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態

中醫診斷學 舌態 望診 舌診 中醫學 舌象 舌質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é tài

2 英文參考

tongue condi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舌態舌診中望舌的動態[1]舌體活動靈便,伸縮自如爲正常舌態,病變的舌態包括痿軟、強硬、顫動、歪斜、吐弄、短縮等[2]。正常舌態是居於口中,柔軟潤澤,活動靈巧,伸縮自如[2]。望舌態的病候主要有舌萎舌短舌強舌謇舌顫吐舌弄舌[2]

4 舌萎·舌態

舌萎舌象[3]。即舌痿[3]舌痿舌體萎廢,不能自由轉動[4]。《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足太陰氣絕者。則脈不榮肌肉。脣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舌萎。”脾主肌肉,舌以肌肉爲本,脾衰則舌痿[4]。或因陰液耗損,筋脈失養所致[4]。新病舌幹紅而痿,是熱灼陰傷;久病舌絳而痿,是陰虧已極;久病舌淡白而痿,是氣血俱虛[4]。症見舌短縮而痿,肌肉軟[4]。治宜滋陰養血或補中養血[4]

5 舌短·舌態

舌短舌象[4]。又稱舌縮[4]舌體緊縮而難以伸張[4]。兼見舌淡而苔白潤,是寒凝經脈舌紅絳而幹,無苔或有焦黑苔,是熱病傷津舌胖黏膩而短,是痰溼阻閉;舌短縮強硬,神昏不語者,多屬厥陰心包危重證[4]

6 舌強·舌態

舌強舌象[4]。指舌體伸縮不利的徵象[4]外感熱病常見於熱入心包內傷雜病多見於中風[4]。亦可由熱盛傷津痰濁壅阻所致[4]。《諸病源候論·風舌強不得語候》:“今心脾二髒受風邪,故舌強不得語也。”《醫林繩墨》卷七:“涎痰壅盛,則舌強而難吞。”《雜病源流犀燭·口齒脣舌源流》:“痰迷舌強者,宜防己殭蠶木通、菖蒲、竹瀝山梔、南星、半夏荊芥陳皮。亦有中風病而舌強舌卷、不能言者,宜大秦艽湯,若天熱加知母五分。”

7 舌謇·舌態

舌謇(jiǎn檢)同舌蹇[4]舌蹇(jiǎn檢)爲症狀[4]。又名舌澀[4]。係指舌體轉動不靈語言謇澀之謂[4]。多因脾胃積熱津液灼傷所致[4]。症見舌體捲縮,轉動不靈,言語不清[4]。治宜清熱生津導赤散加減[4]。或升麻葛根湯薄荷黃芩、枯梗等;若因中風暑痙痰阻心竅者,宜豁痰開竅,用溫膽湯加減[4]

8 舌顫·舌態

舌顫舌象[4]。又稱戰舌[4]。舌頭顫動[4]。多因內風或酒毒所致[4]。舌淡紅或淡白而蠕蠕微動,多屬心脾兩虛血虛生風;舌紫紅而顫動,多屬肝風內動熱極生風;舌紫紅,挺出顫動,可見於酒精中毒[4]

9 吐舌·舌態

吐舌爲病證名[5]見明·薛鎧保嬰撮要》。又名舌舒[5]。指患兒舌頭不斷地伸出口外,伸出較長而縮回較慢或久而不收者[5]。與隨露隨收之弄舌,有所區別[5]。舌乃心之苗,心經有熱,引起舌頭乾澀而緊,故時時吐出,以圖舒緩[5]。臨牀上不僅有吐舌的表現,而且還有面紅煩渴,小便赤澀心熱症狀[5]。治以清心瀉熱爲主[5]。用瀉心導赤湯[5]

10 弄舌·舌態

弄舌爲病證名[6]

10.1 蛇絲驚

弄舌又名蛇絲驚[6]。出《小兒藥證直訣》。即患兒舌頭頻頻外伸,隨露隨收,並上下、左右掉弄如蛇舌者,與久露不收的吐舌有別[6]。在溫熱病過程中往往見之[6]。明·方賢奇效良方》:“夫弄舌者,脾臟微熱,今舌絡微緊,時時舒舌。”舌乃心之苗,脾絡系舌本弄舌多由心脾積熱所致[6]心熱偏重者,多見面赤心煩,渴喜冷飲,甚者擾動欲驚;脾熱偏重者,多見面黃腹脹大便黃稠而臭甚[6]。治宜清脾瀉熱,用瀉黃散[6]。一般不宜過用寒涼,否則損脾耗液,最易變成疳證[6]

10.2 吐弄舌

弄舌吐弄舌[6]吐弄舌症狀[7]舌體伸長而弛緩,稱吐舌;舌微出口外,立即收回口內,或舌舐脣上下及口角左右,稱弄舌[7]。多見於小兒,屬心脾熱盛重症[7]

11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24.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25.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26.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04.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73.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