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緩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學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èi huǎn

2 英文參考

down-bearing stomachach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疾病科屬

內科

4 疾病概述

胃緩(down-bearing stomachache[1])是指以脘腹墜脹作痛,食後或站立時爲甚等爲主要表現的疾病[1]

5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飲食不節內傷七情勞倦過度,或先天稟賦薄弱等,導致脾胃虛弱中氣下陷,升降失和所引起。因脾虛則失健運,納食減少,味不能歸於形,故可使形體瘦削,肌肉不堅,從而形成胃緩

6 症狀

脾虛氣陷,肌瘦不堅,從而出現脘腹脹墜作痛。噯氣不舒、漉漉有聲等以脾胃虛弱爲特徵的病證。西醫的胃下垂,以及各種慢性病中所出現的胃腸功能障礙有類似胃緩症狀者,可參照本證辨證論治

7 診斷要點

1、形體消瘦,尤其呈瘦長體型。

2、脘腹脹疼痛,食後尤甚,平臥或用手上託胃部則症減,站立時常可見下腹膨出的典型表現。

3、常伴有噯氣、惡嘔、食慾不振、倦怠乏力,並有便祕腹瀉或交替發生

4、X線胃腸鋇餐造影,可見胃下垂徵。

8 辨證分析

因運化受礙,氣機阻滯,故常夾有氣滯痰溼實證。治療以補中益氣爲主,胃陰虧虛治當濡養胃陰,並根據兼夾症候,配以行氣化痰溼、降逆等法。

8.1 胃緩·脾虛氣陷證

胃緩·脾虛氣陷證(down-bearing 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qi collapse and spleen deficiency[1])是指脾氣不足,中氣下陷,以面色萎黃精神倦怠,不思飲食,食後脘腹痞滿噯氣不舒,或腹脹而墜,或嘔吐清水痰涎,肌肉瘦弱,舌淡,苔白,脈緩弱等爲常見症的胃緩證候[1]

8.2 胃緩·胃陰虛證

胃緩·胃陰虛證(down-bearing 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stomach yin deficiency[1])是指陰津不足,胃腑失養,以面色略紅,脣紅而燥,口苦口臭,煩渴喜飲,噯氣頻繁,或噁心嘔吐,食後脘腹脹滿,煩悶不舒,大便乾結,舌紅,津少,脈細數常見症的胃緩證候[1]

9 辨證論治

9.1 脾虛氣陷

證見

治法

方藥

1、主方:補中益氣湯李杲脾胃論》)加減處方黃芪30克,白朮15克,陳皮6克,升麻6克,柴胡10克,當歸10克,枳殼20克,黨蔘20克,砂仁6克(後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補氣升提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益氣升陷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祕方大全》)處方炙黃芪120克,防風3克,炒白朮9克,炒枳實15克,煨葛根12克,山茱萸15克。水煎服。

(2)枳實煎劑(方藥中等《實用中醫內科學》)面色萎黃氣短不思飲食,食後脘腹痞滿噯氣不舒,健脾益氣升陷。或脘腹脹墜,或有嘔清水痰涎,肌肉瘦弱。舌淡苔白,脈緩弱。處方:100%枳實煎劑,每餐前服10~20毫升

9.2 胃陰虧虛型

證見

治法

方藥

1、主方:益胃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合一貫煎(魏之 《柳洲醫話》)加減處方生地黃20克,麥冬15克,玉竹20克,沙蔘15克,枸杞子12克,當歸10克,川楝子9克,枳殼20克,太子參30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兼氣虛者,可加黃芪30克、黨蔘20克。

2、中成藥洋蔘膠囊,每次2粒,每日2次。

3、單方驗方潤燥養胃湯(賴天松等《臨牀奇效新方》)處方北沙蔘石斛各15克,麥冬生地黃玉竹白芍藥各12克,當歸、炙烏梅各10克,川楝子9克。水煎服。面色略紅,脣紅而幹,口苦口臭,煩渴喜飲,噯氣頻繁,滋養胃陰。食後脘腹墜滿,煩悶不舒,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9.3 其他療法

9.3.1 1、外治法

蓖麻五倍子膏貼敷百會穴(上海市崇明縣堡鎮衛生院驗方)用蓖麻子仁98%,五倍子末2%,拌和搗成爛糊,製成每塊10克、直徑1.5釐米的藥餅備用(爲成人一次量)。使用時在百會穴處剃去一塊頭髮(與藥餅等大),將藥餅緊貼在百會穴上,用紗布繃帶固定,再用糖瓷杯盛半杯開水,置於藥餅上進行熱熨,以感覺溫熱而不灼痛皮膚爲適度,每日早、午、晚各1次,每次約10分鐘。一塊藥餅可使用5天。如在第一次貼敷後,自覺症狀未見好轉,宜休息一天後再進行第二次治療。一般貼敷10次,便可見明顯療效。

9.3.2 2、鍼灸療法

(1)針刺:針足叄進裏、中脘關元中極梁門解溪脾俞胃俞等穴。

(2)灸法:灸足叄裏、天樞氣海關元等穴。

(3)耳針:用毫針柄在耳殼的胃腸區按壓,尋找敏感點,然後在此點上加壓2~3分鐘,每日1次。

9.3.3 3、飲食療

(1)黃芪砂仁烏雞黃芪30~50克,砂仁10克(布包),烏雞半隻,共煲至爛熟,去砂仁,加鹽調味,飲湯喫肉。適用於脾虛氣陷

(2)龜肉枳殼湯烏龜肉250克,炒枳殼30克。共煲湯,加鹽調味,喫肉飲湯。適用於胃陰虧虛。

9.3.4 4、預防調護

(1)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肌力。尤其做氣功內養功),對胃緩有顯着療效。

(2)患者食物要富有營養,易消化,體積少,動物蛋白及脂肪的含量要多一些,少喫多餐,禁止暴飲暴食

(3)進餐後平臥一段時間,可減輕胃緩症狀

10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