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小腦幕入路聽神經瘤切除術

手術 聽神經瘤手術 顱內腫瘤手術 幕下腫瘤手術 神經外科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īng xiǎo nǎo mù rù lù tīng shén jīng liú qiē chú shù

2 英文參考

transtentorial approach for resection of acoustic neurinoma

5 ICD編碼

04.0104

6 概述

聽神經瘤爲顱內常見的良性腫瘤,發病率約佔顱內腫瘤的8%~12%,佔小腦橋腦角腫瘤總數的75%~95%。腫瘤起源於第8顱神經前庭支的神經鞘,位於內耳孔處。腫瘤通常在小腦橋腦角內生長,按腫瘤生長方向、大小與臨牀表現將腫瘤分爲四期。第1期:腫瘤小,僅累及前庭耳蝸神經,出現頭昏眩暈耳鳴聽力減退。第2期:腫瘤直徑約2cm,引起面神經三叉神經損害症狀。第3期:腫瘤直徑達3cm以上,累及第9、10、11顱神經,出現吞嚥困難、嗆咳、聲音嘶啞,同時可累及小腦,引起共濟失調。第4期:腫瘤已壓迫腦幹,或使腦幹移位,引起腦積水顱內壓增高腦幹症狀。早期侷限於內聽道內的多數小聽神經瘤,僅影響前庭神經耳蝸神經。CT、MRI掃描結合顱X線平片、腦幹聽覺誘發電位等,可早期確診。手術方法的改進與顯微手術技術的應用,常能達到腫瘤全切,同時保存面神經,早期手術尚有可能使聽力部分恢復。但是,腫瘤巨大者有時難以達到全切。熟悉小腦橋腦角的局部解剖與選擇適當的手術方法,以及術中面神經監測,對提高手術成功率和面神經保留率十分必要。根據Samii的1000例手術統計,面神經解剖保留率達93%,功能保留率73%;耳蝸神經解剖保留率68%,功能保留率39%。有囊變者效果略差。

小腦橋腦角前界是顳骨巖部、巖上竇、三叉神經;外側面是巖骨錐體背面、內耳孔和乙狀竇;上方是小腦幕及小腦幕裂孔,中部有面神經聽神經斜行通過。面神經長約2cm,聽神經瘤時,將面神經向前下擠壓,可拉長達4~5cm;前內側面爲橋腦與延髓,內後面爲小腦半球的側面,下面是舌咽、迷走、副神經,並有小腦下後動脈發出的小動脈支伴行(圖4.3.2.5.3-0-1)。

腫瘤生長過程中,向前推壓面神經三叉神經。有時腫瘤巨大,可通過小腦幕裂孔向上生長入顱中窩。向內擠壓腦幹,超越中線。向下壓迫舌咽、迷走神經,尚可伸入枕骨大孔,個別者可長入頸內靜脈孔。內耳孔與內聽道多受破壞而擴大(圖4.3.2.5.3-0-2)。

腫瘤的供應動脈可來自小腦下前動脈小腦下後動脈、內聽動脈,基底動脈有時直接向腫瘤發出供應支。腫瘤的引出靜脈匯入巖上竇、巖下竇。

聽神經瘤的手術發展有種種入路,目前常用者爲枕下乳突(乙狀竇)後入路,經迷路入路與經小腦幕上入路。

聽神經瘤影像表現見圖4.3.2.5.3-1。

7 適應

經小腦幕入路聽神經瘤切除術適用於:

1.聽神經瘤體積巨大,已向中線和經小腦幕裂孔向前上生長入顱中窩。

2.聽神經瘤經一側枕下乳突後入路手術,未能達到全切,靠小腦橋腦角上部及小腦幕裂孔處尚殘留瘤結節壓迫腦幹

8 禁忌症

晚期聽神經瘤已有嚴重腦幹損害,周身情況衰竭者。

9 術前準備

顱內壓明顯增高者,術前宜做腦室持續引流

10 麻醉體位

多采用插管全麻。取坐位側臥位,病側向上。

11 手術步驟

11.1 1.做顳頂枕瓣

頭皮切口起自顳後,向上繞過頂結節,沿矢狀線轉向枕部,再沿上項線達乳突上方。皮瓣向枕下翻轉,靠切口鑽5~6個鑽孔,形成骨瓣,翻向顳側。

11.2 2.暴露腫瘤

沿巖骨嵴將顳葉後部與枕葉抬起,用蛇形固定牽開器牽開腦組織,向深部沿小腦幕進入小腦幕裂孔區。小腦幕有時包含擴大的靜脈引向巖上竇、直竇,有橋靜脈與枕葉通連,後者應電凝後切斷。於小腦幕裂孔區一般都能發現聽神經瘤的上極(圖4.3.2.5.3-2)。

腫瘤結節狀,用絲線將小腦幕遊離緣縫線做牽引,於巖骨嵴後1cm處將小腦幕切開。敞開小腦幕裂孔,可見到聽神經瘤的前極和腫瘤的主體。中腦、橋腦被腫瘤向後向內推壓,探明腫瘤三叉神經根、外展神經大腦動脈小腦動脈的關係(圖4.3.2.5.3-3)。

11.3 3.切除腫瘤

打開環池蛛網膜,進入環池與橋池,分出腫瘤前極及其供應動脈支,於進入腫瘤處將其一一電凝切斷。遊離腫瘤內側面,使之與三叉神經根及腦幹分離。在腫瘤的上面電凝包膜和血管然後腫瘤切開,由包膜內切除大部分瘤組織腫瘤質地較軟者,易於刮除或吸除,用雙極電凝或棉片壓迫止血(圖4.3.2.5.3-4)。

腫瘤硬韌,需用尖刀分塊切取。待腫瘤體積縮小,包膜部分塌陷後,繼續遊離腫瘤下極小心電凝切斷進入腫瘤的供血動脈支,使腫瘤大部分遊離,最後遊離腫瘤內耳孔部位。在遊離過程中,將腫瘤向後外輕輕牽引,探查位於腫瘤前緣的面神經,一般該神經受壓呈弧形,小心面神經腫瘤前面分開,並予以保護。將遊離出的腫瘤分塊切除(圖4.3.2.5.3-5)。內耳孔內殘餘的瘤組織可磨除內耳孔後壁予以切除。

11.4 4.衝淨傷口,小腦切口不縫合,於橋池內放置引流管做閉式引流。縫合顳頂枕部硬腦膜並懸吊止血,逐層縫合切口

12 中注意要點

1.勿傷及腦幹及其供血動脈

2.注意保護面神經三叉神經,勿將神經撕斷。

3.嚴密止血

13 術後處理

術前已行腦室引流者,要繼續保持腦室引流通暢。3~5天后,至病情穩定時再撤除。

14 併發症

1.腦膜炎  術後局部壓迫包紮不夠,形成假性囊腫,繼發感染

2.面神經損傷  在顯微外科技術應用下,此併發症已明顯減少。

3.腦幹損傷  手術直接損傷損傷其供應動脈

4.第9、10顱神經損傷

5.第5、7顱神經損傷引起角膜潰瘍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