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育器放置術

手術 醫療技術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iē yù qì fàng zhì shù

2 註解

3 操作名稱

宮內節育器(宮腔內避孕器)-節育器放置術

4 適應

願意採用宮內節育器避孕而無禁忌證的育齡婦女

5 禁忌症

1、生殖炎症、如急、慢性盆腔炎陰道炎、急性宮頸炎及嚴重的宮頸糜爛者不宜放置。

2、近3-6個月月經失調,如頻發月經月經過多、不規則陰道流血或有嚴重痛經者。

3、生殖腫瘤,如惡性腫瘤子宮肌瘤子宮變形月經過多者。

4、子宮發育異常雙子宮未明確類型者不宜放置。

5、各種原因引起的子宮頸內口松馳或II度-III度子宮脫垂者。

6 術前準備

1、向受術者介紹情況,解除思想顧慮,並交待帶環後可能發生症狀

2、詳細詢問病史,包括末次月經日期,作婦科檢查陰道分泌物化驗陰道滴蟲、黴菌,必要時查陰道清潔度和作血常規出血凝血時間檢查

3、節育器消毒金屬節育器可取煮沸或高壓消毒,或用75%乙醇浸泡30min。塑料尼龍類節育器用75%乙醇或1/1000新潔爾滅溶液浸泡30min。

4、器械準備。陰道窺器、消毒鉗、子宮頸鉗、子宮探針,3-5號宮頸擴張器1套,放置環、取環器、小刮匙等消毒備用。

5、術前排空膀胱

7 放置時間

1、月經乾淨後3-7d,且無近期性交史。

2、產後滿3個月、剖宮產術後6個月。

3、人工流產術後,正常分娩胎盤娩出後,剖宮產時如無異常,均可放置。

4、哺乳期閉經者,除外妊娠、宮腔>5cm可放置。

5、自然流產或中妊娠引產後須待下次月經乾淨後3-7d放置。

8 手術步驟

1、截石位按常規消毒外陰及陰道,鋪無菌巾。

2、檢查陰道子宮大小、位置、傾屈度及附件有無異常。

3、用陰道窺器擴張陰道暴露宮頸,拭淨宮頸分泌物,用碘酒、乙醇消毒宮頸和宮頸管。

4、鉗夾宮頸前脣,將宮頸鉗向水平位牽拉,以減小子宮體與子宮頸的角度。

5、左手扶持宮頸鉗,右手持子宮探針,順着子宮方向輕輕探入宮腔直達宮底,測量宮腔深度,並輕輕向兩側擺動,估計宮腔寬度。

6、根據子宮腔的大小選擇適當的節育器型號。

7、將選好的節育器置於放置器(上環叉或上環鉗)上,順宮腔方向輕輕送入宮腔直達宮底部,在通過子宮內口時,放置器略放平,與宮腔縱軸一致,以防節育器在宮內扭曲,將節育器放至宮底後,退出放置器。帶尾絲的節育器則將尾絲露出在宮頸口外2cm,其餘剪除。節育花及V型、T型節育器的放置與節育環放置不同,即將節育器放入置入器的套管內,再把中軸插入套管,頂端與節育器接觸,將套管置入器順宮腔方向放入達宮底中央,然後固定中軸,再輕輕將套管退出,最後取出中軸。

9 宮腔深度與節育器型號選擇的關係

宮腔深度        節育器號

5.5-6.0cm          18-20mm

6.0-7.0cm           21-22mm

7.5-9.0cm           23-24mm

附:除宮腔深度外,還要參考宮腔的寬度,宮腔窄者,環號宜小1號。人工流產及產後上環可參考產次及身材大小而定,身材高大或產次多者,環號可偏大,麻花環按金屬環號依次縮小一號。節育花:宮牆長7cm以上用32型,7cm以下或哺育期用29型。金屬V型節育環:宮腔深6.6cm以上用大型,6.5cm以下者用小型。帶銅絲T型節育器:宮腔7cm以上用38mm,7cm以下用26mm。

10 注意事項

1、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金屬避孕環不能與碘酊接觸。

2、鉗夾宮頸時,避免鉗夾宮頸內膜。

3、放置節育器應順子宮頸傾屈方向放入,儘量拉直宮體和宮頸的角度。置放器要一次抵達宮底,中途不可停頓,若遇有阻力應立即退出,重新探清宮腔方向後再放置,以防子宮穿孔。V型節育器須用管形放置器,操作時應向下退出套管,使V型節育器留在宮腔上部,切不可向內推管芯,以免穿破子宮

4、哺乳期子宮小而軟,容易發生穿孔,操作更應輕柔。

11 術後處理

1、術後可能出現小量陰道流血和下腹不適感,毋須處理,如流血超過月經量,應及時診治。

2、自手術日起休息3d,2周內不作重體力勞動,禁性生活和盆浴。保持外陰清潔

3、放環後3個月每次月經後應作B超檢查,觀察節育器的位置。

12 隨訪

術後1、3、6個月各隨訪1次,以後每年1次,特殊情況隨時複查。隨訪內容包括詢問自覺症狀月經情況、婦科檢查,如有炎症應及時處理;行B超X線透視檢查環的位置。

13 放置年限

如無特殊反應,一般金屬環可放20年左右,塑料節育器可放置5年左右。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