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清 俞根;徐榮齋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第二章·六經方藥

百病不外六經正治不外六法。按經審證。對證立方。六法爲君。十法爲佐。治寒傷已無餘蘊。雖然。病變不常。氣血有素。窮不常之病變。須門門透徹。葆有素之氣血。要息息通靈。斯可言醫治之方藥矣。姑詳述之。

【秀按】後漢張仲景着《傷寒雜病論》。傳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立三百九十七法。法法遵經。又以六經鈐百病。爲不易之定法。以此病例彼病。爲啓悟之捷法。故歷代名賢。奉爲正宗。正宗則誠正宗矣。然就餘臨證經驗。尚不敷用者。以其間兼證、夾證、變證、壞證。證證不同。還須旁採耳。餘臨證時。凡遇純實證。每參以張子和法。純虛證。每參以張景嶽法。實中夾虛證。虛中夾實證。每參以張石頑法。庶幾搏採衆法。法法不離古人。而實未嘗執古人之成法也。

【廉勘】張長沙着《傷寒雜病論》一書。集漢以前之大成。至宋始分《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元張子和。專着《儒門事親》一書。明張景嶽。着有《類經全書》及《質疑錄》三種。前清國初張路玉。着有《千金方衍義》、《醫通》兩書。皆博古通今。可法可傳之良書。先祖雖服膺四張。而景嶽路玉之書。尤喜研求。故內傷雜證。較爲專長。蓋因當時會診。與城中金士哦。下方橋陳念義兩前哲居多。故崇拜明清二張。良有以也。餘則師事樊師開周。專從葉法。凡類於葉法者。靡不講求而研究之。噫、祖書徒讀。愧守箕裘。醫術歧趨。悲深風木。想先祖有靈。應亦責我背道而馳乎。【榮齋按】本章分六節∶(一)發汗劑,(二)和解劑,(三)攻下劑,(四)溫熱劑,(五)清涼劑,(六)滋補劑。原書滋補劑列第五,清涼劑列第六;根據張介賓傷寒約法,是∶“汗”“吐”“下”“溫”“清”“補”,俞氏爲了符合實際應用,把吐法改作和法。但六法順序(不是使用時的程序),先清後補,是無庸置疑的;今把它轉易過來,其中“汗法”是使病毒汗腺排泄以出,“下法”是使病毒大便排泄以出;這兩法,均以排除疾病之毒素,爲處方要旨。“溫法”爲維持機體細胞之消沉,“清法”爲遏止體溫之亢進,這兩法,乃對證治療,不是以去病爲目標的。“和法”是使機體內部得到協調,而加強汗、下、溫、清、補的療效。“補法”可分兩種∶一爲滋陰,凡能調節循環,供給造血原料,促進養化機能,或能增加身體營養成分,味濃而無刺激性、芳香性者,爲今之滋養強壯劑;一爲回陽∶凡能興起機能之衰憊,活潑神經,恢復機體各部正常生活力者,爲今之興奮強壯劑。這正治六法,俞氏暗合六經。至於“佐治十法”,散見於本書各節治法中,所謂∶“按經審證,對證立方。”不侷限於十法之範圍,自包涵着∶宣、通、補、瀉、滑、澀、燥、溼、寒、熱的十劑。程鍾齡醫門八法──汗、吐、下、和、溫、清、補、消,頗能守其常,通其變,指示我們以靈活運用的法則,茲特附錄於本章各節方劑之後,以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