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瀝化痰丸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ú lì huà tán wán

2 概述

竹瀝化痰丸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五首。

3 《增補萬病回春》卷二方之竹瀝化痰丸

3.1 別名

導痰小胃丹[1]

3.2 組成

天南星半夏(以上二味,皁礬、姜水浸煮幹)、陳皮枳實(以上二味,皁礬水泡半日,炒)、白朮大戟(一半長流水煮,一半曬乾)、蒼朮(米泔、皁礬水浸一宿,去黑皮,切,曬乾、炒)各二兩,桃仁杏仁皁礬水泡,去皮尖)、紅花酒蒸)、炒白芥子芫花(醋拌溼,過一宿,炒黑)、甘遂(面裹煨)、炒黃柏各一兩,大黃(酒溼紙包煨過,再以酒炒)一兩半[1]

3.3 製法

上藥爲末,薑汁竹瀝蒸餅糊丸綠豆[1]

3.4 用法用量

每服二十至三十丸,甚者可服至五十至七十丸,量人虛實加減[1]

3.5 功能主治

《增補萬病回春》卷二方之竹瀝化痰丸主治中風不語癱瘓初起;溼痰上攻,頭風頭痛痰火眩暈痰痞積塊哮喘喉痹腫痛[1]

4 萬病回春》卷二方之竹瀝化痰丸

4.1 別名

導痰小胃丹(《萬病回春》卷二)。

4.2 處方

南星 半夏(二藥用皁礬、姜水浸,煮幹)各60克 陳皮 枳實(二藥用皁礬水泡半日,炒)各60克 白朮去蘆)60克 蒼朮(用米泔、皁礬水浸一宿;去黑皮,切,曬乾,炒)60克 桃仁(去皮)杏仁(用皁礬水泡,去皮、尖)各30克 紅花酒蒸)30克 白芥子(炒)30克 大戟(長流水煮一時,曬乾)30克 芫花(醋拌溼,過一宿,炒黑)30克 甘遂(面裹煨過)30克 黃柏(炒褐色)30克 大黃(酒溼紙包,煨過,再以酒炒)45克

4.3 製法

上藥爲末,薑汁竹瀝蒸餅糊爲丸,如綠豆大。

4.4 功能主治

萬病回春》卷二方之竹瀝化痰丸主治中風不語癱瘓初起,溼痰上攻,頭風頭痛痰火眩暈痰痞積塊哮吼喉痹腫痛。

4.5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極甚者,服50~70丸。量人虛實加減,再不可多;恐傷胃氣。一切痰飲,臨臥時白湯送下,一日一服。

4.6 摘錄

萬病回春》卷二方

5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重慶方)之竹瀝化痰丸

5.1 組成

天冬3兩,枳實3兩,麥冬3兩,雲苓3兩,沙蔘3兩,瓜蔞子2兩(霜),川貝母2兩,桔梗2兩,橘皮2兩,蘇葉2兩,竹茹4兩,薄荷2兩,甘草2兩,桂枝2兩。

5.2 製備方法

上藥爲細末,煉蜜爲丸,每重3錢,蠟殼封固

5.3 功效主治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重慶方)之竹瀝化痰丸功在化痰平喘,止嗽理肺。

5.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臨臥時開水送下。

6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方之竹瀝化痰丸

6.1 組成

海浮石(煅)16兩,白朮(炒)32兩,橘皮96兩,瓜蔞子32兩,南星(炙)48兩,茯苓32兩,黃連16兩,法半夏64兩,百部草32兩,南楂64兩,香附(炙)64兩,玄蔘去蘆)16兩,熟軍48兩,萊菔子(炒)32兩,枳實(炒)64兩,蘇子(炒)96兩,黃芩96兩,杏仁(去皮,炒)16兩,貝母16兩。

6.2 製備方法

上藥爲細末,每16兩加竹瀝水1兩,用冷汗水泛爲小丸。

6.3 功效主治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方之竹瀝化痰丸功在清熱化痰,快膈止嗽。主治痰火上攻,胸膈不暢,咳嗽喘滿咽喉堵塞。

6.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溫開水送下,日2次。

7 《活人心統》卷一方之竹瀝化痰丸

7.1 組成

半夏2兩,白礬1兩5分,皁角1兩,生薑1兩2分(水煮4味,半夏肉無白星,曬乾,去皁角,同後爲末),牛膽南星1兩,青皮1兩,陳皮1兩(去白),黃芩1兩,神曲1兩,山楂1兩,麥芽1兩(炒),茱子1兩(炒),真蘇子1兩,杏仁1兩(炒),茯苓1兩,香附1兩。

7.2 製備方法

上藥爲末,加竹瀝1碗,入薑汁爲丸,如梧桐子大。

7.3 功能主治

《活人心統》卷一方之竹瀝化痰丸主治久鬱痰火諸症。

7.4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食遠淡薑湯或茶任下。

8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3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