蚴病陽性率更高。患肺結核黑熱病或其他絛蟲病患者可有假陽性反應。包蟲囊腫壞死感染化膿後可呈陰性反應

15.2 X線檢查

囊腫位於肝膈頂部者可見膈肌抬高、活動度減弱,亦可有侷限性隆起,肝影增大。X線平片可顯示右上腹有密度均勻邊緣整齊的陰影,可伴有鈣化影,後者形態多樣,有弧線狀、厚殼狀、濃密團塊狀或彌散性點條狀。囊腫位於肝前下方者可見胃腸受壓推移。

15.3 B超檢查

能顯示囊腫大小和所在的部位、有時可發現子囊反射波。肝包蟲囊腫B超下具有多種聲像圖特徵,表現爲單個或多個圓形或橢圓形液性暗區,與肝組織分界清晰。囊壁一般較厚,常在3mm以上。囊後壁回聲增強,部分囊壁發生鈣化而表現爲強回聲,後方可伴有聲影。囊內透聲好,可有多數點狀強回聲漂浮,並隨體位改變而移位,系子囊或棘球砂所致。若母囊內充滿較大的子囊則呈多房性,囊內有強回聲帶分隔成相應的小囊,分隔呈花瓣狀。有些囊腫發生退化,囊液被吸收,其內容物轉變成膠凍樣物,此時表現爲類實質性腫塊,內有不規則強回聲斑塊及少量液性暗區,但腫塊與肝組織分界清楚。當囊腫擠壓膽管或破入膽管,可見肝內膽管擴張。囊腫壓迫門靜脈可見脾臟腫大,並可伴有腹水囊腫繼發感染則呈現肝膿腫的聲像圖特徵。

泡狀棘球蚴病B超下表現爲類似於肝癌的片狀不規則實性腫塊,與肝組織分界不清,內部回聲雜亂、強弱不均,中間可有小的液性暗區

15.4 CT檢查

肝包蟲囊腫在CT圖像上通常表現爲大小不一、單發或多發、邊緣光滑的圓形、橢圓形或分葉狀的低密度病竈,CT密度值接近水的相對密度(0~25HU),無增強效應。囊壁一般較厚,有時可見弧形或環狀鈣化影。囊內具有子囊是其特徵之一,子囊相對密度通常低於母囊,多個子囊的存在使病竈呈多房性。有人把肝包蟲囊腫的CT圖像分爲3型:A型子囊小而圓,分佈於母囊發育的早期;B型子囊大而不規則,幾乎佔據母囊全部容積,互相擠壓呈花瓣狀,子囊間有較厚的假隔分開;C型:病程較長的囊腫,其囊液的CT密度值較高(40~60HU),邊緣或內部有鈣化,少數小子囊位於母囊周邊。當囊腫破入膽管,可見肝內膽管擴張等膽道梗阻表現。囊腫繼發感染後,囊液CT密度值升高,並可出現氣體,周圍肝實質可見水腫改變。

泡狀棘球蚴病表現爲境界不清的片狀低密度病竈。因其向外芽生的特點,子囊在病竈的邊緣呈粗鋸齒狀凸出,增強掃描後更清楚,此爲其特徵性改變之一。病竈內有大小不一的液性區,使整個病竈呈“地圖”狀,約80%~90%的病例病竈內可見鈣化竈,呈不規則斑塊狀、細顆粒狀、結節狀或圈狀。

15.5 磁共振(MRI)檢查

在T1加權圖像上,包蟲囊腫壁呈連續光滑、厚薄均一的低信號環狀邊緣;在T2加權圖像上顯示更加清楚,此爲肝包蟲囊腫的一個特徵性改變。囊內容物在T1加權像上呈低信號,在T2加權像上呈高信號,在質子密度像上呈低信號或等信號。若母囊內充滿子囊囊腫呈多房性,在囊腫發生破裂感染後,囊壁形態變得不規則,內部信號不均勻。

15.6 放射性核素顯像

可顯示輪廓清晰的佔位性病變。肝包蟲囊腫表現爲邊緣非常清晰的放射性缺損區,而肝泡狀棘球蚴病則表現爲境界模糊、邊緣不規則的放射性缺損區。

16 診斷

肝棘球蚴病早期臨牀表現不明顯,往往不易發覺。凡遇居住過牧區或有與犬、羊等動物頻繁接觸史的患者,上腹出現生長緩慢的腫塊而全身狀況較好者,均應想到本病的可能。肝棘球蚴病影像檢查發現肝內厚壁囊性病變,結合病史、居住史、臨牀表現及實驗室檢查,診斷一般不困難。

17 鑑別診斷

17.1 肝囊腫

肝包蟲囊腫B超和CT上的一些典型徵象的出現率僅爲65%,當缺乏這些典型徵象時需與肝囊腫相鑑別。肝囊腫爲一種先天性疾病,一般無牧區生活史,實驗室檢查無特殊發現。囊腫壁一般較薄,在B超、CT或MRI上顯示不清,囊內無子囊。部分肝囊腫內部有分隔,呈多房性,應與子囊鑑別。

17.2 肝膿腫

肝包蟲囊腫繼發細菌感染後易被誤診肝膿腫,兩者均可有肝區疼痛發熱白細胞升高等臨牀表現,影像檢查有時也難以區別,應結合流行病學史進行鑑別診斷。肝包蟲囊腫因有厚韌的外囊,繼發感染後的全身中毒症狀一般較細菌性肝膿腫爲輕。

17.3 原發性肝癌

泡狀棘球蚴病浸潤生長發生轉移的方式均酷似原發性肝癌影像學上表現爲肝內境界不清的實性腫塊,亦易誤診原發性肝癌。除流行病學史外,肝泡狀棘球蚴病患者多無肝炎病史,AFP陰性而Casoni試驗可呈陽性影像檢查可見腫塊內鈣化竈,CT增強掃描可顯示腫塊周邊囊泡徵象,一般可與原發性肝癌相區別。

17.4 肝海綿狀血管瘤

肝海綿狀血管瘤患者大多全身情況良好,腫瘤在增強CT掃描上可爲造影劑所充填,在MRI T2加權圖像呈均勻一致的高信號,核素肝血池掃描可見病竈呈過度充填,一般不難區別。

17.5 其他

肝包蟲囊腫有時需與膽總管囊腫、Caroli病、膽囊積液、右腎巨大囊腫胰腺囊腫腸繫膜囊腫等鑑別。當肝包蟲囊腫出現併發症時,原有的臨牀表現常被併發症所掩蓋,容易被誤診,應詳細診斷及鑑別診斷。

18 肝棘球蚴病的治療

18.1 藥物治療

阿苯達唑吡喹酮甲苯達唑等均有殺滅原頭節及破壞包蟲生髮層的作用,但尚未能達到治癒肝棘球蚴病的目的。所以藥物治療尚不能取代手術,僅適應手術前後預防種植擴散和復發轉移以及泡球蚴病

18.2 手術治療

迄今爲止手術依然是治療肝棘球蚴病最主要的措施和最有效的方法。手術的原則是清除內囊,防止囊液外溢,消滅外囊殘腔,預防感染。具體手術方法依包囊大小,有無膽瘻和感染或鈣化決定。通常採用的手術方式如下:

(1)內囊摘除術:這是肝棘球蚴病最常用的手術方法。完整內囊摘除有分破內囊導致囊液外溢之虞,故多采用內囊穿刺摘除術。由於向囊腫內注入甲醛可能發生意外且有使膽管纖維閉鎖之弊,可用10%~20%高滲鹽水取而代之。此手術之關鍵在於:必須嚴格遵守“無瘤”手術原則。爲此可採取3項措施:使用浸溼高滲鹽水的方紗隔離病竈,備雙吸引器防止穿刺孔囊液滲漏污染術野及反覆用高滲鹽水沖洗病竈及周圍,療效甚佳。處理最爲棘手的是多子囊肝包蟲囊腫,可採用穿刺針從單孔刺入囊腫,反覆多向穿刺(儘量刺破子囊),反覆抽吸囊液並注入高滲鹽水(最大限度地殺死頭節),然後在嚴密保護之下切開囊腫,用勺舀出子囊,吸淨囊液,再摘除內囊,取得較好療效。如果此種類型囊腫侷限於肝邊緣部位,亦可考慮施行肝切除術

(2)肝切除術:對於肝包蟲囊腫施行肝切除術一般持保守態度,僅對侷限於一葉的大型包蟲囊腫且合併肝組織嚴重損害時才予以考慮。然而對於泡狀棘球蚴病行肝切除則持比較積極的態度,只要其病變比較侷限應力爭切除,包括肝段、葉、半肝或非規則切除。但若病變呈瀰漫分佈或已經侵及肝門應視爲肝切除的禁忌證。

(3)殘餘囊腔的處理:對於單純型囊腫在切除部分囊壁後可將囊腔直接縫合,不置引流。對於囊腔巨大堅硬,不能縫閉,位於肝頂部或合併感染及膽瘻者,可採用沖洗(高滲鹽水、過氧化化氫(雙氧水)、“滅卡液”即甲硝唑滅滴靈)1.0g、卡那黴素0.7g加入生理鹽水500ml內)、燒灼(5%碘酊),若有膽瘻,則處理膽瘻(經囊腔縫補瘻口,塗以生物膠),再以遊離帶蒂之大網膜填塞,取得滿意療效。絕大多數殘餘囊腔此法皆可一次解決。只在巨大囊腔合併嚴重感染及膽瘻,採用上述方法無效或網膜菲薄萎縮無法利用時,才使用殘腔閉式引流,近年已很少使用此法。

(4)囊腫合併膽瘻的處理:可採用直視下囊腔內細針線縫合瘻口加網膜填塞,療效甚佳。近年來運用TH膠塗抹於瘻口縫合處,更起到加固作用。膽瘻處理關鍵是反覆用白紗布蘸拭囊腔,檢查有無膽染,以避免忽略瘻口、修補失敗和遺留其他膽瘻。

(5)囊腫破入腹腔的處理:應在積極搶救過敏性休克的同時儘快剖腹探查。手術關鍵是反覆用10%高滲鹽水沖洗腹腔,力爭徹底清除頭節子囊,並處理包蟲囊腫。爲防止繼發腹腔包蟲囊腫形成,術後必須服用抗包蟲藥物至少3個月。

(6)囊腫破入膽道的處理:囊腫破入膽道者應及時探查膽道,清除內囊碎片及子囊,反覆用高滲鹽水沖洗後置T形管引流,並處理包蟲殘腔並修補膽瘻。

隨着電視腹腔鏡手術的普及和日臻完善,採用腹腔鏡包蟲內囊摘除,是完全可行的。另外,對於晚期肝棘球蚴患者肝移植不失爲一種新的選擇。

19 預後

單純的包蟲囊腫經手術治療後預後良好,一般不致造成死亡。根據國內資料,肝棘球蚴病手術死亡率爲1.2%~4%,死亡原因爲肝功能衰竭、合併感染囊腫破裂合併瀰漫性腹膜炎等。手術後複發率約爲12%,主要原因是手術時不慎誤將頭節子囊遺留在腹腔內或因術中囊腫破裂、穿刺時囊液外溢,使頭節子囊污染腹腔,引起繼發性囊腫形成。

20 肝棘球蚴病的預防

在畜牧地區應廣泛開展有關棘球蚴病知識的宣傳。消滅野犬,加強家犬的管理,兒童勿玩耍狗;防止犬糞污染草場,飼料,水源,預防羊羣染病,加強宰殺管理,病死的羊屍應深埋或焚燬。養成與家畜接觸後和飯前洗手習慣不食未經洗淨煮熟的食物,不喝生水。加強對家畜的管理和檢疫、免疫工作,防止犬糞污染飲水、食物。不可用生的家畜內臟,特別是受感染家畜的內臟餵狗。病死家畜屍體應深埋或焚燬,切勿隨地棄置,以免狗食後感染注意個人衛生,保護水源,搞好環境衛生。組織牧區人羣普查,爭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