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髃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肩髃穴主治病证: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扁骨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尚骨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髃骨
2.经穴别名。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偏肩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偏骨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中肩井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肩三针
概述:肩三针指肩关节周围治疗肩凝症、肩背痛的三个常用穴位,即肩髃、肩前、肩后,左右共6穴。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配阳溪治风疹。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主治肩臂痛、上肢关节痛、瘫痪等。
-
肩尖
概述:肩尖:1.经穴别名;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肩髃奇穴名·肩尖:肩尖为奇穴名。出《医说》。
-
头冲
臂臑主要用于颈项肩臂及眼睛疾患等:如颈项拘急、颈淋巴结核、瘿气、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瘰疬、上肢瘫痪、目疾等。坐位或卧位,在腋前皱壁上端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取穴。布有臂外侧皮神经,肌皮神经和头静脉,肱动、静脉肌支。0.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肩部或肘部放散。天府配合谷、迎香,治鼻衄。
-
臂臑
别名头冲,颈冲、背臑、臂脑、别阳。臂臑有清热明目,通经通络的作用。臂臑穴主治病证: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合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散。
-
颈冲
臂臑位于上臂后外侧,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距曲池穴7寸,当三角肌抵止部后缘处。主治病症: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合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类经图翼》:臂痛无力,寒热瘰疬,颈项拘急。
-
背臑
概述:背臑即臂臑。主治病症: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合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一般直刺0.5~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散。《类经图翼》:臂痛无力,寒热瘰疬,颈项拘急。
-
臂脑
概述:臂脑即臂臑。主治病症: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合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一般直刺0.5~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散。《类经图翼》:臂痛无力,寒热瘰疬,颈项拘急。
-
肩髎
肩髎穴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痉挛或麻痹,肩重不举,肩周炎,中风偏瘫,臂痛,肩臂痛,上肢麻痹,上肢瘫痪,肩重不能举,荨麻疹,脑血管后遗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经旋肱后动、静脉及腋神经等形成的血管神经和肱骨外科颈之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小圆肌→大圆肌→背阔肌腱。向下斜刺2~
-
扁肩
扁肩为经穴别名。出《经穴汇解》。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配肩髃、曲池治瘰疬;配阳溪治风疹。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
-
肩穴
肩穴为经穴别名。出《理瀹骈文》。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配肩髃、曲池治瘰疬;配阳溪治风疹。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
-
肩隅
肩隅即肩髃。出《灸法图残卷》。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配阳溪治风疹。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
-
手阳明之正
手阳明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阳明经别在肩峰端的肩髃穴分出,上出于柱骨(第七颈椎),进入体腔后,下走于大肠,上属于肺脏,再向上沿气管,出缺盆(锁骨上窝)与本经相会合。
-
手阳明经别
手阳明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阳明经别在肩峰端的肩髃穴分出,上出于柱骨(第七颈椎),进入体腔后,下走于大肠,上属于肺脏,再向上沿气管,出缺盆(锁骨上窝)与本经相会合。
-
手阳明经筋
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行的从肩髃部上颈;手阳明经筋起于食指的桡侧端,结于腕背桡侧,沿前臂上行结于肘的外侧,上行臑部(上臂外侧)结于肩髃(肩峰端);治以“燔针劫刺”,以局部取穴为主。手阳明经筋(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
-
肩骨
肩骨为穴名。见《东医宝鉴》。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配肩髃、曲池治瘰疬;配阳溪治风疹。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
-
对侧取穴
对侧取穴即交叉取穴法。它是根据《内经》中的“巨刺”“缪刺”法而来。它们在临床应用时皆可再分两个方面:一是取病变经脉对侧经脉上的经穴。如左侧面瘫,取右侧合谷或足三里;二是取与病变部相对应的腧穴。如左肩髃处压痛,取右侧肩髃治之,或取右侧髀关穴治之。此法尤适宜扭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四肢部局限性疼痛症。
-
手阳明之别
手阳明之别即手阳明络脉。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脉从腕上3寸的偏历穴处分出,走入手太阴肺经;它的支络,从偏历向上,沿臂膊经肩髎,到达下颌角,遍布于齿;它的另一条支路,从下颌角处进入耳部,与在耳部聚集的许多主要经脉(宗脉)相结合。均可取手阳明络穴偏历治疗。虚证可见齿冷,经气痹阻则胸膈痞闷。
-
肩头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其臼含纳臑骨上端,其处名肩解,即肩(骨友)与臑骨合缝处也。《医说》:“灸牙痛法,随左右所患,肩尖微近后骨缝中,小举臂取之,当骨解陷中,灸五壮。”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据以列作经外穴,名肩头。
-
五十九痏
云门、髃骨(肩髃)、委中、髓空(腰俞);张景岳等注:即少泽、关冲、商阳、少商、中冲、少冲、后溪、中渚、三间、少府、束骨、足临泣、陷谷、太白、五处、承光、通天、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听会、完骨、承浆、哑门、百会、囟会、神庭、风府、廉泉、风池、天柱等59穴。
-
十二经别
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与其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在肩峰端的肩髃穴分出,上出于柱骨(第七颈椎),进入体腔后,下走于大肠,上属于肺脏,再向上沿气管,出缺盆(锁骨上窝)与本经相会合。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
交叉取穴
交叉取穴为取穴法之一。它是根据《内经》中的“巨刺”“缪刺”法而来。它们在临床应用时皆可再分两个方面:一是取病变经脉对侧经脉上的经穴。如左侧面瘫,取右侧合谷或足三里;二是取与病变部相对应的腧穴。如左肩髃处压痛,取右侧肩髃治之,或取右侧髀关穴治之。此法尤适宜扭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四肢部局限性疼痛症。
-
手太阳之别
手太阳之别即手太阳络脉的原称。手太阳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自腕关节后5寸处的支正穴分出,向内侧注入手少阴心经;其支脉上行经肘络于肩髃部。其病:实证,关节弛缓,肘部废痿不用;虚证,皮肤赘生小疣。取手太阳络穴支正治疗。
-
扭伤
肩部扭伤多取肩髃、肩贞等穴;治则:活血止痛、祛瘀消肿处方:肩部——肩髃肩髎肩贞,肘部——曲池小海天井,腕部——阳池阳溪阳谷,腰部——肾俞腰阳关委中,髋部——环跳秩边居髎,膝部——膝阳关梁丘血海膝眼,踝部——解溪昆仑丘墟方义:扭伤主要由气血壅滞而致局部肿胀疼痛,治疗当取近部腧穴以行气血、通经络。
-
夺命
概述:夺命为经外奇穴名。《医学入门》名惺惺。别名虾蟆、惺惺。出《针灸聚英》。位于肩髃与尺泽穴连线的中点,当肱二头肌中。功能主治:主治头晕,丹毒,上臂痛等。主治昏厥、上臂痛、丹毒等。刺灸法:直刺,0.5~或艾条灸5~
-
手阳明经络现象
如果针刺一侧手三里或合谷,同时测定两侧大肠经各穴的痛阈,痛阈提高最显著的仍然是本经各穴,对侧大肠经穴及对照穴的痛阈提高很少。并观察到,大肠经在肘髎穴处向外偏曲,在头面部走向对侧迎香,商阳穴与肺经的列缺穴、迎香穴与胃经的承泣穴连接,巨骨穴与小肠经的秉风穴及督脉的大椎穴交会。
-
巨骨
巨骨位于肩端上,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分布着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巨骨穴主治病证:巨骨穴主治肩背及上臂疼痛,肩臂挛痛,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伸展及抬举不便,半身不遂,瘰疬,瘿气,惊痫,瘾疹,吐血,胃出血,瘿气,颈淋巴结核,高热痉挛,下牙痛等。
-
手太阳络脉
手太阳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它的支络,从支正向上,经过肘、臂,网络于肩髃部)。其病:实证,关节弛缓,肘部废痿不用;虚证,皮肤赘生小疣。语译:手太阳络脉:名支正,在腕关节后五寸处,向内侧注入手少阴心经;可取手太阳络穴治疗。
-
热病五十九穴
热病五十九穴即热病五十九俞。加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大杼、中府、缺盆、风门、气冲、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云门、肩髃、委中、横骨、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左右共54穴,合前者为59穴。云门、髃骨(肩髃)、委中、髓空(腰俞);
-
手阳明络脉
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它的另一条支路,从下颌角处进入耳部,与在耳部聚集的许多主要经脉(宗脉)相结合。《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语译:手阳明络脉:名偏历,在腕关节三寸处分出,走向手太阴经脉;虚证,见齿冷、胸膈痹阻不畅通,可取手阳明络穴治疗。
-
手阳明之筋
手阳明之筋即手阳明经筋。手阳明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行的从肩髃部上颈;分支上行面颊,结于頄(鼻旁),上行的出走手太阳经筋前方,上左额角,络头部,下向右侧颔部。
-
肘髎
概述:肘髎为经穴名(ZhǒuliáoLI12)。快速取穴:先找到曲池(屈肘成直角,先找到肘横纹终点,再找到肱骨外上踝,两者连线中点处),向上量取1横指处即是。主治病症:肘髎穴主治肩部酸痛,肘部酸痛,臂部酸痛,麻木,瘰疬,挛急,屈伸不利,臂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瘫痪,嗜卧等。或艾条灸5~
-
足太阳经筋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阳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从外踝分出的一支,结于腨外(腓肠肌部),上行至腘窝内侧缘,与胭部的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
循经感传
《内经》中所说针刺时的“得气”,实际就是循经感传现象。卫生部也颁发了循经感传现象观测的统一方法和分型标准,以低频电脉冲刺激井穴(或原穴),按照感传出现的不同程度分为敏感型、较敏感型、稍敏感型和不敏感型四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普查,发现在17万人中感传出现率为20.3%,其中敏感型出现率为0.35%。
-
循经感传现象
《内经》中所说针刺时的“得气”,实际就是循经感传现象。卫生部也颁发了循经感传现象观测的统一方法和分型标准,以低频电脉冲刺激井穴(或原穴),按照感传出现的不同程度分为敏感型、较敏感型、稍敏感型和不敏感型四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普查,发现在17万人中感传出现率为20.3%,其中敏感型出现率为0.35%。
-
肩前
概述:肩前(jiānqián)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临床新编》。肩前与肩髃、肩后三个穴位合称肩三针,用于肩凝症、肩背痛等。深层有腋神经、肌皮神经和胸肩峰动脉分布。肩前穴主治病证:肩前穴主治肩臂痛,臂不能举,上肢关节痛,肩痛不举,上肢瘫痪或麻痹,肩凝症,肩背痛等。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0.5~灸法:可灸。
-
肩风毒
肩风毒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又名臂风毒。多因风邪袭于肩髃穴之骨缝,与湿稽留而化热所致。证见初起红肿热痛,肿块小者如杏,大者如桃,痛引肩臑,更兼拘急。治宜祛风利湿,化热解毒。初起者可用汗法,内服蠲痛无忧散。肿不消者,法同外痈条。
-
肩不举
肩不举证名。因风湿外袭或外伤、伤损所致。《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以肩髃上颈。”《类证治裁》卷六:“阳明脉衰,肩胛筋缓,不举而痛,宜调补络脉。”治以祛风化湿,和血活络,用生芪、白术、当归、防风根、姜黄、桑枝、甘杞子、橘络。并可结合针灸、推拿治疗。参见肩痛条。
-
肩后
概述:肩后为经外奇穴名。位于腋后皱襞直上1.5寸处。肩后与肩前、肩髃合称肩三针,用于肩凝症、肩背痛等。肩后在腋后皱襞头上1.5寸。肩后穴主治病证:肩后穴主治肩背痛,肩凝症,肩痛不举,上肢瘫痪或麻痹等。刺灸法:直刺0.8~
-
肩内俞
肩内俞为经外奇穴名。见《腧穴学概论》。位于肩髃与云门连线中点直下1寸处。主治肩臂疼痛不举。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臂阳明脉
臂阳明脉为早期经脉名。本经从食指桡侧端商阳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出于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阳溪,沿前臂桡侧到达肘横纹外侧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侧前缘,到肩峰前边的肩髃,再向上交会于项部的大椎,向前下进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下贯膈肌,属于大肠;手阳明大肠经
-
肩俞
肩俞为经外奇穴名。出《腧穴学概论》。定位于肩髃与云门穴连线之中点。主治肩臂疼痛不举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臂风毒
臂风毒病名。指痈发生于臂部肩髃穴处者,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二。即肩风毒。详该条。
-
蠲痹通络
蠲痹通络是一种治疗风、寒、湿邪痹阻关节、肌肉或经络的治法。症见身体烦疼、项背拘急、举动艰难及手足麻痹等。针灸临床上常选用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悬钟等穴。并酌配膈俞、大椎、脾俞及阿是穴等。即祛除湿痹、活血舒络的治疗方法。常用方如蠲痹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