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瘡

常見病方藥治療 胞瞼病 中醫學 椒瘡 中醫眼科學 中醫常見病 中醫病名 眼科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iāo chuāng

2 英文參考

prickly-ash-like sor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trachom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椒瘡(prickly-ash-like sore trachoma)爲病名[1]。見《證治準繩·雜病[1]。又名椒瘍(見《目經大成》卷二)、沙眼[2]。是指以眼內生細小紅而堅的顆粒,狀似花椒,有磣澀微癢爲主要表現的眼病[3]。病眼瞼結膜血管模糊,粗糙不平,形似沙粒,故名沙眼椒瘡是最常見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眼病[3]。嚴重者可發生眼瞼內卷、睫毛倒入、赤膜下垂黑睛生翳等多種併發症,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3]沙眼眼科最常見的傳染病,其併發症危害嚴重,是眼科臨牀重點防治眼病之一。

椒瘡相當於西醫的沙眼[3]

4 椒瘡病因病機

椒瘡多因眼部不潔,受風熱毒邪侵襲,加之脾胃素有溼熱,致眼瞼脈絡壅滯,氣血失和而發[3]

脾胃積熱,復感風熱邪毒,內熱外邪相結,壅阻於瞼裏,脈絡受阻,氣血失和,易發椒瘡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體引起的傳染性眼病。此病原體在1955年由我國首先分離培養成功,解決了長期懸而未解的沙眼病因問題。這種沙眼衣原體不耐高溫,在70℃溫度下,可在1分鐘內被殺死。75%酒精、0.1%福爾馬林、0.1%石碳酸等皆可迅速殺滅它,而紫外線、肥皂液卻無作用藥物方面,磺胺醋酰鈉有一定抑制作用抗生素中,除鏈黴素新黴素等外,其它大多數品種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5 椒瘡症狀

椒瘡症見眼瞼內面發生紅色細小顆粒,狀如花椒[3]。自覺眼部沙澀癢痛,羞明流淚[3]

椒瘡初起,覺眼部不適,或微有癢澀感,或無明顯異常感覺。翻轉胞瞼,可見瞼裏靠兩眥處紅赤且有少量細小顆粒,色紅而硬或伴有少量質黃而軟的粟狀顆粒。

病勢發展,瞼裏紅赤加重,顆粒增多,可佈滿瞼裏,甚至胞瞼腫硬,重墜難開。自覺瞼內刺癢灼熱,沙澀羞明,生眵流淚,重者伴見白睛紅赤黑睛赤膜下垂,星點翳膜等,危害視力羞明癢痛加重,眵淚膠粘。

重症沙眼,日久粟粒狀顆粒潰破,大量結疤及黑睛赤膜發展,致諸多併發症及後遺症發生

6 椒瘡的併發症及後遺症

沙眼椒瘡)重症的併發症與後遺症較多,古人早已發現並有詳述,只是限於條件,尚未將這些併發症和後遺症與沙眼聯繫在一起闡述。現概述如下。

6.1 倒睫拳毛

沙眼後期瞼內結瘢,瘢痕牽扯,內急外弛瞼弦內翻,拳毛觸刺睛珠羞明流淚,沙澀疼痛,甚至白睛紅赤黑睛生翳,視物昏朦。

6.2 血翳包睛

邪毒侵及黑睛,輕者赤脈如簾,由上垂下,稱爲赤膜下垂;重者由黑睛四周侵入,致黑睛混赤,稱爲血翳包睛睛珠澀痛,羞明流淚,視物昏朦。

6.3 黑睛星翳

赤脈下垂者,在赤絲盡頭出現星點雲翳。重者可變生花翳白陷凝脂翳

6.4 睥肉粘輪

毒邪損及胞瞼內面與白睛表層,致使瞼內面與白睛粘着。牽引胞瞼時,可見瞼內白睛相連。重者阻礙眼珠轉動。

6.5 流淚症與漏睛

邪毒侵及淚竅,使竅道受阻,淚液不得下滲則可溢於瞼外。若排淚竅道邪毒煎熬,日久又可腐敗成膿,變生漏睛

6.6 睛珠乾燥

邪毒久鬱,陰液耗損,目失濡養,白睛少津,故跟乾澀不舒,頻頻眨目。嚴重者,可乾燥變厚似皮膚黑睛乾燥生翳,視物昏朦,甚至盲不見物。

6.7 上胞下垂

邪毒壅盛,脈絡瘀阻,胞瞼腫硬變厚,致上胞重墜難舉,或病變累及提瞼筋肉而無力提舉。

7 椒瘡的診斷

(一)上瞼結膜及上穹窿部有乳頭增生、濾泡及血管模糊。

(二)在放大鏡或裂隙燈下檢查可見早期角膜上緣血管翳。

(三)上穹窿上瞼結膜出現條狀或網狀瘢痕

(四)瞼結膜上皮細胞刮片發現包涵體,或雞胚或組織培養分離衣原體

8 需要椒瘡相鑑別的疾病

椒瘡應與粟瘡鑑別:

病名

沙眼

粟瘡

結膜濾泡症

濾泡性結膜炎

自覺症狀

癢澀羞明,異物感

症狀或微感癢澀

眼癢羞明,異物感

分泌物

生眵流淚

少量眵淚

血管

瞼內血管模糊

清楚,無充血

瞼內充血

乳頭

增生肥大

濾泡

分佈上瞼、上穹窿部爲主,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齊,或融合成片,內容混濁,愈後有白色疤痕

分佈下瞼爲主,大小均勻,排列整齊,界線分明,呈半透明狀,愈後不留疤痕

結膜濾泡症

角膜血管

9 椒瘡的治療

治療椒瘡,當內外兼施。輕者可局部點眼藥治療,重者則配合內治,必要時可配合手術治療。內治常用祛風、清熱、除溼、散瘀等法[3]。可選服清脾涼血湯歸芍紅花散;外點黃連西瓜霜眼藥水[3]瞼內顆粒累累成片者,當施劆法——以經過消毒燈心草海螵蛸棒輕快磨擦患處[3]

對其併發症與後遺症,輕者可在治療本病時兼顧之,重者則須酌情另行處理。

9.1 辨證治療

9.1.1 風熱客瞼

椒瘡·風熱客瞼證(prickly-ash-like sore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lodging in eyelid)是指風熱客瞼,以眼癢澀不適,羞明流淚瞼內微紅,有少量紅赤顆粒爲常見症的椒瘡證候[3]

9.1.1.1 症狀

眼癢澀不適,羞明流淚瞼內微紅,有少量紅赤顆粒。

9.1.1.2 證候分析

眼癢澀不適,羞明流淚風邪所致,瞼內之紅赤顆粒爲風熱壅滯瞼絡而發。

風熱客瞼尚輕,故瞼內微紅,所生顆粒較少,自覺症狀亦輕。

9.1.1.3 治法

疏風清熱。

9.1.1.4 方藥治療

銀翹散加減。原方疏散風熱之邪,酌加赤芍可通絡消滯退赤。

9.1.2 脾胃溼熱

椒瘡·脾胃溼熱證(prickly-ash-like sor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spleen and stomach)是指脾胃溼熱,以眼澀癢痛,眵淚膠黏,瞼內紅赤,椒皮樣顆粒累累,並見粟樣顆粒,或兼見胃脘痞滿,嘔惡厭食,肢體睏倦,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爲常見症的椒瘡證候[3]

9.1.2.1 症狀

眼澀癢痛,眵淚膠粘,瞼內紅赤,顆粒較多,病情纏綿不愈。舌紅苔黃,脈濡數。

9.1.2.2 證候分析

脾胃溼熱,復感風邪內外合邪,上攻胞瞼。風盛則澀癢,熱盛則紅赤而痛,溼熱盛則眵淚膠粘,顆粒較多。溼邪難除,病情纏綿。舌脈皆屬溼熱內盛之象。

9.1.2.3 治法

清熱祛溼,除風消滯。

9.1.2.4 方藥治療

清胃散除風清脾飲加減。前方中黃連寒瀉火,生地、丹皮涼血清熱,當歸活血消瘀滯,升麻清熱解毒引經陽明。全方共奏清胃涼血消瘀之效。後方中黃連黃芩連翹玄蔘知母清脾胃,瀉熱毒;元明粉、大黃通腑,瀉脾胃積熱荊芥防風疏散風邪桔梗陳皮理氣和胃祛溼;生地配合大黃涼血活血消滯。諸藥合用,具有瀉熱清脾、疏風散邪之效。用於本證,兩方均須酌加苦蔘地膚子蒼朮等清熱燥溼止癢藥物

9.1.3 血熱壅滯

椒瘡·血熱瘀滯證(prickly-ash-like sore with pattern of blood-heat stasis and stagnation)是指血熱瘀滯,以眼內刺痛灼熱,沙澀羞明流淚眵多,眼瞼厚硬,重墜難開,瞼內紅赤,顆粒累累成片或有白色條紋,赤膜下垂血翳包睛,視物不清,舌質暗紅苔黃,脈數爲常見症的椒瘡證候[3]

9.1.3.1 症狀

胞瞼厚硬,瞼內顆粒累累,疙瘩不平,紅赤顯著,眼瞼重墜難開,眼內刺痛灼熱,沙澀羞明,生眵流淚黑睛赤膜下垂舌紅苔黃,脈數。

9.1.3.2 證候分析

胃熱盛,熱人血分,循經上攻,壅滯胞瞼,則瞼內紅赤,顆粒累累,疙瘩不平,且胞瞼厚硬而致重墜難開。熱盛則灼熱刺痛羞明。熱瘀血分,侵犯黑睛,故見赤膜下垂,且澀痛、羞明流淚等症加重。

9.1.3.3 治法

涼血散瘀。

9.1.3.4 方藥治療

歸芍紅花散。方中當歸赤芍紅花大黃涼血散瘀;連翹梔子黃芩甘草清熱解毒防風白芷疏風散邪。全方共奏涼血散瘀之功。

9.2 外治法

9.2.1 點眼藥

局部點黃連西瓜霜眼藥水化鐵丹眼藥水、犀黃散等眼藥。

9.2.2 劆法

若顆粒累累者,可用黃連制燈芯草或海螵蛸棒磨擦。

海螵蛸棒磨擦法:將海螵蛸磨製成棒狀,用黃連水煮沸消毒,取出待幹備用(若用燈芯草,先剪成小段,製法同上,術時用小鑷子夾持操作)。術眼先滴1%地卡因液作表面麻醉,後用生理鹽水沖洗結膜囊。術者以左手翻開上、下瞼,充分暴露穹窿部。右手持制海螵蛸棒,以輕快手法上下左右來回多次磨擦瞼內面顆粒密集處約1分鐘,至見點狀滲血爲宜。磨擦後,用生理鹽水沖洗,並塗抗生素眼膏。相隔5天一次。根據病情,可多次重複進行。操作時應注意消毒,用力不可太重,且不可損傷黑睛。病變嚴重而且廣泛時,可分期分段進行磨擦。

9.3 其他療法

(一)滴用10%~30%磺胺醋酰鈉、0。5%金黴素、0.1%利福平等眼藥水,每日3—6次,每晚臨睡塗0.5%金黴素眼膏1次。堅持1~3月可收效。

(二)眼珠乾燥者,可滴人工淚液或生理鹽水

10 椒瘡的預防

1.大力開展衛生宣傳教育,把本病的危害性、傳染途徑、診斷與治療方法,向羣衆宣傳,進行羣衆性的普查與防治。

2.改善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提倡一人一巾,提倡流水洗臉。患者的洗臉用具要與健康人分開使用,尤其是服務性行業的洗臉用具,必須嚴格消毒後使用,以免引起交叉感染

11 椒瘡的預後

一般輕度沙眼自覺症狀不嚴重,易被忽視,但若長期失治,病情逐漸發展時,其產生的併發症與後遺症都會造成嚴重後果。因此,對該病的防治工作不容忽視。

12 文獻摘要

審視瑤函·椒瘡症》:“此症生於睥內,紅而堅者是。有則沙擦難開,多淚而痛。……俗皆以龍鬚燈心等物,出血取效。殊不知目以血爲榮,血損而光華有衰弱之患。輕者只宜善治。至於瘰瘰連片,疙瘩高低不平,及血瘀滯者,不得已而導之,中病即止,不可太過。”

1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8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22.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治療椒瘡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