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

中藥材 活絡通經 根及根莖類 理氣藥 醒脾開胃 理氣止痛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ān sōng

2 英文參考

nard[朗道漢英字典]

rhizoma nardostachyos[朗道漢英字典]

nardostachyos radixb seu rhizom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nardostachytis rhizom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pikenard[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adix et Rhizoma Nardostachyos(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nardostachys roo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甘松中藥名,出自《本草綱目[1]。爲敗醬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或匙葉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的乾燥根及根莖[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Radix et Rhizoma Nardostachyos(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nardostachys root(《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來源及產地

敗醬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或匙葉甘松N.jatamansi DC.的根及根莖[2]。主產四川、甘肅[2]

7 性味歸經

甘、辛,溫[2]。入脾、胃經[2]

8 功能主治

理氣止痛醒脾開胃,活絡通[2]

1.治精神憂鬱胃脘脹滿疼痛,食慾不振,頭痛霍亂轉筋[2]。煎服3~6g[2]

2.煎水含漱治牙痛;煎水洗治腳氣浮腫[2]

9 化學成分

本品含馬兜鈴-1 (10)-烯-2-酮、馬兜鈴烯、馬兜鈴-9-烯-1α-醇、甘松酮(Nordostachone)、纈草酮(Valeranone)[2]

10 藥理作用

揮發油對動物具鎮靜和一定的安定作用纈草酮有抗電驚厥心律不齊作用,並能降壓、抗潰瘍[2]。匙葉甘松醇提物對離體腸、子宮支氣管平滑肌抑制作用[2]

11 甘松的藥典標準

11.1 品名

甘松

Gansong

NARDOSTACHYOS RADIX ET RHIZOMA

11.2 來源

本品爲敗醬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的乾燥根及根莖。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和雜質,曬乾陰乾

11.3 性狀

本品略呈圓錐形,多彎曲,長5~18cm。根莖短小,上端有莖、葉殘基,呈狹長的膜質片狀或纖維狀。外層黑棕色,內層棕色或黃色。根單一或數條交結、分枝或並列,直徑0.3~lcm。表面棕褐色,皺縮,有細根和鬚根。質鬆脆,易折斷,斷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狀,木部黃白色。氣特異,味苦而辛,有清涼感。

11.4 鑑別

(1)本品粉末暗棕色。石細脆類圓形或不規則多角形,偶見長條形,單個或成羣,直徑33~64μm,長可至200μm或更長,壁甚厚,無色,胞腔狹小。梯紋導管或網紋導管,直徑7~40μm,小型梯紋導管成束,其旁有時可見細長的木纖維。木栓細胞多爲不規則多角形,壁暗棕色,較薄,內含黃色至棕黃色揮發油。基生葉殘基碎片較多,細胞呈長方形或長多角形,淡黃色至棕色,直徑20~31μm,長50~90μm,壁呈念珠狀增厚。另一種碎片細胞呈長條形,長可達200μm,壁有時呈念珠狀增厚。

(2)取本品粉末0.5g,加石油醚(60~90℃)2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於,殘渣石油醚5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甘松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溶液。再取甘松新酮對照品,加三氯甲烷製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F204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乙酸乙酯(4:1)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噴以0.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黃色斑點。

11.5 檢查

11.5.1 水分

不得過12.0%(附錄ⅨH 第二法)。

11.6 含量測定

揮發油測定法(附錄X D)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2.0%(ml/g)。

11.7 甘松飲片

11.7.1 炮製

除去雜質和泥沙,洗淨,切長段,乾燥

本品呈不規則的長段。根呈圓柱形,表面棕褐色。質鬆脆。切麪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狀,木部黃白色。氣特異,味苦而辛。

11.7.2 檢查

11.7.2.1 水分

藥材,不得過10.0%。

11.7.3 含量測定

藥材揮發油不得少於1.8%(ml/g)。

11.7.4 鑑別

藥材

11.7.5 性味歸經

辛、甘,溫。歸脾、胃經

11.7.6 功能與主治

理氣止痛開鬱醒脾;外用祛溼消腫。用於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嘔吐;外用治牙痛腳氣腫毒。

11.7.7 用法與用量

3~6g。外用適量,泡湯漱口或煎湯洗腳或研末敷患處。

11.7.8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防潮,防蛀。

11.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2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20.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