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瘍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ǔ sè yáng

2 概述

五色瘍爲病證名[1]。見清·黃庭鏡《目經大成》卷二。古人以五行五色,將發於眼部的木瘍火瘍土瘍金瘍水瘍統稱爲五色瘍[1]。各瘍形成的原因不盡一致,因而證治也有所不同[1]

3 木瘍·五色瘍

木瘍爲病名[2]。出《目經大成》卷二。即木疳[2]木疳出自《證治準繩·雜病》。因肝經實熱陰虛火炎所致[3]。本病黑睛發生一個或數個圓形小顆粒樣突起,實者小而痛澀,虛者大而昏花,日久反覆,黑睛雲翳,影響視力[3]。嚴重者,可變生花翳白陷,甚至潰穿黑睛[3]。類今泡疹性角膜炎[3]治法實證清肝瀉火,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虛證養陰清熱,可用養陰清肺湯石決明青葙子赤芍木賊[3]

4 火瘍·五色瘍

火瘍爲病名[4]。見清·黃庭鏡《目經大成》卷二。康維恂《眼科菁華錄》:“睥眥氣輪,初如椒瘡榴子,或圓或長,狀如紅豆,此因從內而生,非同瘀積於外易消之比。”即火疳[4]火疳出自《證治準繩·雜病》。多因火毒之邪侵犯白睛,滯結爲疳[4]。症見白睛深部向外凸起黯紅色顆粒,“初起如粟瘡榴子一顆,小而圓,或帶橫長而圓,狀如豆,次後漸大”(《審視瑤函》),紅赤疼痛羞明流淚,視物不清,甚至影響黑睛瞳神發生病變,嚴重者可失明[4]。類今之鞏膜炎[4]治法:宜清熱解毒涼血散結,方用洗心散加減,外點五膽膏[4]

5 土瘍·五色瘍

土瘍爲病名[5]。清·黃庭鏡《目經大成》卷二:“此症世又呼偷針眼。”即針眼[5]針眼出自《諸病源候論》卷廿八。又名土疳土瘍偷針偷針眼偷針窩[6]。俗稱包珍珠挑針[6]。多由風熱或脾胃熱毒所致[6]。本病胞瞼邊緣生小癤,初起形如麥粒,微癢微腫,繼而赤痛拒按[6]。相當於今之麥粒腫。治宜祛風清熱,瀉火解毒,消腫止痛等法[6]。內服可選用清脾散仙方活命飲加減[6]外治:“初起輕者,宜用如意金黃散”;風熱盛者,“或於瘍頂上,重砭一針,(使)血出氣泄”(清·黃庭鏡《目經大成》卷二)[6]

6 金瘍·五色瘍

金瘍爲病名[7]。黃庭鏡《目經大成》卷二:“此症生於氣輪,狀如金粟,粒數無定,眵淚澀痛。”即金疳[7]金疳出自《證治準繩·雜病》。多因肺火亢盛及火邪瘀滯所致[7]。症見白睛上生形如玉粒的小泡樣顆粒,周圍繞以赤絲[7]。自覺眼部隱澀不爽,畏光流淚[7]。類今之泡性結膜炎[7]治法:宜清瀉肺火,方用桑白皮湯加減[7]。若紅赤澀痛,可於上方加生地、丹皮赤芍涼血化瘀;若反覆發作,經久不愈者,宜養陰清熱,用養陰清肺湯加減。[7]

7 水瘍·五色瘍

水瘍爲病名[8]。出《目經大成》卷二。即水疳[8]水疳出自《證治準繩·雜病》。多因風火溼熱相搏,攻衝頭目所致[9]。《張氏醫通》卷八:“忽然一珠,生於睥眥氣輪之間者多,若在風輪,目必破損。有虛實大小之殊,實者小而痛甚,虛者大而痛緩,狀如黑豆,亦有橫長而圓者,頭風人多有此患,清空膏選用。”據諸家記載,本病“與木疳相似,但部分稍異,色亦不同,黑者屬水”(《審視瑤函》)[9]

8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6.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09.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10.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77.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8.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58.
  8.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1.
  9.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2.

治療五色瘍的穴位

查看更多

治療五色瘍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