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方鋅鐵鈣顆粒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ù fāng xīn tiě gài kē lì

2 註解

3 複方鋅鐵鈣顆粒介紹

3.1 藥品類型

化學藥品

3.2 藥品名稱

複方鋅鐵鈣顆粒

3.3 藥品漢語拼音

Fufang Tiexingai Keli

3.4 成份

本品爲複方製劑,每包含葡萄糖酸亞鐵100毫克(相當於鐵12毫克),葡萄糖酸鋅30毫克(相當於鋅

4.3毫克),葡萄糖酸鈣400毫克(相當於鈣36毫克),維生素B23毫克。輔料爲:

3.5 性狀

3.6 作用類別

本品爲維生素礦物質非處方藥藥品。

3.7 適應症/功能主治

用於鋅、鐵、鈣缺乏引起的各種疾病。

3.8 規格

3.9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1包,一日3次;1~10歲兒童,一次1包,一日2次;6~12個月兒童,一日1包;6個月以下一日

0.5包。

3.10 禁忌

1.胃與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嚴重腎功能障礙者禁用。

2.高鈣血癥、高鈣尿症、腎結石患者禁用。

3.非缺鐵性貧血者禁用。

4.血色病及含鐵血黃素沉着症患者禁用。

3.11 不良反應

1.可見胃腸道不適,如噁心嘔吐、上腹疼痛便祕

2.本品可引起腸蠕動減少,可致便祕,並排泄黑便。

3.12 注意事項

1.酒精中毒、肝炎、急性感染腸道炎症胰腺炎患者慎用。

2.不應與濃茶同服。

3.不應與牛奶同時服用。

4.本品宜在飯時或飯後服用,以減輕胃部刺激

5.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6.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7.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8.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9.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3.13 藥物相互作用

1.本品與磷酸鹽類、四環素類及鞣酸等同服,可妨礙本品的吸收

2.本品可減少左旋多巴卡比多巴甲基多巴及喹諾酮類的吸收

3.大量飲用含酒精飲料能減少鈣的吸收

4.維生素D、口服避孕藥雌激素能增加本品中鈣的吸收

5.本品與洋地黃類或含鉀藥物並用時必須十分慎重。

6.本品與噻嗪類利尿劑同用可發生高鈣血癥

7.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3.14 藥理作用

鐵是紅細胞血紅蛋白的組成元素。缺鐵時,紅細胞合成血紅蛋白量減少,致使紅細胞體積變小,攜氧能力下降,形成缺鐵性貧血。口服葡萄糖酸亞鐵可補充鐵元素,糾正缺鐵性貧血;鋅爲體內許多酶的重要組成成份,具有促進生長發育、改善味覺作用,缺乏時生長停滯、生殖無能、傷口不易癒合、機體衰弱,還可發生結膜炎口腔炎、舌炎、食慾缺乏、慢性腹瀉味覺喪失、神經症狀等。口服葡萄糖酸鋅可糾正之;鈣可參與骨骼的形成與骨折後骨組織的再建以及肌肉收縮神經傳遞凝血機制並降低毛細血管的滲透性。口服葡萄糖酸鈣可補充鈣不足;維生素B2輔酶的組成部分,參與糖、蛋白質脂肪的代謝,維持正常視覺功能和促進生長

3.15 藥代動力學

鐵劑以亞鐵離子 (Fe 2+ ) 形式主要在十二指腸及空腸近端吸收。對非缺乏鐵者,口服攝入鐵的 5%-10% 可自腸黏膜吸收,如體內鐵貯存量缺乏,鐵的吸收量可成比例增加,一般有 20%-30% 的攝入鐵可被吸收鐵劑與食物同服,其吸收量約較空腹時減少 1/3-1/2 。鐵吸收後與轉鐵蛋白結合後進入血循環,以供造紅細胞所用,也可以鐵蛋白或含鐵血黃素形式累積在肝、脾、骨髓及其他網狀內皮組織。鐵的蛋白結合率在血紅蛋白中很高。肌紅蛋白、酶及轉運鐵的蛋白均較低,鐵蛋白或含鐵血黃素也很低。鐵的每日排泄總量爲 0.5-1.0mg ,女性由於月經妊娠、哺乳等原因,每日平均排泄約 1.5-2mg 。經代謝的鐵主要通過腎排泄,未被吸收的鐵從糞便排出,少量鐵由膽汁、尿、汗液排出。鋅在十二指腸小腸吸收,貯存於紅、白細胞肌肉、骨、皮膚組織,入血後 60% 與血清蛋白結合, 90% 由糞便排出,微量經尿、汗、皮膚脫屑、毛髮脫落排出。正常時口服鈣劑 1/5-1/3 被小腸吸收維生素 D 和鹼性環境促進鈣的吸收,食物中的纖維素和植物酸則減少鈣的吸收。當機體存在鈣缺乏或飲食中鈣含量低時,鈣的吸收增加。鈣的血漿蛋白結合率約 45% 。口服鈣劑 80% 自糞便排泄,其中主要爲未吸收的鈣, 20% 自腎臟排泄,其排泄量與腎功能及骨鈣含量有關。

3.16 貯藏

3.17 包裝

3.18 有效期

3.19 執行標準

3.20 備註

請仔細閱讀介紹並按說明使用或在藥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