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癭

中醫內科學 中醫常見病 中醫學 中醫病證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ǔ yǐng

2 英文參考

five kinds of goiter[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五癭爲病證名,五種癭病的合稱[1]。見《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有五癭丸方。其癭瘤第七列“治石癭氣癭勞癭土癭憂癭等方”。大凡各按其癭之形狀、軟硬、病人體質、病因等而分別命名者。因此,五癭之名在歷代醫著中其內容多有小異。

1.五癭石癭泥癭勞癭憂癭氣癭[1]。見《聖濟總錄》卷一百二十五:“石癭泥癭勞癭憂癭氣癭,是爲五癭。”

2.五癭石癭肉癭筋癭血癭氣癭[1]。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五。

4 石癭

石癭(stony goiter[2])是指以頸靨部結塊堅硬如石,不可移動爲主要表現的癭[2]。多由氣鬱溼痰瘀血凝滯而成[3]。可伴有易怒多汗胸悶心悸後期可有氣管食道聲帶受壓症狀[3]。治宜化痰開鬱行氣軟堅,用海藻玉壺湯,外用陽和解凝膏阿魏粉,亦可選用手術等療法[3]。相當於甲狀腺腫瘤[3]

5 泥癭

泥癭地方性甲狀腺腫[4]。《聖濟總錄》卷一二五:“石與泥(癭)則因山水飲食而得之。”治宜用海藻湯海藻散昆布散之類內服。

6 勞癭

勞癭癭病情緒刺激引起者[5]。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孫思邈將癭分爲石癭氣癭勞癭土癭憂癭五種,並處五癭丸以治療之。即“取鹿靨以佳酒浸令沒,炙幹,納酒中更炙,令香,含咽汁,味盡更易,盡十具愈。”《聖濟總錄》卷一二五:“憂、勞、氣(癭)則本於七情,情之所至,氣則隨之,或上而不下,或結而不散是也。”治以海藻龍膽、海蛤、通草昆布、礬石、松蘿各三分,麥面四分,半夏二分,共爲末,酒服方寸匕[5]

7 憂癭

憂癭指因憂思氣結,情志不遂而致的癭病[6]。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

8 氣癭

氣癭多因情志抑鬱或水土因素所致[7]。主症爲頸部生腫物,邊緣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軟,隨喜怒增大或縮小[7]。治宜理氣解鬱,化痰軟堅健脾除溼[7]。用四海舒鬱丸,或海藻玉壺湯化裁[7]。亦可選用碘劑、鍼灸及手術治療[7]

9 肉癭

肉癭多因鬱結傷脾,脾氣不行而致[8]。症見頸部單個或多個腫塊,狀如覆碗,皮色如常,軟如棉,硬如饅,始終不潰,可伴有性急多汗心悸胸悶[8]。相當於甲狀腺腺瘤結節性甲狀腺腫等病[8]。治宜開鬱化痰,佐以軟堅[8]。用海藻玉壺湯;外用陽和解凝膏桂麝散,必要時可採用手術治療[8]

10 血癭

血癭多因肝火暴盛,逼血沸騰,覆被外邪所搏而致[9]。症見頸生癭塊,皮色紫紅,上有交叉露現的赤脈紅絲[9]。治宜滋陰抑火,養血化瘀[9]。用芩連二母丸,或以海藻、海蛤、昆布澤瀉豬靨黃芩黃連川貝等合四物湯加減治療[9]。相當於頸部血管瘤[9]

11 筋癭

筋癭多因怒氣傷肝,火旺血燥而致[10]。《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五:“筋脈露結者名筋癭。”症見頸前癭塊,青筋顯露;結如蚯蚓[10]。治宜清肝解鬱,養血舒筋[10]。用清肝蘆薈丸化裁[10]。相當於甲狀腺腫伴有明顯頸部血管怒張者[10]

12 石癭

石癭多由氣鬱溼痰瘀血凝滯而成[10]。症見頸部腫塊,凹凸不平,堅硬不移[10]。可伴有易怒多汗胸悶心悸後期可有氣管食道聲帶受壓症狀[10]。治宜化痰開鬱行氣軟堅,用海藻玉壺湯,外用陽和解凝膏阿魏粉,亦可選用手術等療法[10]。相當於甲狀腺腫瘤[10]

13 關於癭病

癭病爲病名。出《諸病源候論·癭候》。又名大脖子[11]、癭、癭氣癭瘤癭囊影袋。《說文解字》:“癭,頸瘤也。”癭瘤的名目較多,《聖濟總錄》卷一二五有五癭,即石癭泥癭勞癭憂癭氣癭。由情志內傷,飲食及水土失宜,以致氣滯、痰凝、血瘀壅結頸前所引起,以頸前喉結的兩側漫腫或結塊,皮色如常,不痛不潰,隨吞嚥而上下移動,逐漸增大,纏綿難消爲特點[12]。多指甲狀腺腫大一類疾患[12]。可發於任何地區,以高原地帶及山區多見,男女老幼均可罹患,而以中青年女性爲多[12]。古典醫書將本病分爲氣癭肉癭血癭筋癭石癭等五類。

氣癭相當於現代醫學單純性甲狀腺腫甲狀腺炎甲狀腺腺瘤甲狀腺功能亢進等亦可參照本條治療[12]

鍼灸單純性甲狀腺腫有較好的療效,其效果優於甲狀腺腺瘤甲亢。腺腫局部針刺時宜取仰臥位,應避免誤傷頸部血管神經[12]

癭病與飲食缺碘或機體消耗碘過多而攝入量不足有關。因此,鍼灸治療同時給予碘劑治療可增強療效。[12]

詳見癭病條。

1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4.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38.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24.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99.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3.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7.
  8.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7.
  9.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3.
  10.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36.
  11.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56.
  12. ^ [12]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00-20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