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耳瘡·血虛風燥證

中醫耳科 旋耳瘡 中醫證名 中醫耳鼻喉科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uán ěr chuāng ·xuè xū fēng zào zhèng

2 英文參考

ear eczema with pattern of wind-dryness due to blood deficienc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旋耳瘡·血虛風燥證(ear eczema with pattern of wind-dryness due to blood deficiency)是指血虛生風,以耳部皮膚瘙癢、增厚、粗糙、皸裂,結痂、脫屑,經久不愈,兼見面色萎黃、納差、身倦乏力舌質淡,苔白,脈細緩等爲常見症的旋耳瘡證候[1]

4 旋耳瘡·血虛風燥證症狀

旋耳瘡·血虛風燥證大多病程較長,反覆發作,患者耳道、耳殼及周圍之皮膚增厚、粗糙、皸裂、上覆痂皮或鱗屑,一般僅有癢感而少疼痛,抓搔之後,有小血點,但很快結成血痂,經久不愈[1][2]

全身可伴有面色萎黃,飲食減少,身倦乏力舌質淡,苔白,脈細緩等[2][2]

5 證候分析

耳竅失於滋養,復爲餘邪所困,溼熱之邪停聚,傷及肌膚,以致皮膚增厚,粗糙,久則血虛生風化燥,故皸裂,作癢;由於脾氣不足,不能健運,故納少,體倦乏力,面黃,舌質淡,脈細緩[2]

6 旋耳瘡·血虛風燥證的治療

6.1 治法

治宜養血息風潤燥[2]

6.2 方藥內服

可用地黃飲,取熟地、當歸首烏養血,生地、丹皮玄蔘紅花涼血活血,白蒺藜殭蠶祛風甘草調和諸藥。全方以治血爲主,而達到治風目的,正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2]

或用參苓白朮散四物湯加減,用以健脾養血滋陰,癢甚者加蟬衣、地膚子苦蔘[2]

或用八珍湯選加薏苡仁陳皮砂仁、蟬衣等以健脾祛風止癢[2]

6.3 外治法

1)用紫連膏、碧玉散三石散外搽,以滋潤肌膚,解毒祛溼[2]

2)用黃瓜藤燒炭存性,香油調搽,或穿粉散香油調搽,或紫草茸油外搽,以滋潤肌膚[2]

3)耳後縫間開裂者,用黃連膏紗布上撒以生肌散敷貼患處,每天換藥1次至愈爲止[2]

7 旋耳瘡·血虛風燥證患者日常保健

注意耳部衛生,凡血虛而枯槁者,宜用油膏類藥,使之滋潤[2]

患病期間,忌食辛辣、香燥的食物以及魚、蝦等食品[2]

8 關於旋耳瘡

旋耳瘡(ear eczema)爲病名[3]。見《醫宗金鑑》卷六十五。又名黃水瘡(見《外科正宗》卷四)[3]月蝕瘡(見《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九),耳鏇瘡(見《外科大成》卷三)。是指發生耳根部,以局部潮紅、灼熱、瘙癢、水皰糜爛、滲液、結痂爲主要表現的溼瘡[4]

旋耳瘡相當於西醫的耳部溼疹[4]

外科醫案彙編》:“耳後縫間皮色紅裂,時出黃水津津,名爲旋耳瘡。”

詳見旋耳瘡條。

9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14.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23.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治療旋耳瘡·血虛風燥證的方劑

查看更多

治療旋耳瘡·血虛風燥證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旋耳瘡·血虛風燥證相關藥物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