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麴黴毒素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uáng qǔ méi dú sù

2 英文參考

Aflatoxin

3 CAS號

1402-68-2

4 中文名稱

黃麴黴毒素

5 英文名稱

Aflatoxin

6 別名

分爲:黃麴黴毒素B1(CAS號1162-65-8);黃麴黴毒素B2(CAS號7220-81-7);黃麴黴毒素G1(CAS號1165-39-5);黃麴黴毒素G2(CAS號7241-98-7);黃麴黴毒素M1(CAS號6795-23-9)

7 分子式

B1:C17H12O6;B2:C17H14O6

G1:C17H12O7;G2:C17H14O7

M1:C17H12O7

8 外觀與性狀

黴菌

9 分子

B1:312;B2:314;G1:328;

G2:330;M1:328

10 蒸汽壓

11 熔點

B1:268~269℃;  B2:286~289℃;

G1:244~246℃;  G2:237~240℃

M1:299 ℃

12 溶解性

在水中溶解範圍爲10~20mg/l,可大量溶解氯仿甲醇二甲基亞碸等中等極性的有機溶劑中,不溶於己烷、石油醚乙醚

13 密度

相對密度(水=1);相對密度(空氣=1)

14 穩定

是已發現的真菌毒素中最穩定的一種。加熱至熔點時,纔開始裂解,但易被鹼或強氧化劑破壞

15 危險標記

16 主要用途

黃麴黴毒素生長在食物及飼料上的黃曲黴菌寄生黴菌代謝產物

來源:黃麴黴毒素生長在食物及飼料上的黃曲黴菌寄生黴菌代謝產物。幾乎每一種食物或食物製品,在一定的溫度和溼度下,都可能生長黃麴黴素。最主要的是黃麴黴毒素載體花生及一系列別的堅果子仁以及玉米大米大豆、穀物製品。

17 健康危害

人類接觸黃麴黴毒素的主要來源是污染的食物,有兩種通過膳食的攝入途徑:①由受黃麴黴毒素(主要爲B1污染的植物性食物中攝入;②經飼料而進入奶或乳製品(包括乳酪、奶粉等)的黃麴黴毒素(主要爲M1)。

診斷:食用受黃麴黴毒素污染的食品,會出現急性中毒。臨牀表現以黃疸爲主,並有嘔吐厭食和發燒等症狀。重症者在2~3周後將出現腹水、下肢水腫,甚至死亡,死亡前出現胃腸道出血。長期攝入含黃麴黴毒素食品的動物會出現癌腫,特別是肝癌

驗證明,黃麴黴素可引起肝細胞變性壞死,損害肝臟,故它是一類肝毒素。哺乳動物的細胞培養液中含有微量黃麴黴毒素時,便可使細胞致死,所以它又是一類細胞毒素

18 毒理學資料及環境行爲

急性毒性:在黃麴黴毒素中,以B1分佈最廣,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強,其半致死量LD50):大鼠(雄100g)7.2mg/kg;大鼠(雌150g)17.9mg/kg;小鼠9.0mg/kg;兔0.30~0.50mg/kg;貓0.55mg/kg;猴2.2~3.0mg/kg。

黃麴黴的毒(LD50大小順序爲B1、M1、G1、B2、G2

致癌:黃麴黴毒性的致癌性極強。有人曾將黃麴黴毒素與其它致癌物比較試驗,證明黃麴黴毒素B1對大鼠以口致癌劑量爲10μg/d,而二甲基亞硝胺爲750μg/d,奶油黃爲9000μg/d,黃麴黴毒素的強致癌作用由此可見一斑。除極易導致肝癌外,由於給毒途徑不同,還可引起腎、胃、支氣管腺體和皮下組織的癌腫。大鼠致癌試驗表明,大劑量數次攝入和小劑量反覆反覆攝入均有致癌作用。據亞洲、非洲一些國家和我國一些地區肝癌滸病學調查結果,食物被黃麴黴毒素污染嚴重和從膳食中攝入量較高的地區,肝癌的發病率也較高。

致畸:4mg/kg,1次,妊娠地鼠經腹腔,致畸。

突變:典麴黴毒素B1可使動植物細胞染色體畸變帶有橋、染色單體橋和染色單體斷裂的染色體斷片及DNA斷裂。還證明當經大鼠和人肝臟微粒體製劑活化時可在細菌試驗系統(Ames試驗)中產生基因突變

水生生物毒性:42μg/L,喂飼28天,虹鱒魚肝癌發病率爲75%;1μg/ml,1天(20℃下),金魚蟲,100%死亡;1μg/ml(B1),海蝦,90%死亡。

其它毒性黃麴黴毒素可引起動物膽管上皮細胞增生及脾、腎、睾丸大腦神經系統病變。黃麴黴毒素還具有抑制免疫的特性,這可能與其對蛋白質合成的抑制作用有關。

黃麴黴毒素對植物、微生物、兩棲動物、鳥類、甲殼動物、軟體動物、昆蟲等都有毒害作用

代謝和降解:黃麴黴毒素主要以消化吸收,進入人體內後大部分分佈肝臟腎臟血液肌肉脂肪組織中也有分佈黃麴黴毒素在體內的主要代謝過程爲羥基作用、去甲基作用和環氧化作用

產生、遷移和轉化:產生黃麴黴毒素真菌普遍存在於自然界土壤、農作物、食品牧草、飼料等受污染的可能性也廣爲存在。黃麴黴毒素污染及其程度因地理和季節因素、以及農作物生長、收割貯存的條件而異。潮溼和高溫地區更適合於毒素的產生。雖然產生黃麴黴毒素黴菌可在各種各樣的食物中生長,尤其是植物性食物。但某些食物與另一些食物相比似乎是黃麴黴毒素生長更合適的基質,因此經常受到污染,且污染的濃度較高。這些食物包括油料種子花生、堅果、棉籽)和一些穀物(玉米)以及它們的加工製品。

19 現場應急監測方法

黃麴黴毒素快速檢測法[刊,德]/Noonpugdee C.;Boehm J.,Leibetseder J.//Ernaehrung(Vienna).-1984.8(5).-283~285 《分析化學文摘》1986.12

20 實驗室監測方法

薄層色譜測定法、微柱篩選法《常見有毒化學品環境事故應急處置技術與監測方法》胡望鈞主編

薄層色譜法(GB/T5009.22-24-1996,糧食、豆類、肉類、食品等)

21 環境標準

中國(GB2761-81)食物中允許含量20μg/kg(玉米花生仁、花生油)(B1

5μg/kg(其他糧食、豆類、發酵食品)(B1

法國黃麴黴毒素允許標準20μg/kg飼料(乳牛、成年豬、雞 )(B1

0μg/kg(其他家禽、家畜)(B1

日本黃麴黴毒素允許標準食品:0μg/kg(B1

預防:推廣抗典麴黴毒素品種維生素E是黃麴黴毒現代漢語生成的必要因素,所以因使用種皮維生素E含量低的品種

改良種植技術和收穫方法:如採用合理輪作;優質果殼完整等。

改善貯藏方法:降低水分;降低溫度;降低氧氣濃度;加強管理,如優質倉庫乾燥通風,不要將已受污染的農產品與沒有受污染的農產品混放。

不要將受黃麴黴毒素污染的飼料餵養牲畜。如黃麴黴毒素B1在奶牛體內能轉化爲有致癌作用黃麴黴毒素M1而進入牛奶,進而進入人體

去毒:淘選去毒:黃麴黴毒素常常集中在少數顆粒中,這些帶毒顆粒比健康顆粒輕,外表也較易辯認,可用機械或人工淘除。

吸附去毒:植物油黃麴黴毒素污染,可利用活性白土和活性炭吸附,效果較好。

高溫高壓去毒:黃麴黴毒素較耐高溫,在一般烹調溫度下難以消除。但高溫、高壓下去毒效果較好。

烹調去毒:炒菜時放油入鍋後先加鹽。有試驗表明,當食鹽加入花生油量達21.7(相當於做菜時的加鹽量)時,在180℃加熱2分鐘及在140℃加熱15分鐘,解毒效果可達95%以上。

碾磨去毒:在糧食中黃麴黴毒素大部分集中於含脂肪較多的胚體和糠皮等部位。稻穀經精碾後,95%的毒素可去除。玉米磨粉也有類似的效果。煮飯前用手將米反覆擦洗,經水衝淘5至6次,毒素去除率可達80%以上。

化學法去毒:用氨或過氧化氫處理是目前研究出來的去除食品和動物飼料中黃麴黴毒素的最有效的方法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