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病證名 望皮膚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望診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ān

2 英文參考

macul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macul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癍(macula[1][2])爲病證名[3]。見《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諸候》。是指發生皮膚表面的點狀、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等各種形狀色澤改變,或紅,或紫,或黑,或白,或褐,平攤於皮膚上,撫之不礙手的表現[3][3]

丹溪心法·斑疹》:“斑有色點而無頭粒者是也。”

溫熱經緯·葉香巖外感溫熱篇》:“點大而在皮膚之上者爲斑。”又:“斑從肌肉而出,屬胃。”

4 病因病機

多由外感熱病熱鬱陽明,迫及營血,從肌肉外發所致[3]

5 症狀

癍色以紅活爲佳,若見紫、黑色爲熱盛毒重[3]。《壽世保元·斑疹》:“大抵鮮紅起發稀朗者吉,棕黑者難治。”癍點初見於胸膺部,迅速發展至背、腹及四肢等處,伴見發熱口渴引飲,煩躁不安,甚則神昏譫語舌絳而乾等症[3]

6 治療

治以清胃解毒涼血化癍爲主[3]方如化癍湯、消癍青黛飲等[3]神昏譫語者,兼用紫雪丹[3]。若裏熱壅盛,癍出不快者,可酌用下法[3]。《溫病條辨·中焦篇》:“斑疹陽明證悉具,外出不快,內壅特甚者,調胃承氣湯微和之,得通則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則內陷。”癍證雖屬熱者多,亦有屬於虛寒[3]。可見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及各種感染菌血症[3]

7 關於陽癍陰癍、虛癍、內傷發癍

7.1 陽癍

陽癍爲癍的類型之一[4]。見《明醫指掌·癍疹》。又名陽證發癍[4]。指外感熱病發癍,屬於實熱性者[4]

7.1.1 病因病機

多由邪熱燻灼營血所致[4]

7.1.2 症狀

證見癍出紅赤如錦紋發熱煩渴,舌紅苔黃等[4]

7.1.3 治療

治宜清熱涼血、輕透癍毒,用化癍湯或用水牛角玄蔘丹皮、銀花、薄荷連翹、牛蒂子、人中黃[4]

7.2 陰癍

陰癍爲癍的類型之一[5]。見《丹溪心法·斑疹》。又名陰證發癍[5]。指癍之屬於虛寒[5]

7.2.1 病因病機

多由體虛內有伏寒。或誤進寒涼藥等,陰寒內盛,格陽於外所致[5]。《溫熱類編·伏陰》:“陰癍者因內有伏寒或誤進寒涼逼其虛陽浮散於外。”

7.2.2 症狀

陰癍亦出胸背手足,但癍稀色淡紅,隱而不顯,或僅胸部微見數點[5]。伴手足逆冷,口不甚渴,下利清谷舌苔白滑或舌胖苔黑滑,脈虛大或沉微等症[5]

7.2.3 治療

治宜溫陽散寒[5]。選用附子理中湯大建中湯八味湯等方[5]。若內傷生冷,外感寒邪而發陰癍,用調中湯等方[5]

7.3 虛癍

虛癍亦稱陰證發癍[6]

7.3.1 病因病機

多由房勞過度,內傷脾腎,外感風寒而致[6]。《重訂通俗傷寒論·傷寒兼證》:“若先由房勞太過,內傷腎陰,及涼遏太過,內傷脾陽,一減退或消失者。”《聖濟總錄》卷一百十四:“虛聾者肅肅作聲。”《丹溪心法·耳聾》:“又有耳觸風邪,與氣相搏。其聲嘈嘈,眼見光,爲之虛聾。”多由腎虛氣血虧耗,或病後風邪乘襲所致[6]

7.3.2 治療

陰虛者,宜滋腎丸四物湯腎氣丸等方;陽虛者,用八味丸益腎散磁石湯等方[6]。《醫述·耳》:“虛聾由漸而成,必有兼證可辨:如面頰黧黑者,精脫少氣嗌幹者,肺虛;目䀮善恐者,肝虛;心神恍惚驚悸煩躁者,心虛四肢懶倦,眩暈少食者,脾虛。”

7.4 內傷發癍

內傷發癍爲癍的類型之一[7]

7.4.1 病因病機

醫學入門》卷五:“內傷發斑,輕如蚊跡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無頭疼身熱。”又名內傷[7]

7.4.2 症狀

丹溪心法·斑疹》:“內傷斑者,胃氣極虛,一身火遊於外所致。”

7.4.3 治療

治以補虛爲主[7]。用調中益氣湯黃芪建中湯大建中湯等方[7]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69.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2.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4.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68.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4.

治療癍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