頰車

腧穴學 十三鬼穴 鍼灸學 中醫學 穴位特效按摩 經穴 面部腧穴 足陽明胃經經穴 人體部位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iá chē

2 英文參考

Jiáchē ST6[中國鍼灸學詞典]

jiáchē[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6[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T6[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頰車:1.經穴名;2.人體部位名。

4 經穴名·頰車

穴位頰車
漢語拼音Jiache
羅馬拼音Chiache
美國英譯名Cheek Chariot
各國代號中國ST6
日本6
法國莫蘭特氏E7
富耶氏E3
德國M3
英國S3
美國St6

頰車經穴名(Jiáchē ST6)[1]。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別名曲牙機關鬼牀齒牙鬼林、臼關。屬足陽明胃經[1]頰車十三鬼穴之一,鬼牀[2]。頰即頰部,車即車輿,指下車(下頜骨),此穴在頰部下頜骨部位,故名頰車[2]。主治口眼㖞斜,頰腫,牙痛頰腫,齒痛,下齒神經痛,三叉神經痛,下頜關節炎咬肌痙攣,腮腺炎,口噤不語,牙關緊閉,流涎項強面肌痙攣痄腮口瘡癲狂等。

4.1 別名

曲牙(《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機關鬼牀(《千金翼方》)、鬼林[3]齒牙[3]、臼關[3]

4.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

4.3 穴名

頰即頰部,車即車輿,指下車(下頜骨),此穴在頰部下頜骨部位,故名頰車[3]

頰,古謂之輔。頰和輔是單指上頷骨,車是單指下頷骨頰車穴以下頷骨可以轉動處而命名。《說文》:“頰,面旁也。”《說文》:“車,輿之總名也。”牙下之骨亦名車。《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釋名》曰:“頤,或曰輔車,其骨強,可以輔持其口,或謂牙車,牙所載也。”凡器物借輪軸以助力者,皆可謂車,所以載物。頰車即指下牙牀骨,今之所謂下頜骨。《醫宗金鑑》:“總載諸齒,能咀食物,故名頰車。”此穴在下頷角之前咬肌中,故因其所在部位之骨名頰車而爲穴名[3]

4.4 所屬部位

[4]

4.5 頰車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頰車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中指),當咀嚼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5][6]

頰車位於面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咬肌附着部,用力咬牙時,當咬肌隆起處是穴(《鍼灸甲乙經》)[7]

一說在“耳後墜下三分”(《扁鵲神應鍼灸玉龍經》)[7]

頰車位於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中指)。即沿下頜角角平分線上一橫指,閉口咬緊牙時咬肌隆起,放鬆時按之有凹陷處。正坐或側伏取之[7]

頰車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頰車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頰車穴的位置

頰車穴的位置

頰車的位置

頰車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

頰車的位置

頰車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頰車的位置

頰車穴的位置(肌肉

4.6 取法

正坐或側伏,開口取穴,在下頜角前上方1橫指凹陷中。如上下齒用力咬緊,在隆起的咬肌高點處取穴

頰車位於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中指)。即沿下頜角角平分線上一橫指,閉口咬緊牙時咬肌隆起,放鬆時按之有凹陷處。正坐或側伏取之[7]

沿下頜角角平分線上1橫指,當閉口咬緊牙時咬肌隆起、放鬆時按之有凹陷處取穴[8]

快速取穴:上下牙關咬緊時,會隆起一個咬肌高點,按之有凹陷處即是[9]

4.7 穴位解剖

頰車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咬肌。有咬肌動脈分佈着耳大神經面神經咬肌神經皮膚由下頜神經的下牙糟神經的末支-頦神經分佈,該神經面神經的下頜緣支相交通。針由皮膚經皮下組織,穿咬肌表面的深筋膜進入該肌。營養咬肌動脈由上頜動脈分出的咬肌動脈,支配該肌的神經則由下頜神經發出的咬肌神經

4.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咬肌[9]

皮膚→皮下組織→笑肌→咬肌[9]

4.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耳大神經、耳顳神經(下頜神經分支)分佈;深層有面神經下頜支、下頜神經咬肌支和麪動脈分佈[9]

布有耳大神經面神經咬肌神經,並有咬肌動脈通過[9]

4.8 頰車穴的功效與作用

頰車穴有疏風通絡、利節消腫等作用[9]

頰車穴有祛風清熱,開關通絡的作用

頰車穴爲足陽明胃經穴,位於面部口旁,故不僅可以治療牙痛、頰腫、牙關不利,而且還是治療面癱主穴[9]

頰車穴具有祛風活絡開關之功,對風中經絡之口㖞及齒痛、頰腫、口噤不開有較好療效[9]

4.9 治病

頰車穴主治口眼㖞斜,頰腫,牙痛頰腫,齒痛,下齒神經痛,三叉神經痛,下頜關節炎咬肌痙攣,腮腺炎,口噤不語,牙關緊閉,流涎項強面肌痙攣痄腮口瘡癲狂等。

頰車穴主治口眼㖞斜、頰腫、齒痛牙關緊閉、面肌痙攣[9]

頰車主要治療面頰、口齒等疾患:如口眼斜牙痛頰腫、口噤流涎項強,以及下齒神經痛、三叉神經痛、下頜關節炎咬肌痙攣、腮腺[9]

頰車主治口噤不語,口眼斜牙痛面頰腫;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腮腺炎等[9]

齒痛宜取之,若上齒痛,宜取下關[9]

頰車穴主治頰腫,齒痛,口㖞,面肌痙攣牙關緊閉,口噤不語;痄腮口瘡流涎[9]

頰車十三鬼穴之一,統治一切癲狂症。

五官系統疾病:牙髓炎冠周炎腮腺炎,下頜關節炎咬肌痙攣;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

其它:腦血管病後遺症,甲狀腺腫。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一般斜刺0.5~0.8寸,或透刺地倉[9]

直刺0.3~0.5寸;或沿皮刺1~1.5寸[9]

直刺0.3~0.5寸,或向地倉斜刺1~1.5寸[9]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9]

地倉方向平刺0.8~1.5寸。以治面癱,可採用滯針法,即向同一方向捻轉不動,然後手持針柄向患側牽拉。

可向地倉方向透刺以治療面癱[9]

向上、下斜刺0.5~0.8寸,以治上下牙痛,局部酸脹並向周圍擴散

採用針刺方向直指病所,治療上、下牙痛,局部有酸脹感,並向周圍擴散[9]

治療上、下牙痛針尖應刺向上齒或下齒;治療咬肌痙攣時針尖宜向上刺[9]

直刺0.3~0.4寸,局部酸脹。

4.10.2 灸法

可灸[9][9][9]

艾條灸3~5分鐘[9]

溫鍼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4.11 配伍

頰車穴配翳風合谷治療急性腮腺[9]

頰車合谷,有瀉陽明熱邪作用,主治牙痛,顳頜關節炎

頰車大迎承漿合谷治療牙髓炎及急性牙周炎(下牙)[9]

頰車地倉合谷,治口喁、齒痛、頰腫[9]

頰車地倉合谷陽白攢竹,有祛風活血通絡作用,主治口眼歪斜,頰腫,齒痛

頰車下關合谷,治顳頜關節炎[9]

頰車透刺地倉,治面癱[9]

4.12 特效按摩

中指指腹壓在咬肌隆起處揉按,以有酸脹感爲宜,可治面頰疼痛牙關不利等症[9]

4.13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頰腫,口急,頰車痛,不可以嚼,頰車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牙關不開,口噤不語,失音牙車疼痛,頷頰腫,頸強不得回顧。

鍼灸大成》:主中風牙關不開,口噤不語,失音牙車疼痛,頷頰腫,牙不可嚼物,頸強不得回顧,口眼㖞。

類經圖翼》:頰車地倉水溝承漿聽會合谷,主口眼㖞鈄。

4.14 研究進展

下頜關節損傷頰車下關,針刺治療效果好。

面癱頰車是治療面癱的常用穴,可針、可鍼灸並用,可電針,均能改善患者口角歪斜。

鎮痛作用電針頰車三叉神經痛有明顯的鎮痛效應,實驗表明,針刺對三叉神經脊束核痛敏細胞的誘發放電有明顯抑制作用[9]

治療顳頜關節紊亂症:臨牀報道,以頰車下關合谷內庭主穴,配承漿聽會翳風太陽,採用透刺法有較好效果[9]頰車下關合谷內庭,治療250例,有較好療效。

甲狀腺功能影響:針刺頰車組織學檢查可見甲狀腺功能低下,提示對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有治療效應[9]

治療齒痛:在頰車穴注射魚腥草注射液,用注射針頭向內前方刺入0.5~1寸,得氣提插3~5次,將魚腥草注射液2 mL緩慢注入,總有效率爲100%。本法有抗菌、止痛、消腫作用[9]

5 人體部位名·頰車

頰車人體部位名[9]。指下頜角部,相當於頰車穴所在處[9]。《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出大迎,循頰車。”或指整個下頜骨[9]。《醫宗金鑑·刺灸心法要訣》:“頰車者,下牙牀骨也,總載諸齒,能咀食物,故名頰車。”

6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6.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
  3.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4.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8.
  5.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0.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92.
  8.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8-169.
  9. ^ [9]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