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復康顆粒

補氣養血 生新化瘀 中醫學 中藥學 方劑 中成藥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ǎn fù kāng kē lì

2 概述

產復康顆粒中成藥[1]。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2000年版)。本品爲益母草當歸人蔘黃芪何首烏桃仁蒲黃熟地黃香附昆布白朮、黑木耳等藥,經加工製成的沖劑[1]

3 用法用量

每袋裝10g,開水沖服[1]。口服每次20g,一日3次[1]。5~7天爲一療程[1]

4 功能主治

補氣養血,排瘀生新[1]。用於產後出血過多,氣血虧虛,腰痠腿軟,倦怠無力[1]

5 產復康顆粒藥典標準

5.1 品名

產復康顆粒

Chanfukang Keli

5.2 處方

益母草當歸人蔘黃芪何首烏桃仁蒲黃熟地黃、醋香附昆布白朮、黑木耳

5.3 製法

以上十二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適量,加入適量的紅糖糊精,製成顆粒,乾燥,製成1000g;或加入適量的糊精和甜菊索,製成顆粒,乾燥,製成250g,即得。

5.4 性狀

本品爲棕色至棕褐色的顆粒;味甜、微苦,或味微苦(無蔗糖)。

5.5 鑑別

取本品10g或2.5g(無蔗糖),研細,用水50ml溶解,加三氯甲烷100ml,加熱迴流1小時,放冷,棄去三氯甲烷液,水溶液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振搖提取2次,每次50ml,正丁醇液合併,用氨試液洗滌2次,每次60ml,棄去洗滌液,再用水30ml洗滌,正丁醇液蒸乾,殘渣甲醇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人蔘照藥材1g,加三氯甲烷40ml,加熱迴流1小時,棄去三氯甲烷液,殘渣揮幹,用水0.5ml潤溼,加水飽和的正丁醇20ml,超聲處理30分鐘,分取上清液,加3倍量的氨試液,振搖,放置使分層,取上層液蒸乾,殘渣甲醇1ml使溶解,作爲對照藥溶液。再取黃芪照藥材1g,同上述人蔘照藥溶液的製備方法製成黃芪照藥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10μl、對照藥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丁醇乙酸乙酯—水(4:1:5)的上層溶液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在日光和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人蔘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日光下顯三個或三個以上相同顏色的斑點,紫外光下顯三個或三個以上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在與黃芪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日光下顯相同顏色的斑點,紫外光下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5.6 檢查

應符合顆粒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Ⅰ C)。

5.7 含量測定

5.7.1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鹽酸水蘇鹼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0.1mol/L鹽酸溶液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即得。

5.7.2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裝量差異項下的本品內容物,混勻,取適量,研細,取約12g或3g(無蔗糖),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乙醇50ml,超聲處理(功率300W,頻率40kHz)30分鐘,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25ml,置50ml燒杯中,置水浴上蒸乾,殘渣中精密加入0.1mol/L鹽酸溶液10ml使溶解,即得。

5.7.3 測定法

取上述對照品溶液和供試品溶液,各加活性炭0.5g,置水浴上加熱1分鐘,攪拌,濾過,濾液分別置25ml量瓶中,用0.1mol/L鹽酸溶液10ml分次洗滌燒杯和濾器,洗滌液併入同一量瓶中;另取0.1mol/L鹽酸溶液20ml置另一25ml量瓶中,作爲空白溶液。在上述三種溶液中精密加入2%硫氰酸鉻銨溶液(臨用前配製)3ml,搖勻,加0.1mol/L鹽酸溶液至刻度,搖勻,置冰浴中放置1小時,用乾燥濾紙濾過,取續濾液;以0.1mol/L鹽酸溶液空白。照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Ⅴ A),在525nm的波長處分別測定吸光度,用空白溶液的吸光度分別減去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的吸光度,計算,即得。

本品每袋含總生物鹼鹽酸水蘇鹼(C7H13NO2·HCl)計,規格(1)和規格(3)不得少於6.0mg;規格(2)不得少於3.0mg。

5.8 功能與主治

補氣養血祛瘀生新。用於氣虛血瘀所致的產後惡露不絕,症見產後出血過多、淋漓不斷、神疲乏力,腰腿疫軟。

5.9 用法與用量

開水沖服。一次20g[規格(1)、(2)]或5g[規格(3)],一日3次;5~7日爲一療程;產褥期可長期服用。

5.10 規格

(1)每袋裝20g  (2)每袋裝10g  (3)每袋裝5g(無蔗糖

5.11 貯藏

密封

5.12 版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9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