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半身不遂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ǎo ér bàn shēn bú suí

2 註解

小兒半身不遂爲病證名,指小兒肢體一側運動障礙或完全喪失[1]。《醫林改錯》:“小兒半身不遂,自週歲至童年皆有,突然患此者少,多半由傷寒瘟疫痘疹、吐瀉等病後元氣漸虧,面色青白,漸漸手足不動,甚則手足筋攣,周身如泥塑。”本證常由脊髓灰質炎、腦炎、腦膜炎、腦部外傷腫瘤等引起[1]。治宜鍼灸爲主。鍼灸治療:上肢,取肩髃曲池列缺少商合谷手三裏;下肢,取解溪風市陽陵泉足三裏環跳,邪盛者用泄法,邪退正虛,或無外邪者用補法[1]

參見小兒麻痹後遺症小兒麻痹後遺症爲病證名,屬痿證痿躄的範圍[2]。多由風溼熱之邪內竄經絡所致,不同於一般溫邪襲肺或暑溼壅阻腸胃[2]。《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溼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張,軟短爲拘,弛張爲痿。”臨牀表現早期類似感冒,如發熱嘔吐腹瀉[2]發生麻痹前期多有面赤,咽紅,出汗,全身肌肉疼痛拘急四肢顫震等[2]。治宜通利溼熱,祛風通絡[2]。若病毒內竄,可出現嗜睡昏迷,抽搦,項強喘促吞嚥困難等症,治宜息風鎮靜,或定喘降逆[2]。本病進入麻痹期,癱瘓可發於身體各部,常見於四肢,尤以下肢爲多見,治宜疏風通絡,調和氣血,可用獨活寄生湯加減;如面部癱瘓,可用牽正散加減,或針刺頰車地倉合谷[2]。若此期未能恢復[2]。日久引致肌肉萎縮關節變形等,即爲小兒麻痹後遺症[2]。治宜補益肝腎,溫通絡脈,可用虎潛丸活絡丹金剛丸[2]。並積極配合鍼灸按摩治療,上肢癱瘓肩髃肩髎曲池大椎;下肢癱瘓足三裏解溪環跳風市陽陵泉;腹肌癱瘓中脘梁門氣海;頸肌癱瘓天柱、天,鼎、天容[2]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6.

治療小兒半身不遂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