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白皮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ūn bái pí

2 《*辭典》:椿白皮

2.1 出處

食療本草

2.2 拼音名

Chūn Bái Pí

2.3 別名

香椿皮(《經驗方》),春顛皮(《分類草藥性》)。

2.4 來源

楝科植物香椿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全年均可採收,但以春季水分充足時最易剝離。幹皮可徑從樹上剝下;根皮須先將樹根挖出,颳去外面黑皮,以木棍輕捶之,使皮部與木質部松離,再行剝取;並宜仰面曬乾,否則易發黴變黑。

2.5 形態

香椿(《經驗方》),又名:豬椿(孟詵),紅椿(《植物名實圖考》),春陽樹、春菜樹、椿芽樹、白椿、香樹。

喬木,高達16米。樹皮赭褐色,成片狀剝落;小枝幼時具柔毛。雙數羽狀複葉互生,長25~50釐米,有特殊氣味;具小葉10~22,對生或近對生,具短柄;長圓形至披針狀長圓形,長8~15釐米,基部偏斜,圓或闊楔形,先端尖,全緣或有稀疏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色淡,葉脈或脈間有長束毛;葉柄紅色,基部肥大。圓錐花序頂生;花萼短小,5裂;花瓣5,白色,卵狀橢圓形;退化雄蕊5,與5枚發育雄蕊互生子房上位,5室,花盤遠較子房爲短。蒴果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5釐米,頂端開裂爲5瓣。種子橢圓形有翅。花期5~6月。果期9月。

2.6 生境分佈

全國各地均有栽植。

2.7 性狀

①椿根白皮(《經驗方》)

乾燥根皮爲塊狀或長卷形,厚薄不一,外表面爲紅棕色,內表面有毛須。質輕鬆,斷面纖維性。氣微,味淡。

②椿木皮(《唐本草》)

又名:春尖皮。乾燥樹皮呈長片狀。外表面紅棕色裂片狀,有順紋及裂隙,內表面黃棕色,有細皺紋。質堅硬,斷面顯着纖維性。稍有香氣,味淡。

2.8 化學成份

樹皮,含川糠素、甾醇、鞣質

2.9 炮製

椿白皮:除去栓皮,清水浸泡,撈出,潤透,及時切絲或切成方塊,曬乾。炒椿白皮:先將麩皮撒入鍋內,加熱至煙起時,再將椿白皮倒入,拌炒至兩面焦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放涼。(每椿白皮100斤,用麩皮10斤)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椿)根,採出拌生蔥蒸半日,出生蔥,細銼,用袋盛掛屋南畔,陰乾用。"

②《本草求原》:"去粗皮,醋炙蜜炙用。"

2.10 性味

苦澀,涼。

①《唐本草》:"味苦,有毒。"

②《本草經疏》:"苦,微寒。"

③《本經逢原》:"甘,平,無毒。"

④《醫林纂要》:"苦甘澀,寒。"

2.11 歸經

得配本草》:"入手、足陽明經血分。"

2.12 功能主治

除熱,燥溼,澀腸,止血殺蟲。治久瀉久痢腸風便血崩漏帶下,遣精,白濁疳積蛔蟲,瘡痹。

①《雷公炮炙論》:"利溺澀。"

②《唐本草》:"主甘匿。"

孟詵:"女子血崩及產後血不止,月信來多,亦止赤帶下;療小兒疳痢。"

④《醫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溼,去血中溼熱。治泄瀉久痢腸風,崩、帶,小便赤數。"

⑤《分類草藥性》:"治下血吐血發表散寒,攻小兒痘疹。"

⑥《中國藥植圖鑑》:"治痔瘡跌打損傷接骨,消傷腫痛。"

⑦《四川常用中草藥》:"能發表,透麻疹。"

2.13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熬膏塗。

2.14 注意

本草經疏》:"脾胃虛寒者不可用,崩帶屬腎家真陰虛者亦忌之,以其徒燥故也。凡帶下積氣未盡者亦不宜遽用。"

2.15 附方

①治休息痢,晝夜無度,腥臭不可近,臍腹撮痛,諸藥不效:訶子五錢(去核梢),椿根白皮一兩,母丁香三十個。上爲細末,醋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陳米飯湯入醋少許送下,五更,三日三服。(《脾胃論訶黎勒丸

②治溼氣下痢,大便血,白帶,去脾胃陳積之疾:椿根皮四兩,滑石二兩。上爲末,粥丸桐子大,空心白湯下一百丸。(《丹溪心法》)

③治小兒疳痢,渴瘦:椿木根(幹,末之)、粟米(春粉),以蜜和作丸,服五丸至七丸、十丸,以瘥爲度。(《廣濟方》)

④治髒毒赤白痢香椿(淨洗刷,剝取皮,日干)爲末,飲下-錢。(《經驗方》)

⑤治淋濁白帶:椿根白皮二兩。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腹中痞塊香椿白皮二斤(切碎)。入鍋內煎水,去渣熬成膏,攤布上,先以姜擦去腹皮垢膩,以火烘熱藥,貼痞塊上,其初微痛,半日後即不痛,俟其自落。或加麝香少許,貼後,周圍破爛出水。(《嶺南採藥錄》)

⑦治胃潰瘍出血:椿芽木皮燒存性金銀花藤八錢。水煎服。(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⑧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香椿樹根皮六錢。水煎服。(徐州市《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2.16 各家論述

朱震亨:"椿根白皮,性涼而能澀血。凡溼熱爲病,瀉痢、濁帶、精滑夢遺諸證,無不用之。有燥下溼及去肺胃陳痰之功,治泄瀉有除溼實腸之力,但痢疾滯氣未盡者,不可遽用。宜入丸散,亦可煎服,不見有害。予每用炒研糊丸,看病作湯使,名固腸丸也。"

②《綱目》:"椿皮色亦而香,樗皮色白而臭,多服微利人。蓋椿皮血分而性澀,樗皮入氣分而性利,不可不辨。其主治之功雖同,而澀利之效則異,正如茯苓芍藥,赤白頗殊也。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用椿皮氣分受病有鬱者,宜用樗皮,此心得之微也。"

③《本草經疏》:"椿,《本經》味苦,有毒。甄權微熱,震亨言涼而燥。然考其用,必是微寒苦燥之藥。《本經》主甘匿及洗疥瘡風疽;藏器去口鼻疳蟲疥匿者,因腸胃有溼熱,故現是證,苦涼而燥,所以外治皆得也。藏器又主殺蛔蟲蠱毒下血及赤白久痢;《日華子》治腸風瀉血;蕭炳雲,得地榆疳痢孟詵雲,止女子血崩及產後血不止,赤帶,皆取其苦能燥溼,寒能除熱,澀能收斂之功耳。"

④《本草匯言》:"香椿,殺蛔蟲、解蠱毒、止疳痢之藥也。陳氏方雲,此藥甘香,溫澀而燥,甘香能驟發新邪(謂發瘡疥、風痍及疝氣腳氣之類),澀燥能收斂陳氣(謂除蛔蟲蠱毒疳痢、胃噎、奔豚之類)。故孟氏方治婦人血崩或產後血行不止,並平常月信採多及赤白帶下,取椿根煎汁服即止,則其性之止澀可知矣。’

⑤《本草求原》:"椿根氣平,色赤而香,樗根氣寒,色白而臭,二者皆苦能燥溼瀉熱,澀能收陰實腸,治溼熱爲病,瀉利、濁帶、精滑夢遺、便數諸證,燥痰溼,去疳蟲。但椿澀勝,久痢血傷者宜之;樗苦勝,暴痢氣滯者宜之。按古方治帶濁,下痢血痢,都是用椿皮者多,而樗皮少用。其功專在於燥以達陽,澀以收陰,使陽不陷於陰中,而諸證自除。凡患溼熱,必病於血,正不以入氣入血區分也。故腸風下血,有用臭椿皮蒼朮枳殼治者,此可見矣。"

2.17 備註

椿(香椿)、樗(臭椿)爲兩種不同科屬的植物,而在歷代本草中常合併敘述,兩者功用大體相同,商品亦多將椿皮、樗皮統稱爲"椿白皮"或"椿根皮"目前使用較廣者爲樗白皮,僅在陝西、四川、湖北、貴州等地使用椿白皮,參見"樗白皮"條。

2.18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