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額反射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ǎng é fǎn shè

2 病因病理病機

傳入神經爲正中神經中樞在頸髓5-8和胸髓1的后角細胞柱,脊髓丘腦束一腦橋面神經核。傳出神經面神經。在皮質腦幹束病變時此反射出現,尤其雙側皮質腦幹束病變時明顯亢進,累及面神經的核上纖維時可出現此反射。可見於腦動脈硬化肌萎縮性側索硬化、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球麻痹、多神經炎,因影響傳或傳出神經時,而出現此反射,皮質橋 延束(尤其是雙側)損害時亢進,額葉病變時對側掌頦反射亢進。

3 臨牀表現

用鈍針輕劃或用針刺手掌大魚際皮膚,引起同側下頜部頦肌收縮。正常人也可出現此反射,但雙側收縮對稱,反射肌肉收縮幅度甚小,下頦肌收縮不持續,但正常人出現者與病理性的表現不同,病理性掌刻反射範圍比較廣泛,不單純限於大魚際,而在手背、上肢、軀幹、甚至刺激下肢也可出現。病理性掌頦反射肌肉收縮幅度大,而且持續時間長。

4 鑑別診斷

(一)周圍性面神經麻痹(peripneral paciacial paraysis)  多有受涼及感染病史,病竈同側全部顏面肌癱瘓口角下垂、船帆徵陽性。抬眉受限,額紋變淺或消失,眼瞼不能充分閉合,在角膜下緣露出鞏膜帶,眼球較健側上移。健側頸闊肌收縮,麻痹側不收縮。因莖突舌肌和齶舌肌麻痹舌偏向健側。偶見聽覺過敏、麻痹側眼輪匝肌反射、口輪匝肌反射、恐下瞬目反射、視反射和掌頦反射低下。側腱舌前2/3哇覺障礙,眼淚有時外溢,乳兒發生面神經麻痹時吸吮受限,麻痹唾液分泌減少。

(二)球麻痹(bulbar paralysis)  多有雙側延髓神經動功能喪失及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唾液分泌增多,由於嚥下不良及脣麻痹流涎。出現軟齶、嚥肌、喉肌和舌肌的周圍性癱瘓。早期言語障礙,舌肌纖維顫動,伴有舌肌萎縮舌體逐漸變小,嚴重的出現舌肌癱瘓,顏面及口輪匝肌受累,因該肌的癱瘓,出現發音含混不清,由於舌肌的萎縮而出現口脣變薄,閉脣無力,脣多皺摺,吹哨不能。軟齶和嚥肌的麻痹,而出現喉音、齶音障礙。而後出現鼻音。因迷走神經的運動功能喪失,而出現發音困難,病情加重時出現吞嚥困難,飲水反嗆,咽反射消失和咀嚼無力。侵犯面神經核,則有雙側面部表情肌周圍性癱瘓,顏面呆板無表情,而出現掌頦反射減低。隨病情加重出現呼吸節律失調。甚至出現潮氏呼吸與呼吸暫停等現象。晚期出現循環衰竭而死亡。

(三)多發性神經炎(polyneuritis)  受累肢體有疼痛感覺運動障礙,病變區有觸痛或壓痛,腱反射消失,深淺感覺減退或消失。對稱性的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肌張力減,踝反射的減低常較膝反射爲早,肌萎縮遠端重於近端。下肢肌萎縮以脛前肌、腓骨肌,上肢以骨間肌、蚓狀肌、大小魚際爲明顯,可出現手、足下垂。有肢體遠端皮膚對稱性發涼,光滑、變薄或乾燥無汗多汗,因影響傳入神經或傳出神經,掌頦反射降低。

(四)腦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  本病多見於50~60歲以上,患者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者。男性多於女性,多在安靜狀態下或休息時起病。額葉及內囊病變時,出現精神症狀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優勢半球病變伴有失語,非優勢側受累對側感覺忽略障礙及體感覺障礙等。額葉病變時而對側掌頦反射陽性

(五)腦動脈硬化(cere bral  arteriosclerosis)  年齡多在45歲以上,早期可類似神經衰弱表現,頭痛、頭沉、頭暈耳鳴眼花、肢體發麻、震顫、失眠遺忘思維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計算力差、工作效率差、記憶力減退,隨病情進展出現腦器質性精神症狀癡呆,伴有人格的改變、淡漠、漫不經心、稚氣、不講衛生、話多、重複語言、羅嗦或言語減少。顳淺動脈條梭狀發硬,腱反射不對稱,掌頦及吸吮反射陽性

(六)多發性腦軟化(multiple enephalomalacia) 多發在50歲以上,伴有高血壓病史,腦內出現多發性不規則的小囊腔,其直徑爲0.5-1.5mm。記憶力差,智能低下,計算力低下,無故地發笑,失定向力,徘徊不定,甚至出現癡呆。出現一側上、下肢小腦共濟失調及輕度癱瘓,腱反射亢進,Babinski徵陽性及同側掌頦反射陽性。可有小腦共濟失調,但不是因爲小腦損害造成,而是皮質橋腦束病變所致,只有輕微偏癱,而無感覺障礙及失語症。可有構音障礙中樞面癱及舌癱,吞嚥困難,手握力差,指鼻試驗陽性

治療掌額反射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