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瘡·風熱夾溼證

中醫耳科 中醫證名 耳瘡 中醫耳鼻喉科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ěr chuāng ·fēng rè jiá shī zhèng

2 英文參考

ear sore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complicated by dampnes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耳瘡·風熱夾溼證(ear sore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complicated by dampness)是指風熱夾溼,以耳痛耳癢、耳道灼熱感,耳屏有壓痛,耳郭牽拉痛,外耳道瀰漫性紅腫,或耳道潮溼,有少量滲液,或伴頭痛發熱惡寒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等爲常見症的耳瘡證候[1]

4 耳瘡·風熱夾溼證症狀

耳瘡·風熱夾溼證患者耳痛耳癢、耳道灼熱感,耳屏有壓痛,張口、咀嚼或牽拉耳殼壓迫耳屏疼痛加劇,外耳道瀰漫性紅腫,或耳道潮溼,有少量滲液[1][2]

檢查見耳道侷限性紅腫,隆起如椒目,或瀰漫性紅腫,表面有黃白色分泌物[2]

全身證見惡風發熱惡寒頭痛,周身不適,舌質紅,苔白或薄黃,脈浮數[2][2]

5 證候分析

風熱邪毒侵犯耳竅,傷及肌膚,阻滯經脈氣血凝聚,故耳道皮膚紅赤腫脹,如椒目或粟粒樣突起;耳部經脈,多連頭部,故耳部疼痛,張口、咀嚼或牽扯耳殼疼痛加劇[2]

6 耳瘡·風熱夾溼證的治療

6.1 方藥治療

治宣疏風清熱,解毒消腫,可選用五味消毒飲[備註]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鑑》):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銀翹散[備註]  銀翹散(《溫病條辨》):金銀花連翹桔梗薄荷淡竹葉甘草荊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蘆根加減治療[2]。亦可選用金銀花藤、野菊花苦地膽羊蹄草各30 g,水煎服,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2]

6.2 針刺療法

腫脹疼癱時,可針刺合谷內關少商等穴,以疏通經脈,泄熱止痛[2]

6.3 外治法

1)用內服中藥渣再煎,取汁熱敷耳部,以清熱毒行氣血,消癤腫[2]

2)用黃連膏[備註]黃連膏(《醫宗金鑑》):黃連當歸尾、黃柏生地黃薑黃麻油、黃蠟,上藥除黃蠟外,浸入麻油內,一天後,用文火熬煎至藥枯,去渣濾清,加入黃蠟,文火徐徐收膏。紫金錠[備註]紫金錠(又名玉樞丹)(《片玉心書》);成藥,藥物略。塗敷[2]

3)對耳前後腫大之臖核,可用金黃膏,或紫金錠[備註]紫金錠(又名玉樞丹)(《片玉心書》);成藥,藥物略。外敷[2]

4)癤腫已成膿者,可切開排膿,或用針挑破膿頭,放出膿血後敷黃連膏[2]

7 關於耳瘡

耳瘡(ear sore;diffusion of otitis externa)爲病名[3]。是指以外耳道瀰漫性紅腫疼痛爲主要表現的耳病[3]

耳瘡相當於西醫的外耳道炎[4]

詳見耳瘡條。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1-12.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1.
  4. ^ [4]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1.

治療耳瘡·風熱夾溼證的穴位

查看更多

治療耳瘡·風熱夾溼證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