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丹

中醫學 方劑學 清熱解暑劑 中成藥 方劑 開竅劑 中藥學 闢穢排濁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rén dān

2 概述

仁丹人丹[1]。出自《中藥製劑手冊》方[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記載有此中成藥的部頒標準。

3 別名

仁丹[2]

4 組成

甘草240g,木香45g,草豆蔻檳榔茯苓砂仁橘皮小茴香(鹽水炒)、肉桂青果各30g,丁香紅花各15g,薄荷冰27g,冰片9g,麝香0.3g[2]

5 製法

上藥爲末,糯米粉120g爲糊小丸[2]。每幹丸300g另取硃砂粉8g爲衣,每30g約1000粒,每袋重1.5g[2]

6 用法用量

每服10~20粒[2]

7 功能主治

功能清暑祛溼,避穢排濁[2]。治中暑受熱引起的噁心嘔吐腹痛泄瀉胸中滿悶,以及暈車暈船,水土不服[2]

8 中藥部頒標準

8.1 拼音名

Rendan

8.2 標準編號

WS3-B-0907-91

8.3 處方

陳皮 50g 檀香 100g 砂仁 100g 豆蔻(去果皮) 100g 甘草 80g 木香 30g 丁香 50g 廣藿香葉 100g 兒茶 150g 肉桂 300g 薄荷腦 80g 冰片 20g 硃砂 100g

8.4 製法

以上十三味,除薄荷腦冰片外,硃砂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其餘陳皮等十味共粉碎成細粉;薄荷腦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用水泛丸,硃砂粉末包衣,乾燥,即得。

8.5 性狀

本品爲硃紅色的水丸,除去外衣,顯黃褐色;味甘、涼。

8.6 鑑別

(1) 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草酸鈣針晶細小,散在於射線薄壁細胞中。內種皮石細胞黃棕色或棕紅色,表面觀類多角形,壁厚,胞腔內含硅質塊。厚壁細胞類方形或多角形,壁於角隅處特厚,胞腔內含草酸鈣方晶,常數個縱向排列位於纖維旁,形成晶纖維纖維束周圍薄壁細胞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腺鱗頭部扁圓形,由8個細胞組成;柄單細胞,極短。不規則細小顆粒暗紅色,有光澤,邊緣暗黑色。

(2) 取本品 5g,研細,加乙醚20ml,加熱迴流2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置分液漏斗中,用稀鹽酸提取 2次,每次10ml,棄去酸水層,醚層用水洗 2次,每次10ml,棄去水層,醚層用 5%碳酸氫鈉溶液提取 2次,每次10ml,棄去鹼水層,醚層再用 1%氫氧化鈉溶液提取 2次,每次10ml,合併鹼水層,置於分液漏斗中,用鹽酸調pH至酸性,然後乙醚提取 2次,每次10ml,合併醚液,揮散至 1ml,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丁香酚對照品,加乙醚製成每 1ml含10μl 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 57頁)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 5μl ,對照品溶液 2μl ,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 60~90℃ )-醋酸乙酯(9:1) 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 5% 香草醛硫酸溶液,於 105℃烘乾。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8.7 檢查

應符合丸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 8頁)。

8.8 功能與主治

清暑開竅,闢穢排濁。用於中暑嘔吐煩躁噁心胸中滿悶,頭目眩暈,暈車暈船,水土不服

8.9 用法與用量

含化或用溫開水送服,一次10~20粒。

8.10 規格

每10粒重0. 3g

8.11 貯藏

密閉,防潮。

9 仁丹介紹

9.1 藥品類型

中藥

9.2 藥品名稱

仁丹

9.3 藥品漢語拼音

9.4 藥品英文名稱

9.5 成份

9.6 性狀

9.7 作用類別

9.8 適應症/功能主治

清暑開竅。用於傷暑引起的噁心胸悶頭昏暈車暈船。

9.9 規格

每10粒重

0.3克

9.10 用法用量

含化或用溫開水送服,一次10-20粒。

9.11 禁忌

9.12 不良反應

9.13 注意事項

1.飲食宜清淡。

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中成藥

3.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孕婦或正在接受其它治療的患者,均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4.服藥一天,症狀無改善,應去醫院就診。

5.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兒、年老體虛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6.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7.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8.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9.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9.14 藥物相互作用

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9.15 藥理作用

9.16 備註

請仔細閱讀介紹並按說明使用或在藥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10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30.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