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質沉積性肌病

神經內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ī zhì chén jī xìng jī bìng

2 註解

3 疾病別名

脂肪貯積肌病

4 疾病代碼

ICD:G71.8

5 疾病分類

神經內科

6 疾病概述

脂質沉積性肌病(1ipid storage myopathy,LSM)是指在肌肉中有異常含量的脂質沉積,且爲主要的病理改變。本病爲肌肉長鏈脂肪酸氧化過程缺陷所致的代謝性肌病,是神經系統脂肪代謝遺傳性疾病的一種表現形式。

常見於青少年,成人亦可發病。大多緩慢起病,主要累及骨骼肌四肢呈對稱性肌無力,以肢帶肌受累嚴重,少數可有程度較輕的肌萎縮。此外頸肌、咀嚼肌吞嚥肌及舌肌均可受累。肌肉運動稍久,無力現象明顯加重並伴肌肉脹痛。隨病情進展,肌無力逐漸加重。一般病程爲數月至數年之久。

7 疾病描述

脂質沉積性肌病(1ipid storage myopathy,LSM)是指在肌肉中有異常含量的脂質沉積,且爲主要的病理改變。本病爲肌肉長鏈脂肪酸氧化過程缺陷所致的代謝性肌病,是神經系統脂肪代謝遺傳性疾病的一種表現形式。

本病由Engel 等1973 年首次描述,國內曹佩芝等(1990)首先報道2 例,此後各地陸續有報道。

8 症狀體徵

肉鹼缺乏所致的LSM,常見於兒童,成人亦可發病。大多緩慢起病,主要累及骨骼肌四肢呈對稱性肌無力,以肢帶肌受累嚴重,少數可有程度較輕的肌萎縮。此外頸肌、咀嚼肌吞嚥肌及舌肌均可受累。肌肉運動稍久,無力現象明顯加重並伴肌肉脹痛。隨病情進展,肌無力逐漸加重。一般病程爲數月至數年之久。

如爲肉鹼缺乏致病,且屬全身性者,則除表現進行性四肢近端骨骼肌無力外,同時有心肌病,並常伴低酮性低血糖等全身性徵候。因肉鹼棕櫚酰基轉移酶缺乏引起的LSM,以Ⅰ型CPT 缺乏者最爲常見。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基因定位於1ql2。多在青少年時期發病,男性發病率較女性高。Ⅰ型CPT 缺乏者臨牀特點爲肌痛、肌無力、肌痙攣,持久運動和長時間空腹可引起肌肉發硬及發作性肌紅蛋白尿。約1/4 的患者導致腎功衰竭。一般女性患者症狀較輕。

9 疾病病因

本病半數患者有家族史,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人體脂肪代謝是全身性的,脂肪代謝障礙可以發生在整個機體,併成爲家族遺傳性疾病。例如脂質沉積在腦組織可引起腦脂質沉積症,表現爲腦病綜合徵,此型疾病主要見於嬰幼兒,並常伴以心臟肝臟內臟損害。脂質沉積性肌病脂肪代謝障礙累及骨骼肌的一種表現。脂肪代謝生化轉變過程中的任何環節出現障礙,均可導致脂質在肌肉或全身各器官內堆積致病。引起LSM 的病因,常見者爲肉鹼缺乏或肉鹼棕櫚酰基轉移酶缺乏。

10 病理生理

肌肉中的脂質是脂肪類脂及其衍生物的總稱。脂肪即叄酰甘油類脂是一些物理性質與脂肪相似的物質,其中包括磷脂、糖脂、固醇固醇酯等。肌肉中的脂質,須經組織脂肪酶(tissue lipase)逐步水解成自由脂肪酸甘油以供組織利用。

正常骨骼肌在靜止和運動時,其能量均來源於脂肪酸線粒體內的β-氧化作用,體內的脂肪酸根據所含C 原子的多少,分爲短鏈(2~4C)、中長鏈(4~12C)及長鏈(12C 以上)叄種。肉鹼是人體重要的代謝活性物質,98%儲存在肌肉內,其餘見於肝、腎及細胞外液中。肉鹼存在於線粒體內外膜之間,它有兩個基本作用:首先是將長鏈脂肪酸轉移而穿過線粒體內膜,進入基質進行β-氧化;其次是通過調節線粒體輔酶A(CoA) 和脂酰輔酶A(acyl-CoA) 的比值(CoA/acyl-CoA),防止acyl-CoA 在線粒體內集聚,從而維護膜的穩定性。

引起LSM 的病因,主要爲肉鹼缺乏或肉鹼棕櫚酰基轉移酶缺乏病理特點:多采取肌肉活檢標本,冰凍切片,經組織化學染色法進行觀察。不論是肉鹼缺乏,還是肉鹼棕櫚酰基轉移酶缺乏的患者,光鏡下均可發現:HE及改良Gomori 叄染色顯示肌質內和肌膜下大量散在大小不等的圓形空泡或缺損,油紅O 染色見該處爲脂滴顆粒。ATP 酶染色提示脂質在Ⅰ型肌纖維內沉積最多,其次爲ⅡA 型,再次爲ⅡB 型肌纖維

電鏡觀察可見脂滴直徑大小不一,約在不足1 微米至數個微米之間,脂滴無膜,平行分佈肌原纖維間或在肌膜下堆積,但應注意不同病人,隨不同病程其含量變異較大。線粒體數目及大小均增加,其嵴不清晰。由於肌肉的脂質和葡萄糖代謝均在線粒體內進行,故在LSM 患者肌纖維中,有時可見糖原顆粒同時增多,並在光鏡下經PAS 染色即可發現。另在電鏡下還可發現異常的線粒體,甚至顯示晶格包涵體

11 診斷檢查

診斷:脂質沉積性肌病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多爲青少年時期發病,病程緩慢進展,以四肢近端對稱性無力爲主,也可累及面、咀嚼吞嚥肌。肌電圖呈肌源性損害,血清CK 檢測,大多數顯着升高。對患肌活檢組織的酶組化染色(HE 及ATP酶染色),可見Ⅰ型肌纖維內大量空泡,油紅O 染色呈陽性;電鏡觀察可見肌原纖維間有大量脂滴,即可確診。

對本病是因肉鹼缺乏或肉鹼棕櫚酰基轉移酶缺乏,還是因其他酶缺陷所致,則須對患者肌肉進行生化檢測方能明確。

實驗室檢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多顯着升高。其他肌酶如乳酸脫氫酶等也多顯着升高。Ⅰ型CPT 缺乏的患者肌紅蛋白尿發作時,血清CK 可同時升高。

其他輔助檢查肌電圖檢查多呈肌源性損害。

12 鑑別診斷

由於本病和糖原貯積病線粒體肌病同屬代謝性肌病,且其臨牀表現均爲四肢近端無力,肌肉組織檢查本病肌纖維中雖以大量脂質沉積爲主,但也可偶見少量肌纖維內含有較多的糖原和異常的線粒體,故應注意進行鑑別。此外,本病還應與多發性肌炎肌營養不良症脊髓性肌萎縮重症肌無力等病相鑑別。

13 治療方案

1.口服潑尼松治療 成人開始劑量爲20~40mg/d,晨間一次服下,1 個月後隨病情改善而漸減劑量,減量速度宜慢,並隨劑量減少而服用時間延長,以免因減量過快導致病情反覆。維持量爲5~10mg/d,可連用數月。兒童劑量酌減。潑尼松療效的機制尚不明確,可能對叄酰甘油脂肪酶(triglyceride lipase)有直接激活作用(Engel,1972)或由於潑尼松刺激細胞對肉鹼的攝取(Molstad等,1979)。

2.對肯定爲肉鹼缺乏者 可口服L-肉鹼作爲替代療法。開始劑量爲100mg/kg,以後減爲25mg/kg,每4~6 小時1 次。對肉鹼棕櫚酰基轉移酶缺乏所致的患者尚無特殊療法。

3.如有肌紅蛋白尿及腎功衰竭 應採取對症治療。宜進食低脂、高糖飲食,並應避免持久運動及空腹飢餓。

14 併發症

可出現肌紅蛋白尿及腎功衰竭。如爲肉鹼缺乏致病,且屬全身性者,可同時有心肌病,並常伴低酮性低血糖等全身性徵候。

15 預後及預防

預後:部分患者可因腎功衰竭而死亡,多數患者可存活多年。一般女性患者症狀較輕。

預防:進行遺傳諮詢。預防措施包括避免近親結婚、攜帶者基因檢測產前診斷和選擇性人工流產等,防止患兒出生。

16 流行病學

常見於青少年,成人亦可發病。目前國內尚未查到權威性的較全面的發病率統計學資料。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