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

中藥學 葉類 其他類 中藥材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ōng lǘ

2 英文參考

Chamaerops[朗道漢英字典]

palm[朗道漢英字典]

palma[朗道漢英字典]

palmae[朗道漢英字典]

petiolus trachycarpi[朗道漢英字典]

Trachycarpus excelsus Wendl.[朗道漢英字典]

Trachycarpus forunei H. Wendl.[朗道漢英字典]

palm[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etiolus Trachycarpi(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fortune windmillpalm petiol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棕櫚

棕櫚中藥名,是棕櫚科植物棕櫚Trachycarpus fortunei (Hook. f. ) H. Wendl. 的乾燥葉柄[1]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Petiolus Trachycarp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fortune windmillpalm petiole(《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來源

棕櫚棕櫚科植物棕櫚Trachycarpus fortunei (Hook. f. ) H. Wendl. 的乾燥葉柄[1]

7 性味歸經

棕櫚味苦、澀,性平;歸肺、肝、大腸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筍及子花(按:即棕櫚果實):苦、澀、平、無毒。有人認爲有毒。

皮(按:即乾燥的葉鞘纖維):苦、澀、平、無毒

8 棕櫚的功效與主治

棕櫚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用於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筍及子花:澀腸止瀉崩中帶下

皮:

1、鼻血不止。用棕櫚燒灰,吹入流血的鼻孔內。

2、血崩不止。有棕櫚皮營業稅存性,空心服三錢,淡酒送上。

3、敵國淋不止。用棕櫚皮半燒半炒,研爲末。每服二錢。

4、屙血。作棕櫚皮半斤、橋樓一個,共燒成灰。每服二錢,米湯調下。

5、瀉痢。用棕櫚皮燒存性。研爲末,水送服一匙。

6、小便不通。用棕櫚皮燒存性,水酒送服二錢即通。

9 用法與用量

3~9g,一般炮製後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0 棕櫚的藥典標準

10.1 品名

棕櫚

Zonglv

TRACHYCARPI PETIOLUS

10.2 來源

本品爲棕櫚科植物棕櫚Trachycarpus  fortunei(Hook.f.)H.Wendl.的乾燥葉柄。採棕時割取舊葉柄下延部分和鞘片,除去纖維狀的棕毛,曬乾

10.3 性狀

本品呈長條板狀,一端較窄而厚,另端較寬而稍薄,大小不等。表面紅棕色,粗糙,有縱直皺紋;一面有明顯的凸出纖維纖維的兩側着生多數棕色茸毛。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氣微,味淡。

10.4 鑑別

[2]取本品粉末1g,加水20ml,加熱5分鐘,濾過,濾液用水稀釋成20ml。取濾液1ml,加三氯化鐵試液2~3滴,即生成污綠色絮狀沉澱;另取濾液1ml,加氯化鈉明膠試液3滴,即顯白色渾濁。

10.5 棕櫚飲片

10.5.1 炮製

棕櫚  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10.5.1.1.1 性狀、鑑別

藥材

10.5.1.2 棕櫚

取淨棕櫚,照煅炭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ⅡD)制炭

本品呈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表面黑褐色至黑色,有光澤,有縱直條紋;觸之有黑色炭粉。內部焦黃色,纖維性。略具焦香氣,味苦澀。

10.5.1.2.1 鑑別

(1)本品粉末棕黑色。纖維成束,黑褐色,周圍細胞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梯紋導管,直徑約25um。

(2)取本品粉末5g,加甲醇5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甲醇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原兒茶醛對照品、原兒茶酸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各含0.2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VI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正丁醇冰醋酸(20:1:1)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三氯化鐵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淡墨綠色斑點。

10.5.2 性味歸經

苦、澀,平。歸肺、肝、大腸經

10.5.3 功能與主治

收斂止血。用於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

10.5.4 用法與用量

3~9g,一般炮製後用。

10.5.5 貯藏

乾燥處。

10.6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1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關於勘誤《中國藥典》2010年版有關內容的通知(國藥典綜發〔2010〕246號).2010-09-2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