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積泄瀉

中醫病證名 泄瀉 中醫內科學 中醫學 內傷泄瀉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án jī xiè xiè

2 英文參考

diarrhea due to retention of phlegm[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hlegmatic diarrhe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痰積泄瀉爲病證名[1]。又稱痰瀉痰泄[1]

泄瀉·痰積證(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phlegm accumulation[2])爲病證名[2]。又稱痰積泄瀉(《症因脈治》)、痰瀉(《醫學入門》卷五)、痰泄。是指痰食積滯,傷及脾胃,以或瀉或止,或多或少,瀉下白色黏液或白凍,腹中漉漉有聲,或兩肋攻刺作痛,脈弦滑等爲常見症的泄瀉證候[2]

4 痰積泄瀉症狀

症因脈治》卷四:“或瀉或止,或多或少,或下白膠如蛋白,腹中漉漉有聲,或如雷鳴,或兩肋攻刺作痛,此痰積泄瀉也。”

時瀉時止,時輕時重,或下白膠如蛋白,頭暈噁心胸悶食減,腹中鳴響,脈多弦滑[3]

6 關於泄瀉

泄瀉(diarrhea[3][4])爲病名[5]。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簡稱泄(《黃帝內經》)或瀉[5],又稱下利(漢唐時期)[6]。是指以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爲主要表現的疾病[6]。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爲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爲瀉[6]泄瀉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爲多見[6]

西醫的急性腸炎、慢性腸炎腸結核、胃腸功能紊亂、腸易激綜合徵結腸過敏等消化系統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多屬泄瀉範疇[7][8]

泄瀉現常分爲外感泄瀉內傷泄瀉久瀉等進行辨治,詳見泄瀉條。

7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65.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60.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15.
  6. ^ [6]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51-155.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60.
  8. ^ [8]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7-69.

治療痰積泄瀉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