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根

中藥材 清熱涼血 炒炭 中醫學 止血 炒法 中藥炮製學 止血藥(中藥) 清炒法 中藥飲片 涼血止血藥 利水通淋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áo gēn

2 英文參考

imperatae rhizom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白茅根中藥名,出自《本草經集註[1]白茅根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 var. major (Nees) C.E.Hubb.的乾燥根莖[2]白茅根呈長圓柱形,長30~60cm,直徑0.2~0.4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微有光澤,具縱皺紋,節明顯,稍突起,節間長短不等,通常長1.5~3cm。體輕,質略脆,斷麪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狀排列,中柱淡黃色,易與皮部剝離。氣微,味微甜。茅根炭表面呈焦褐色,味微澀[2]

白茅根味甘,性寒[2][2]。歸肺、胃、膀胱經[2][2]白茅根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功能[2]。主治熱病煩渴,胃熱嘔吐肺熱咳嗽血熱吐血衄血咳血尿血急性腎炎水腫,尿少,溼熱黃疸熱淋澀痛。生白茅根長於涼血、清熱利尿[2]。常用於血熱妄行的多種出血證,熱淋小便不利水腫溼熱黃疸,熱盛煩渴,胃熱嘔噦及肺熱咳嗽[2]。治血熱偏盛的出血證可單用大劑量煎服,尤其對尿血可起到利尿止血二者兼顧的作用[2]茅根炭,味澀,寒性減弱[2]清熱涼血作用輕微,止血作用增強,專用於出血證,並偏於收斂止血,常用於出血證較急者[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Rhizoma Imperatae(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cogon grass rhizome(《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白茅根的別名

茅根地菅地節根、茅草根、絲毛草根[2]

8 白茅根的來源

白茅根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 var. major (Nees) C.E.Hubb.的乾燥根莖[2]

9 白茅根的產地

全國各地均產[2]

10 白茅根的採收與初加工

春、秋二季採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洗淨,乾燥,除去鬚根及膜質葉鞘,捆成小把[2]

11 白茅根生藥性狀

白茅根呈長圓柱形,長30~60cm,直徑0.2~0.4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微有光澤,具縱皺紋,節明顯,稍突起,節間長短不等,通常長1.5~3cm。體輕,質略脆,斷麪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狀排列,中柱淡黃色,易與皮部剝離。氣微,味微甜。(《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2 白茅根炮製

元代有蜜炒(《衛生寶鑑》)和燒灰存性(《十藥神書》)的方法[2]

明代有炒黃、棗制(《普濟方》)、蜜炙炒(《魯府禁方》)、搗汁用(《外科正宗》)等法[2]

清代有炒黑(《醫宗金鑑》)的炮製方法[2]

現在主要的炮製方法炒炭[2]

12.1 白茅根炮製方法

12.1.1 白茅根

取原藥材,微潤,切段乾燥,篩去碎屑[2]

12.1.2 茅根炭

茅根段,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表面焦褐色,內部焦黃色,噴淋少許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乾[2]

12.2 成品性狀

白茅根圓柱狀短段[2]。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微有光澤,具縱皺紋,節明顯,呈淺黃棕色[2]。切斷面中心黃色並有小孔[2]。體輕,質略脆[2]。味微甜[2]

茅根炭表面呈焦褐色,味微澀[2]

12.3 炮製作用

白茅根長於涼血、清熱利尿[2]。常用於血熱妄行的多種出血證,熱淋小便不利水腫溼熱黃疸,熱盛煩渴,胃熱嘔噦及肺熱咳嗽[2]。治血熱偏盛的出血證可單用大劑量煎服,尤其對尿血可起到利尿止血二者兼顧的作用[2]。如治氣虛血熱小便出血茅根飲子(《外臺祕要》);治熱病嘔噦、不能下食的茅根散(《太平聖惠方》);治療急性腎炎水腫急性腎炎方(《中藥臨牀應用》)[2]

茅根炭,味澀,寒性減弱[2]清熱涼血作用輕微,止血作用增強,專用於出血證,並偏於收斂止血,常用於出血證較急者[2]。如十灰散(《十藥神書》)[2]

12.4 炮製研究

茅根中含有可溶性鈣、三萜類化合物、糖(約18.8%)及多種鉀鹽,其利尿作用可能與多種鉀鹽有關[2]。動物實驗證明,炒炭止血作用比生品強,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均比炒炭前縮短[2]。有人採用正交試驗法,對茅根炭炮製工藝進行優選,結果表明,茅根炭的最佳炮製工藝爲170℃,烘製16分鐘[2]

12.5 貯存方法

乾燥容器內[2]茅根炭密閉,置通風乾燥[2]

13 白茅根性味歸經

白茅根味甘,性寒[2][2]。歸肺、胃、膀胱經[2][2]

14 白茅根的功效與主治

白茅根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功能[2]

主治熱病煩渴,胃熱嘔吐肺熱咳嗽吐血衄血咳血尿血急性腎炎水腫黃疸[2]

用於血熱吐血衄血尿血熱病煩渴,溼熱黃疸水腫尿少,熱淋澀痛[3]

白茅根長於涼血、清熱利尿[3]。常用於血熱妄行的多種出血證,熱淋小便不利水腫溼熱黃疸,熱盛煩渴,胃熱嘔噦及肺熱咳嗽[3]。治血熱偏盛的出血證可單用大劑量煎服,尤其對尿血可起到利尿止血二者兼顧的作用[3]。如治氣虛血熱小便出血茅根飲子(《外臺祕要》);治熱病嘔噦、不能下食的茅根散(《太平聖惠方》);治療急性腎炎水腫急性腎炎方(《中藥臨牀應用》)[3]

茅根炭,味澀,寒性減弱[3]清熱涼血作用輕微,止血作用增強,專用於出血證,並偏於收斂止血,常用於出血證較急者[3]。如十灰散(《十藥神書》)[3]

白茅根眼科常用止血藥,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的功效。用於血熱妄行所致眼內外各種出血,尤以血灌瞳神目衄爲宜。可單用或與仙鶴草蒲黃配伍

15 白茅根的用法用量

煎服:15~30g(鮮品60~120g)[3]

16 白茅根的化學成分

白茅根含白茅萜酮醇、白茅酚A、B,還含多量蔗糖葡萄糖、鉀鹽,少量草酸檸檬酸等[3]根莖中含薏苡素(Coixol)[3]

白茅根中含有可溶性鈣、三萜類化合物、糖(約18.8%)及多種鉀鹽[3]

17 白茅根的藥理作用

白茅根根莖中含薏苡素(Coixol),動物實驗中,有鎮靜、鎮痛、解熱作用,對骨骼肌也有抑制作用[3]

白茅根利尿作用可能與多種鉀鹽有關[3]。動物實驗證明,炒炭止血作用比生品強,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均比炒炭前縮短[3]

18 白茅根的藥典標準

18.1 品名

白茅根

Baimaogen

IMPERATAE RHIZOMA

18.2 來源

本品爲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 var. major (Nees) C.E.Hubb.的乾燥根莖。春、秋二季採挖,洗淨,曬乾,除去鬚根和膜質葉鞘,捆成小把。

18.3 性狀

本品呈長圓柱形,長30~60cm,直徑0.2~0.4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微有光澤,具縱皺紋,節明顯,稍突起,節間長短不等,通常長1.5~3cm。體輕,質略脆,斷麪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狀排列,中柱淡黃色,易與皮部剝離。氣微,味微甜。

18.4 鑑別

(1)本品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類方形,形小,有的含硅質塊。下皮纖維1~3列,壁厚,木化。皮層較寬廣,有10餘個葉跡維管束,有限外韌型,其旁常有裂隙內皮細胞內壁增厚,有的含硅履塊。中柱內散有多數有限外韌型維管束,維管柬鞘纖維環列,木化,外側的維管束與纖維連接成環。中央常成空洞。

粉末黃白色。表皮細胞平行排列,每縱行常由1個長細胞和2個短細胞相間排列,長細胞壁波狀彎曲。內皮細胞長方形,一側壁增厚,層紋和壁孔明顯,壁上有硅質塊。下皮纖維壁厚,木化,常具橫隔。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2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乙醚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白茅根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二氯甲烷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8.5 檢查

水分不得過12.0%(附錄ⅨH 第一法)。

18.5.1 灰分

不得過5.0%(附錄ⅨK)。

18.6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不得少於24.0%。

18.7 白茅根飲片

18.7.1 炮製

18.7.1.1 白茅根

洗淨,微潤,切段乾燥,除去碎屑。

本品呈圓柱形的段。外表皮黃白色或淡黃色,微有光澤,具縱皺紋,有的可見稍隆起的節。切麪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狀排列,中柱淡黃色或中空,易與皮部剝離。氣微,味微甜。

18.7.1.1.1 浸出物

藥材,不得少於28.0%。

18.7.1.1.2 鑑別、檢查

藥材

18.7.1.2 茅根炭

取淨白茅根段,照炒炭法(附錄ⅡD)炒至焦褐色。

本品形如白茅根,表面黑褐色至黑色,具縱皺紋,有的可見淡棕色稍隆起的節。略具焦香氣,味苦。

18.7.1.2.1 浸出物

藥材,不得少於7.0%。

18.7.2 鑑別

(2) 同藥材

18.7.3 性味歸經

甘,寒。歸肺、胃、膀胱經

18.7.4 功能與主治

涼血止盤,清熱利尿。用於血熱吐血衄血尿血熱病煩渴,溼熱黃疸水腫尿少,熱淋澀痛。

18.7.5 用法與用量

9~30g。

18.7.6 貯藏

乾燥處。

18.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9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98.
  2. ^ [2] 龔千鋒主編.中藥炮製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25-126.
  3. ^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