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蒲黃

中藥材 炒炭 中醫學 方劑學 炒法 中藥炮製學 止血藥(中藥) 清炒法 中藥飲片 化瘀止血藥 中藥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ēng pú huáng

2 方名·《外治方》之生蒲黃

2.1 處方

制天南星30克,生蒲黃12克。

2.2 功能主治

據報道,用本方治療小兒流涎132例,其中:痊癒118例89.4%),好轉11例(8.3%,無效3例(2.3%)。

2.3 用法用量

共研細末,用府醋,即保寧醋(或一般食用醋)適量,調製成糊狀餅,分攤於1塊塑料薄膜上,晚上貼敷於一腳心(湧泉穴),男左女右,12小時後取下,每日1次。

3 中藥名·生蒲黃

生蒲黃蒲黃處方名之一[1]

蒲黃

蒲黃香蒲科植物水燭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東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或同屬植物的乾燥花粉[2]。爲黃色粉末。體輕,放水中則漂浮水面,手捻有滑膩感,易附着手指上。氣微,味淡。蒲黃炭形如蒲黃,顏色呈棕褐色[2]

蒲黃味甘,性平[2]。歸肝、心包經[2]。具有行血化瘀、利尿通淋功能[2]。用於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傷出血經閉通經,胸腹刺痛,跌撲腫痛,血淋澀痛[3]蒲黃生品用於瘀血阻滯的心腹疼痛痛經,產後瘀痛,跌打損傷血淋澀痛[3]蒲黃炭性澀,止血作用增強,常用於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3]

3.1 蒲黃的別名

水蠟燭、毛蠟燭、蒲黃蒲棒

3.2 蒲黃處方用名

蒲黃生蒲黃炒蒲黃蒲黃炭[3]

3.3 蒲黃的來源

蒲黃香蒲科植物水燭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東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或同屬植物的乾燥花粉[3]

蒲黃香蒲科植物水燭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 的花粉。東方香蒲T.orientalis Presl和同屬植物的花粉亦作蒲花入藥。

3.4 蒲黃的原植物形態

沼澤多年生草本,高1~2m。根莖匍匐,有多數鬚根。葉扁平,線形,寬4~10mm,質稍厚而柔,下部鞘狀,穗狀花序圓柱形,長30~60cm,雌雄花序間有間隔1~15cm;雄花序在上,長20~30cm,雄花有早落的佛焰狀苞片,花被鱗片狀或茸毛狀,雄蕊2~3。雌花序長10~30cm,雌花小苞片較柱頭短,匙形,花被茸毛狀與小苞片等長,柱頭線頭圓柱形,小堅果無溝。花期6~7月,果期7~8月。

3.5 蒲黃生境

生於池、沼、淺水中。分佈幾遍全國。

3.6 蒲黃的採收與初加工

夏季採收蒲棒上部的黃色雄花序曬乾後碾軋,篩取花粉[3]。剪取雄花後,曬乾,成爲帶有雄花的花粉,即爲草蒲黃[3]

3.7 蒲黃生藥性狀

蒲黃爲黃色粉末。體輕,放水中則漂浮水面,手捻有滑膩感,易附着手指上。氣微,味淡。

3.8 蒲黃炮製

南北朝劉宋時代有蒸、焙法(《雷公炮炙論》)[3]

唐代有炒黃(《經效產寶》)的方法[3]

宋代仍用炒法,並有微炒(《太平聖惠方》),紙包炒(《蘇沈良方》)[3]

清代則沿用炒黑(《醫宗說約》)和蒸法(《本草述鉤元》)[3]

現在主要的炮製方法炒炭[3]

3.8.1 蒲黃炮製方法

3.8.1.1 蒲黃

取原藥材,揉碎結塊,除去花絲及雜質[3]

3.8.1.2 蒲黃炭

取淨蒲黃,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棕褐色,噴淋少許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乾[3]

蒲黃花粉藥物,質輕鬆,炒制時火力不可過大,出鍋後應攤晾散熱,防止復燃,檢查確已涼透,方能收貯[3]。如噴水較多,則須晾乾,以免發黴[3]

3.8.2 成品形狀

蒲黃爲黃色粉末[3]。體輕,放水中漂浮水[3]。手捻有滑膩感,易附着手指[3]。氣微,味淡[3]

蒲黃炭形如蒲黃,顏色呈棕褐色[3]

3.8.3 炮製作用

蒲黃用於瘀血阻滯的心腹疼痛痛經,產後瘀痛,跌打損傷血淋澀痛[3]。如治療心腹疼痛、產後惡露不行或月經不調少腹急痛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療血淋澀痛的蒲黃散(《證治準繩》)[3]

蒲黃炭性澀,止血作用增強[3]。常用於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3]。如治崩中漏下蒲黃丸(《聖濟總錄》);治療崩漏下血五灰散(《沈氏尊生方》)[3]

3.8.4 炮製研究

蒲黃柚皮素(naringenin)、異鼠李素(isorhamnetin)、槲皮素(quercetin)、β-谷甾醇棕櫚酸琥珀酸、氨基酸和20餘種微量元素[3]

蒲黃具有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保護心肌、抗炎、影響免疫興奮子宮及腸平滑肌和促進凝血等藥理作用[3]。其生、炒品均有止血作用,但蒲黃炭具有加快血小板凝聚速度的作用,能縮短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3]。以水浸出物、醇浸出物、鞣質含量、微量元素爲成分指標,以小鼠凝血時間爲藥理指標,對蒲黃炮製工藝進行了優選[3]。結果表明:在140℃烘製4.3分鐘最好[3]。而控制蒲黃雜質的理想方法是用100目篩振搖10分鐘過篩效果較好,時間較短[3]

3.8.5 貯存方法

貯於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3]

3.9 蒲黃性味歸經

蒲黃味甘,性平[3]。歸肝、心包經[3]

蒲黃炭性澀[3]

3.10 蒲黃的功效與主治

蒲黃具有行血化瘀、利尿通淋功能[3]。用於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傷出血經閉通經,胸腹刺痛,跌撲腫痛,血淋澀痛[3]

蒲黃用於瘀血阻滯的心腹疼痛痛經,產後瘀痛,跌打損傷血淋澀痛[3]。如治療心腹疼痛、產後惡露不行或月經不調少腹急痛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療血淋澀痛的蒲黃散(《證治準繩》)[3]

蒲黃炭性澀,止血作用增強[3]。常用於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3]。如治崩中漏下蒲黃丸(《聖濟總錄》);治療崩漏下血五灰散(《沈氏尊生方》)[3]

3.11 蒲黃的化學成分

蒲黃柚皮素(naringenin)、異鼠李素(isorhamnetin)、槲皮素(quercetin)、β-谷甾醇棕櫚酸琥珀酸、氨基酸和20餘種微量元素[3]

蒲黃含n-二十五烷(n-pentacosane)、硬脂酸黃酮類

3.12 蒲黃的藥理作用

蒲黃具有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保護心肌、抗炎、影響免疫興奮子宮及腸平滑肌和促進凝血等藥理作用[3]

3.13 蒲黃的藥典標準

3.13.1 品名

蒲黃

Puhuang

TYPHAE POLLEN

3.13.2 來源

本品爲香蒲科植物水燭香蒲Typha angustifoliaL.、東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Presl或同屬植物的乾燥花粉。夏季採收蒲棒上部的黃色雄花序曬乾後碾軋,篩取花粉。剪取雄花後,曬乾,成爲帶有雄花的花粉,即爲草蒲黃

3.13.3 性狀

本品爲黃色粉末。體輕,放水中則漂浮水面,手捻有滑膩感,易附着手指上。氣微,味淡。

3.13.4 鑑別

(1)本品粉末黃色。花粉粒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7~29μm,表面有網狀雕紋,周邊輪廓線光滑,呈凸波狀或齒輪狀,具單孔,不甚明顯。

(2)取本品粉末2g,加80%乙醇50ml,冷浸24小時,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水5ml使溶解,濾過,濾液加水飽和的正丁醇振搖提取2次,每次5ml,合併正丁醇液,蒸乾,殘渣乙酸乙酯2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異鼠李素-3-O-新橙皮苷對照品、香蒲新苷對照品,加乙醇分別製成每1ml各含1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VI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丙酮-水(1:2)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三氯化鋁試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3.13.5 檢查

3.13.5.1 雜質

取本品10g,稱定重量,至七號篩中,保持水平狀態過篩,左右往返,邊篩邊輕叩2分鐘。取不能通過七號篩的雜質,稱定重量,計算,不得過10%。

3.13.5.2 水分

不得過13.0%(附錄IX H第一法)。

3.13.5.3 灰分

不得過10.0%(附錄IX K)。

3.13.5.4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4.0%(附錄IX K)。

3.13.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乙醇溶劑,不得少於15.0%。

3.13.7 含量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3.13.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乙腈-0.05%磷酸溶液(15:85)爲流動相;檢測波長爲254nm。理論板數按異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峯應不低於5000。

3.13.7.2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異鼠李素-3-O-新橙皮苷對照品、香蒲新苷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分別製成每1ml各含50μg的溶液,即得。

3.13.7.3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約0.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稱定重量,冷浸12小時後加熱迴流1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3.13.7.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上述兩種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異鼠李素-3-O-新橙皮苷(C28H32O16)和香蒲新苷(C34H42O20)的總量不得少於0.50%。

3.13.8 蒲黃飲

3.13.8.1 炮製
3.13.8.1.1 生蒲黃

揉碎結塊,過篩。

性狀、鑑別、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

藥材

3.13.8.1.2 蒲黃炭

取淨蒲黃,照炒炭法(附錄II D)炒至棕褐色。

本品形如蒲黃,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具焦香氣,味微苦、澀。

鑑別

本品粉末棕褐色。花粉粒類圓形,表面有網狀雕紋

浸出物

藥材,不得少於11.0%。

3.13.8.2 性味歸經

甘、平。歸肝、心包經

3.13.8.3 功能與主治

止血,化瘀,通淋。用於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傷出血經閉通經,胸腹刺痛,跌撲腫痛,血淋澀痛。

3.13.8.4 用法與用量

5~10g,包煎。外用適量,敷患處。

3.13.8.5 注意

孕婦慎用。

3.13.8.6 貯藏

通風乾燥處,防潮,防蛀。

3.13.9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4 參考資料

  1. ^ [1] 龔千鋒主編.中藥炮製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
  2. ^ [2] 龔千鋒主編.中藥炮製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29-130.
  3. ^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你知道嗎?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