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動脈瘤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ú nèi dòng mài liú

2 概述

顱內動脈瘤係指腦動脈壁的異常膨出部分,是引起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見原因。病因尚不甚清楚,但以先天動脈瘤佔大部分。任何年齡可發病,40-66歲常見。80%發生於腦底動脈環前半部。臨牀上以自發腦出血、腦血管痙孿、動眼神經麻痹等局竈症狀爲特點。動脈瘤的“破裂”常是產生嚴重症狀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由於診斷水平的大大提高、手術與其他治療手段的進步,許多部位的動脈瘤都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3 臨牀表現

1.出血症狀動脈瘤破裂是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最多見的原。表現起病急,劇烈頭痛噁心嘔吐意識障礙精神失常。腦膜刺激徵多見。亦可形成顱內血腫,產生偏癱意識障礙

2.非出血症狀:由動脈瘤本身對鄰近神經血管的壓迫而致,多與動脈瘤的體積和部位有關。(1)頸內—後交通動脈瘤常引起患側動脈神經麻痹眼瞼下垂瞳孔擴大,眼球外斜,甚至視力下降。(2)前交通動脈瘤:常引起丘腦下部功能紊亂,尤見於出血時,有意識障礙智能障礙消化道出血等表現。(3)大腦中動脈動脈瘤有時引起癲癇、輕偏癱。(4)椎基底動脈瘤可出現肢體不對稱的癱瘓錐體束徵,甚至可出現吞嚥困難、聲音嘶啞等症狀

4 診斷

1.發病急,典型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症狀與體徵。

2.可有動眼神經麻痹等局源症狀

3.頭部CT可顯示血腫蛛網膜下腔出血情況,CT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可顯示動脈瘤

4.腦血管造影能確診動脈瘤的部位與形態

5 治療

1.內科治療:參閱“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

2.手術治療:開顱直接手術與間接手術。

3.血管內介入治療:目的是在瘤腔內引進栓塞物,促使瘤內產生血栓而閉塞。

6 用藥

1.自發出血者立即使用6-氨基己酸止血藥;降顱壓使用甘露醇速尿等。

2.防治腦血管痙攣:使用尼莫的平類的鈣離子拮抗劑輸血、補白蛋白等糾正血容量不足及降低血粘度。

3.抗癲癇、抗高血壓、鎮靜等治療。

4.對症及支持治療。

7 輔助檢查

1.懷疑動脈瘤者,頭部CT或頭部磁共振檢查,尤其磁共振血管造影檢查,可使診斷率大大提高。

2.如果要確診,爲手術或介入治療提供依據,必須選擇腦血管造影,以數位血管減影造影(DSA)爲好。

3.要了解腦動脈側枝迴流情況、有否血管痙攣、腦組織代謝狀況,可選擇經顱多普勒超聲、單光子發射斷層掃描或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

4.治療過程基本檢查可能重複應用。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