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氣不攝血證

血證 中醫診斷學 便血 中醫內科學 中醫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iàn xuè ·qì bù shè xuè zhèng

2 英文參考

hematochezia with syndrome of failure of qi to keep bloo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定義

便血·氣不攝血證(hematochezia with syndrome of failure of qi to keep blood[1])是指氣虛不能攝血,以便血色紅或紫暗,食少,體倦,面色痿黃心悸,少寐,舌淡,脈細等爲常見症的便血證候[1]

4 便血·氣不攝血證症狀

便血·氣不攝血證患者便血色紅或紫黯,食少,體倦,面色萎黃心悸,少寐,舌質淡,脈細[2][2]

6 便血·氣不攝血證的治療

6.1 治法

便血·氣不攝血證治宜益氣攝血[2]

6.2 食療

6.2.1 推薦食材

便血·氣不攝血證患者建議食用黨蔘茯苓當歸黃芩龍眼、肥腸、蓮子白朮[2]

6.2.2 推薦食療

1.人蔘粥(《食鑑本草》):人蔘3g打粉,粳米100g洗淨,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加入人蔘粉煮粥,把熬成汁的冰糖加入粥中拌勻。[2]

2.黃芪粥(《冷廬醫話》):生黃芪30~60g,切薄片粳米100g洗淨,與黃芪紅糖放入鍋內,武火煮沸,文火熬成粥。[2]

3.燉參腸(《中國食療大全》):海蔘100g去腸洗淨,切條,豬大腸洗淨切段,加水煮至五成熟,放入海蔘木耳、蔥、姜、醬油等,煮至爛。[2]

7 關於便血

便血(hemafecia[3]、hematochezia[3])爲病名[4]。是指以大便下血爲主要表現的疾病[4]。凡血從肛門排出體外,無論在大便前,或大便後下血,或單純下血,或與糞便混雜而下,均稱爲便血[5]便血均由胃腸之脈絡受損所致[5]。治宜注重扶正,或祛邪與扶正兼顧[5]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便血證治》說:“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濁,或鮮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後,或與泄物並下……亦妄行之類,故曰便血。”

金匱要略方論》有遠血近血之分。《景嶽全書·血證》指出:“血在便前者,其來近,近者或在廣腸,或在肛門,血在便後者,其來遠,遠者或在小腸,或在於胃。”以血在便前、便後分血來之近遠並不可靠,而且在不少情況下,血和大便混雜而下,難於分辨其前後。而便血的顏色,可作爲診斷便血部位遠近的參考。一般情況下,便血色鮮紅者,其來較近,便血色紫黯者,其來較遠。古代醫家有的又以血色之清濁,而立腸風髒毒之名。如《濟生方·下痢》說:“大便下血血清而色鮮者,腸風也;濁而色黯者,髒毒也。”[5]

便血可見於西醫的消化性潰瘍、某些急性傳染病血液病,以及結腸直腸肛門疾患等[5]

詳見便血條。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7-108.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8.
  5. ^ [5]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8-99.

治療便血·氣不攝血證的穴位

查看更多

治療便血·氣不攝血證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