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氏並殖吸蟲

人體寄生蟲 生物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èi shì bìng zhí xī chóng

2 英文參考

[醫] Distoma pulmonale

Distoma westermani

Mesogonimus westermani

Paragonimus ringeri

Paragonimus westermani

3 註解

衛氏並殖吸蟲[Paragonimus  westermani (Kerbert,1878) Braun,1899]是人體並殖吸蟲病主要病原,也是最早被發現的並殖吸蟲,以在肺部形成囊腫爲主要病變,主要症狀有爛桃樣血痰和咯血

4 衛氏並殖吸蟲形態

成蟲外形橢圓、蟲體肥厚,背側稍隆起,腹面扁平。活體紅褐色,體形不斷變化,固定後蟲體在光鏡下可見體表披細小皮棘,大多呈單生型排列,偶爾可見簇生及混生者。口、腹吸盤大小相似,口吸盤位於蟲體前端,腹吸盤約在蟲體腹面中部。消化器官包括口、咽、食管及兩支彎曲的腸支。口腔接肌質咽球,食管短,兩支彎曲腸支延伸至蟲體後部,以盲端終。卵巢6葉,與子宮並列於腹吸盤之後,兩個睾丸分支如指狀,並列於蟲體後1/3處。卵巢形態、口腹吸盤比例、睾丸長度比是並殖吸蟲形態鑑別的重要特徵。

圖1 衛氏並殖吸蟲成蟲

蟲卵金黃色,橢圓形,大小80~118×48~60μm,前端稍突,有扁平卵蓋,後端稍窄,卵殼厚薄不勻,後端往往增厚,卵內含有1個卵細胞和10多個卵黃細胞。少數蟲卵的卵蓋不易察見。

5 衛氏並殖吸蟲生活史

衛氏並殖吸蟲宿主包括人和多種肉食類哺乳動物。第一中間宿主爲淡水螺類的蜷科(Thiaridae)和黑貝科(Pleuroceridae)中的某些螺,第二中間宿主爲甲殼綱的淡水蟹或蝲蛄。生活史過程包括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後尾蚴、童蟲和成蟲階段。

圖2 衛氏並殖吸蟲生活史

成蟲寄生於肺,因所形成的蟲囊與支氣管相通,蟲卵可經氣管排出或隨痰吞嚥後隨糞便排出。卵入水中,在適宜的溫度下約經3周孵出毛蚴,遇到合適的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類主動侵入,經由胞蚴、母雷蚴、子雷蚴發育尾蚴成熟尾蚴具短尾、憑兩個吸盤做尺蠖式運動。在水中主動侵入或被溪蟹、蝲蛄吞食,在這些第二中間宿主體內形成囊蚴。囊蚴呈球形,具兩層囊壁,外層直徑約300~400μm。人或其他終宿主因食入含有活囊蚴的溪蟹、蝲蛄而感染

囊蚴進入終宿主消化道後,約經30~60分鐘,在小腸前端經消化液作用下,後尾蚴脫囊而出,靠兩個吸盤作強有力的伸縮運動和前端腺分泌物的作用,鑽過腸壁,即爲童蟲。童蟲在組織中移行並徘徊於各臟器及腹腔間。1~3周後由肝臟表面或經肝或直接從腹腔穿過膈肌進入胸腔而入肺,最後在肺中發育成熟產卵。有些童蟲可終生穿行於宿主組織間直至死亡。自囊蚴進入終宿主成熟產卵,一般約需2個多月。成蟲宿主體內一般可活5~6年,長者可達20年。

6 衛氏並殖吸蟲的致病

衛氏並殖吸蟲的致病主要由童蟲在組織器官中移行、竄擾和成蟲定居所引起。本病潛伏期長短不一,短者2~15天,長者1~3個月。病變過程一般可分爲急性期和慢性期。

6.1 急性期

主要由童蟲移行所致。脫囊後的後尾蚴穿過腸壁粘膜形成出血性或膿性竇道。童蟲若進入腹腔可引起混濁或血性積液,內含大量嗜酸性粒細胞。蟲體進入腹壁可致出血性或化膿性肌炎。當侵入肝臟時,在經過處有纖維蛋白附着,肝表面呈“蟲蝕”樣,若蟲體從肝穿過,則表面呈針點狀小孔。肝局部有時出現硬變。若蟲體在橫膈、脾等處穿行,該處也可形成點狀出血炎症。急性期症狀多出現在食入囊蚴後數天至1個月左右,也有在第2天即出現症狀

急性期表現輕重不一,輕者僅表現爲食慾不振、乏力腹痛腹瀉、低燒等一般症狀。重者可有全身過敏反應高熱腹痛胸痛咳嗽氣促肝腫大並伴有蕁麻疹白細胞數增多,嗜酸性粒細胞高明顯,一般爲20%~40%,高者超過80%。

6.2 慢性期

蟲體進入肺部引起的病變,其過程大致可分爲3期:

(1)膿腫期  主要爲蟲體移行引起組織破壞、出血及繼發感染。肉眼可見病變處呈窟穴狀或隧道狀,內有血液,並出現炎性滲出,繼之病竈四周產生肉芽組織而形成薄膜狀囊腫壁。

(2)囊腫期  由於滲出性炎症,大量細胞浸潤聚集、死亡、崩解、液化,膿腫內充滿赤褐色果醬樣液體。鏡下檢查可見壞死組織夏科雷登結晶和大量蟲卵。囊腫壁上皮本身就是宿主細支氣管上皮,故有人認爲囊腫是蟲體穴居引起細支氣管擴張及炎性增厚所致。

(3)纖維疤痕期  由於蟲體死亡或轉移至他處,囊腫內容物通過支氣管排出或吸收,囊內由肉芽組織充填,纖維化,最後形成疤痕。

由於各蟲體在組織內移行前後不一,以上三期可同時存在於同一器官中。

慢性期由於多個器官受損,且受損程度又輕重不一,故臨牀表現較複雜,臨牀上按器官損害主要可分爲:

胸肺型

最常見,以咳嗽胸痛、咳出果醬樣或鐵鏽色血痰等爲主要症狀。血痰中可查見蟲卵。當蟲體在胸腔竄擾時,可侵犯胸膜導致滲出性胸膜炎、胸腔積液胸膜粘連、心包炎心包積液等。

腹型

約佔1/3的病例,蟲體穿過腸壁,在腹腔及各臟器間遊竄,出現腹痛腹瀉大便帶血等症狀腹痛部位不固定,多爲隱痛。也可引起腹部器官廣泛炎症、粘連,偶可引致腹膜炎,出現腹水。尤其是當蟲體侵及肝臟時可致肝損害或肝大

皮下包塊型

約10%病例可出現皮下包塊。包塊大小不一,大多爲1~3cm。表麪皮膚正常,腫塊觸之可動,常呈單個散發,偶可見多個成串。一處包塊消失後,間隔一些時日又在附近或其他部位出現。常發部位爲腹壁、胸背、頭頸等。幾乎所有人體表面各處都有出現腫塊的可能。衛氏並殖吸蟲所致的皮下包塊有些呈遊走性,有些不遊走,有時在包塊內可檢出成蟲和蟲卵。

脊髓

約佔10%~20%的病例,多見於青少年,常同時合併肺部或其他部位病變。蟲體移行或定居成囊可造成腦脊髓損害。蟲體破壞腦組織,早期爲滲出性炎症,後出現水腫,繼而形成囊腫。由於蟲體遊竄,造成多處損傷,因此病變位置和範圍多變,症狀複雜,往往難以用一個病竈解釋。患者常出現陣發性劇烈頭痛癔病發作、癲癇癱瘓。也可表現顱內佔位性病變腦膜炎視神經受損、蛛網膜下腔出血症狀若蟲體侵犯脊髓則主要表現爲脊髓受壓、下肢運動或感覺障礙,甚至截癱等。

亞臨牀型

在流行區有些患者,皮試及血清免疫學試驗陽性嗜酸性粒細胞增高,有時伴肝功能損害。X線胸片可有典型改變,但無明顯症狀。這類患者可能爲輕度感染者,也可能是感染早期或蟲體已消失的感染者。

其他型

人體幾乎所有器官均可受到侵犯,故除上述常見的幾種類型外尚可有其他受損類型。有的患者可同時或先後有多種類型之損害,因此上述分型只是便於臨牀處理而已。

7 衛氏並殖吸蟲的診斷

7.1 病原診斷

痰或糞便中找到蟲卵、摘除的皮下包塊中找到蟲體即可確診。

輕症患者應留24小時痰液,經10%氫氧化鈉溶液處理後,離心沉澱鏡檢。

7.2 免疫學試驗

皮內試驗常用於普查初篩,但假陽性假陰性均較高。ELISA的敏感性高,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檢測方法。近年對檢測循環抗原也進行了研究和應用,具敏感性高和可考覈療效的優點。

7.3 X線及CT檢查

適用於胸肺型及腦脊髓患者

8 衛氏並殖吸蟲的流行

8.1 分佈

衛氏並殖吸蟲在世界各地分佈較廣,日本、朝鮮、俄羅斯、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泰國以及非洲、南美洲均有報道。在我國,目前除西藏、新疆、內蒙古、青海、寧夏未見報道外其他26個省、市、自治區均有本蟲存在的報道。

8.2 疫區類型

依第二中間宿主種類可將疫區類型分爲兩類:即溪蟹型流行區及只存在於東北3省的蝲蛄型流行區。目前溪蟹型流行區的特點是疫區病人不多,呈點狀分佈,一經發現,很容易得到控制。蝲蛄型流行區則因當地居民對蝲蛄及其製品特殊的愛好,雖經多年努力,儘管病人數有明顯減少,但在某些地區仍是當地的多發病與常見病。

8.3 傳染源

能排出蟲卵的人和肉食類哺乳動物是本病傳染源。本蟲的保蟲宿主種類多,如虎、豹、狼、狐、豹貓、大靈貓、果子狸等多種野生動物以及貓、犬等家養動物均可感染此蟲。在某些地區,如遼寧寬甸縣,犬是主要傳染源感染的野生動物則是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傳染源

8.4 中間宿主

第一中間宿主爲生活在山區淡水中的一些川卷螺類。第二中間宿主爲淡水蟹,如溪蟹、華溪蟹、擬溪蟹、石蟹、絨螯蟹等約二、三十種蟹,以及東北的蝲蛄(Cambaroides sp.)。有報道淡水蝦也可作爲中間宿主。這些第一、二中間宿主一起棲息于山區、丘陵的小河溝、小山溪中,故本病多見於丘陵或山嶽地帶。近年來,有城市化傾向。

8.5 轉續宿主

野豬、豬、兔、鼠、蛙、雞、鳥等多種動物已被證實可作爲轉續宿主。大型肉食類動物如虎、豹等因捕食這些轉續宿主感染轉續宿主因種類多、數量大、分佈廣,它們在流行病學上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8.6 感染方式

流行區居民常有生喫或半生喫溪蟹、蝲蛄的習慣。溪蟹或蝲蛄中的囊蚴未被殺死,是招致感染的主要原因。中間宿主死後,囊蚴脫落水中,若生飲含囊蚴的水,也可導致感染

9 衛氏並殖吸蟲的防治

預防本病最有效方法是不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及其製品,不飲生水。健康教育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常用治療藥目前使用的是吡喹酮,具有療效高、毒性低、療程短等優點。對於腦型或較重型肺吸蟲病,則可能需要兩個或更多療程。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