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管圓線蟲

寄生蟲 人體寄生蟲 生物學 線蟲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uǎng zhōu guǎn yuán xiàn chóng

2 註解

廣州管圓線蟲。[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Chen,1935)Dougherty,1946]寄生於野鼠肺部血管。最早是我國學者陳心陶(1933)在廣東家鼠及褐家鼠體內發現。主要爲動物寄生蟲,但也可侵入人體,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膜腦炎和腦膜炎。1945年首例廣州管圓線蟲病在臺灣發現。

3 廣州管圓線蟲形態

3.1 成蟲

成蟲線狀,兩端略細,角此透明光滑,具微細環狀橫紋。頭端鈍圓頭頂中央有一小圓口,口周有環狀的脣,外有感覺乳突兩圈,每圈6個。在內圈2個側乳突外緣各有一個頭感器開口。食管棍棒狀,肛孔開口於蟲體末端。雄蟲體長11~26mm,寬0.21~0.53mm,尾端略向腹面彎曲。交合傘對稱,腎形,內有輻肋支撐。背肋甚短小,外背肋、3支側肋及腹肋較發達,腹肋先爲1支,到末端1/3處才分爲側腹肋及腹腹肋。泄殖腔開口位於交合傘內面中央,交合刺2根,等長,具橫紋。雌蟲體長約17~45mm,寬約0.3~0.66mm,尾端呈斜錐形,陰門開口於肛孔之前。子宮雙管型,白色,與充滿血液的腸管纏繞成紅(或黑褐)白相間,頗爲醒目(圖1)。在鏡下,可見到子宮內的單細胞蟲卵。

圖1 廣州管圓線蟲

3.2 幼蟲

第三期幼蟲爲無色透明,大小約449±40×28±3µm,頭部稍圓,尾部末端驟然變細,食管、腸客、排泄孔、生殖原基及肛孔均易看到。

3.3 蟲卵

蟲卵爲無色透明,橢圓形,大小約爲64.2~82.1µm×33.8~48.3µm,從鼠肺血液中收集的蟲卵,可見卵內從單細胞幼蟲的各個發育階段。

4 廣州管圓線蟲生活史

成蟲寄生於終宿主黑家鼠、褐家鼠及多種野鼠等肺動物內,偶見於右心。蟲卵產出後在肺毛細血管發育成熟,並孵出第一期幼蟲幼蟲穿破毛細血管進入肺泡,沿呼吸道移行至咽喉部,再吞入消化道,然後宿主糞便排出體外。第一期幼蟲在體外潮溼或有水的環境中可活3周,但不耐乾燥。當它被吞入或主動侵入中間宿主螺螄蛞蝓體內後,幼蟲即可進入宿主肺及其他內臟肌肉等處,在適宜溫度(25~26℃),約經1周蛻皮第二期幼蟲,2周後經第2次蛻皮發育成第三期(感染期)幼蟲。鼠類等終宿主因吞入含有第三期幼蟲中間宿主轉續宿主以及被幼蟲污染的食物而感染。第三期幼蟲在終宿主消化道內,穿腸壁進入血循環,經肝、肺、左心至身體各部器官,但多數幼蟲沿頸總動脈到達腦部。在感染後4~6天和7~9先後在腦部經2次蛻皮發育爲幼齡成蟲。幼齡成蟲大多於感染後24~30天經靜脈回到肺動脈,繼續發育成蟲(圖2)。雌蟲多在感染後35天才成熟。雌蟲產卵隨血流到肺部小血管,並在血管孵化爲第一期幼蟲然後穿過微血管進入肺泡,再移行到氣管咽喉,經吞嚥進行胃腸,隨糞便排出。一般在感染後42~45天在糞便內即可找到第一期幼蟲。一條雌蟲平均每天可產卵約15000個。

圖2 廣州管圓線蟲生活史

在我國廣東、海南、雲南、臺灣以及香港等地已發現的中間宿主褐雲瑪瑙螺、皺疤堅螺、短梨巴蝸牛、同型巴蝸牛、中華圓日螺、方形環棱螺及三種蛞蝓。主要中間宿主褐雲瑪瑙螺,其體內三期幼蟲感染率和感染度均較高,如雲南省報道高達37.21%,廣東省徐聞縣的一隻褐雲瑪瑙螺幼蟲多達13565條。轉續宿主在廣州有黑眶蟾蜍、臺灣有虎皮蛙和金線蛙和渦蟲;國外報道還有魚、蝦、蟹等。終宿主內外均以褐家鼠和家鼠較普遍,此外有白腹巨鼠、黃毛鼠、屋頂鼠、板齒鼠和蛛猴等。

人是廣州管圓線蟲的非正常宿主幼蟲侵入後主要停留在中樞神經系統,如自患者大腦髓質,腦橋小腦和軟腦膜曾發現幼蟲。但如幼蟲進入肺部,似也可在肺血管內完成發育。臺灣省曾報告從人肺檢獲成蟲,而且雌蟲子宮內含蟲卵。人的感染是由於食入生的或半生中間宿主螺類、蛞蝓轉續宿主蛙類、魚、蝦、蟹等所致。

5 廣州管圓線蟲的致病與診斷

廣州管圓線蟲幼蟲人體移行,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膜腦炎或腦膜炎,以腦脊液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升高爲特徵。病變集中在腦組織,除大腦腦膜外,還包括小腦腦幹脊髓等處。主要病變爲充血出血、腦組織損傷及引起巨噬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所組成的肉芽腫性炎症反應。臨牀症狀主要爲急性劇烈頭痛,曾報道約99%的患者因此入院;其次爲噁心嘔吐、低或中發熱頸硬。少數患者可出現面癱感覺異常,如麻木、燒灼感等。嚴重病例可有癱瘓嗜睡昏迷,甚至死亡。

本病診斷的依據:①病史:有接觸或吞食本蟲中間宿主轉續宿主史。②症狀與體徵。③腦脊液壓力升高,外觀混濁或乳白色,白細胞計數可多達500~2000mm³。其中嗜酸性粒細胞超過10%,多數在20~70%之間。④免疫診斷:常用的有皮內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晚近報告用成蟲冰凍切片免疫酶染色檢測血清抗體,或以間接熒光抗體試驗檢測血清抗體,是對該病較理想的輔助診斷方法。⑤病原學檢查,主要取腦脊液鏡檢可能找到第四或第五期幼蟲

6 廣州管圓線蟲的流行與防治

本蟲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地區,約從南緯23º到北緯23º。已有確診病例報告的國家有泰國、馬來西亞、越南、中國、日本、夏威夷、新赫布里底羣島等。曾報告發現病例但未經病原確診的有:柬埔寨、老撾、菲律賓、印度、澳大利亞、波利尼西亞、古巴和太平洋8個島嶼。此外還有幾個國家僅從動物體內發現。

在我國,臺灣省至1986年已報告約300例,其中死亡8例;廣東報告2例。海南、雲南亦報告在鼠類及褐去瑪瑙等體內發現有本蟲。

迄今尚未見到臨牀治療特效藥的報道,一般採用對症及支持療法。實驗證明給感染廣州管圓線蟲的鼠服用甲苯咪唑3mg/kg或較大量,可使成蟲減少90%以上。預防措施主要爲不喫生的或半生中間宿主,不喫生菜,不喝生水。滅鼠以消滅傳染源對預防本病有重要意義。實驗證明,幼蟲可經損傷完整皮膚侵入動物,爲此,應預防以加工螺螄過程受感染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