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毒排膿內補十宣散

解毒 拔膿祛腐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uà dú pái nóng nèi bǔ shí xuān sǎn

2 概述

化毒排膿內補十宣散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兩首。

3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化毒排膿內補十宣散

3.1 別名

折裏十補散、內託十宣散內補十宣散[1]

3.2 處方

人蔘當歸各二兩,黃芪鹽湯潤透,蒸後焙)、川芎白芷防風、姜厚朴桔梗甘草、桂心各一兩[1]

黃蓍(以綿上來者爲勝,半如箭竿,長二、三尺,頭不叉者,洗淨,寸截,槌破絲擘,以鹽湯潤透,用盞盛,蓋湯上一炊久,焙燥,隨衆藥入碾成細末)一兩,人蔘(以新羅者爲上,擇團結重實滋潤者,洗淨,去蘆,薄切,焙乾,搗用)、當歸(取川中來者,擇大片如馬尾狀,滋潤甜辣芬香者,溫水洗,薄切,焙乾),各二兩;厚朴(用梓間者,肉厚而色紫,掐之油出,去粗皮,切,薑汁罨一宿,熟,焙燥,勿用桂樸)、桔梗(以有心味苦者爲真,無心味甘者,也,主解藥毒,切勿誤用。洗淨,去頭尾,薄切,焙燥)、桂心(用卷薄者,古法帶皮桂每兩隻取二錢半,合用一兩者,當買四兩,候衆藥罷,別研方入,不得見火)、川芎(以川中來者爲上,今多用撫芎大塊者,淨洗,切,焙)、防風(擇新香者淨洗,切,焙)、甘草(生用),白芷各一兩。

3.3 炮製

上藥爲細末[1]

上十味,選藥貴精,皆取淨、曬、焙、極燥方秤,除桂心外,一處搗,羅爲細末,入桂令勻。

3.4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化毒排膿內補十宣散功能排膿止痛,生肌長肉[1]。主治癰疽瘡癤[1]

發散風毒,流行經絡,排膿止痛,生肌長肉,藥性平和,老人、小兒、婦人、室女,皆可服之。治一切癰疽瘡癤。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敗膿自出,無用手擠,惡肉自去,不犯刀杖,服藥後疼痛頓減,其效如神。

3.5 用法用量

每服三至六錢,熱酒或濃木香湯調下,日夜各數次[1]

每服自三錢加至五、六錢,熱酒調下,日夜各數服,以多爲妙。服至瘡口合,更服尤佳,所以補前損,杜後患也。

不飲酒人,濃煎木香湯下,然不若酒力之勝也。或飲酒不多,能勉強間用酒調,並以木香湯解酒,功效當不減於酒也。

大抵癰疽之作,皆血氣凝滯,風毒壅結所致,治之不早,則外壞肌肉,內攻臟腑,其害甚大,才覺便服,倍加服數,服之醉,則其效尤速。

3.6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4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八(紹興續添方)之化毒排膿內補十宣散

4.1 別名

托里十補散內補散、化毒排膿內補散、化毒排膿內補十味散、內託散十奇散十宣散十宣內補散、排膿內補十宣散、十全內託散托里散內補十宣散、十味托里散、托里十宣散

4.2 組成

黃耆(洗淨,寸截,捶破,絲擘,以鹽湯潤透,用盞盛,薑湯瓶上1炊久焙燥,隨衆藥入碾成細末)1兩,人蔘(洗淨,去蘆,薄切,焙乾,搗用)2兩,當歸(溫水洗,薄切,焙乾)2兩,厚朴(去粗皮,切,薑汁淹1宿,爁熟,焙燥,勿用桂樸)1兩,桔梗(洗淨,去頭尾,薄切,焙燥)1兩,桂心(別研,不見火)1兩,芎(淨洗,切,焙)1兩,防風(淨洗,切,焙)1兩,甘草(生用),白芷1兩。

4.3 功效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八(紹興續添方)之化毒排膿內補十宣散功在發散風毒,流行經絡,排膿止痛,生肌長肉,活血勻氣,調胃補虛,內託瘡毒。主治一切癰疽瘡癤。小兒痘瘡,毒根在裏,或氣血虛弱,或風邪穢毒衝觸,使瘡毒內陷,伏而不出,出不勻快者。

4.4 用法用量

每服自3錢加至5-6錢,熱酒調下,日夜各數服,以多爲妙。服至瘡口合,更服尤佳,所以補前損,杜後患也。不飲酒人,濃煎木香湯調下,然不若酒力之勝也;或飲酒不多,能勉強間用酒調,並以木香湯解酒,功效當不減於酒也。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敗膿自出,無用手擠,惡肉自去。大抵癰疽才覺便服,倍加數服,服之醉,則其效尤速。

4.5 製備方法

上10味,選藥貴精,皆取淨,曬、焙極燥方稱。除桂心外,一處搗羅爲細末,入桂令勻。

4.6 附註

托里十補散(原書同卷)、內補散(《祕傳外科方》引《李防禦五痔方》)、化毒排膿內補散(《洪氏集驗方》卷二)、化毒排膿內補十味散(《傳信適用方》卷三)、內託散(《醫說》卷六)、十奇散十宣散(《濟生》卷六)、十宣內補散(《醫方類聚》卷一七三引《簡易方》)、排膿內補十宣散(《外科精要》卷下)、十全內託散(《醫方類聚》卷一七六引《瑞竹堂方》)、托里散(《普濟方》卷四○三)、內補十宣散(《袖珍》卷三)、十味托里散(《外科啓玄》卷十一)、托里十宣散(《簡明醫彀》卷八)。《普濟方》本方用法:爲末,拌勻,木香紫草湯調下。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3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