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穴位 | 食竇 | ||
---|---|---|---|
漢語拼音 | Shidou | ||
羅馬拼音 | Shihtou | ||
美國英譯名 | Food Cave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SP17 | |
日本 | 17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RP17 | |
富耶氏 | |||
德國 | MP17 | ||
英國 | Sp17 | ||
美國 | Sp17 |
食竇爲經穴名(Shídòu SP17)[1]。出《鍼灸甲乙經》。別名命關。屬足太陰脾經[1]。食即飲食,竇即孔、空,喻食氣由此孔穴而入,故名食竇[1]。主治胸脅脹痛,噯氣,反胃,噫氣,翻胃,食已即吐,噎膈,胃炎,腹脹,水腫,腹脹,黃疸,脾泄下注,大便失禁,胸滿氣喘,脅痛不止,腹水,肝區疼痛,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咳嗽,痰飲,少乳,氣管炎,肝炎,尿瀦留等。
7 所屬部位
胸[3]
9 取法
仰臥位,乳中旁開2寸,向下一肋,當第5肋間隙處取穴。橫平內側的乳根、步廊、中庭,四穴略呈一弧形分佈,其弧度與第5肋間隙弧度相應。[7]
10 穴位解剖
食竇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前鋸肌、第五肋間結構、胸內筋膜。皮膚由第4、5、6肋間神經的外側支重疊分佈。皮下筋膜疏鬆,內有皮神經及胸腹壁淺靜脈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經胸大肌表面的深筋膜和其下緣,入前鋸肌,再深進肋間內、外肌及其間的肋間血管和神經。前二肌由胸前神經和胸長神經支配,後二肌由肋間神經支配。在胸內筋膜的深面,正對第5肋間隙是胸膜腔及肺,因此,不宜深刺與提插。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11 食竇穴的功效與作用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髒象論》:“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食竇在胸,脾脈由此穴上入於胸肺,以其有寬胸利膈、通利食道之功。主治胸脅支滿,膈間雷鳴,噫氣翻胃,食不化。[8]
12 主治病症
食竇穴主治胸脅脹痛,噯氣,反胃,噫氣,翻胃,食已即吐,噎膈,胃炎,腹脹,水腫,腹脹,黃疸,脾泄下注,大便失禁,胸滿氣喘,脅痛不止,腹水,肝區疼痛(右食竇治肝區痛效好),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咳嗽,痰飲,少乳,氣管炎,肝炎,尿瀦留等。
食竇主治脾胃、胸脅部等疾患:如翻胃、噎膈、食已即吐、腹脹水腫、黃疸、脾泄下注、大便失禁、胸滿氣喘、脅痛不止等[8]。
現代又多用食竇治療胃炎、腹水、肝區疼痛、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8]。
食竇主治胸脅脹痛,噫氣翻胃,腹脹水腫,咳嗽,痰飲,少乳等[8]。
16 文獻摘要
《扁鵲心書》:婦人產後,腹脹水腫,灸命關百壯。黃疸,眼目及遍身皆黃,小便赤色,乃冷物傷脾所致,灸右命關一百壯,忌服涼藥,若兼黑疸及房勞傷腎,再灸命門三百壯。反胃食已即吐,乃飲食失節,脾氣損也,灸命關三百壯。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腎氣衰,灸左命關,關元各二百壯。此穴屬脾,又名食竇穴,能接脾臟真氣,治三十六種脾病。蓋脾爲五臟之母,後天之本,屬土,生長萬物者也,若脾氣在,雖病甚不死,此法試之極驗。
17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24.
- ^ [2]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5.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3.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72.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03.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