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三針

中醫治法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qí sān zhēn

2 英文參考

Tiānshū ST25[中國鍼灸學詞典]

3 概述

臍三針指位於臍周治療腹瀉腸炎痢疾的三個常用穴位,即天樞2穴,止瀉1穴,共3穴。[1]

4 天樞·臍三針

天樞經穴名(Tiānshū ST25)。出《黃帝內經靈樞·骨度》。屬足陽明胃經。爲大腸募穴。天,天空;樞,樞紐。臍上爲天屬陽,臍下爲地屬陰,平臍高度則相當天地間樞紐部位,穴在臍旁,故名。在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仰臥取之。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有疏調腸腑、理氣化滯、和營調經作用。主治腸胃、少腹等疾患。如腹脹腸鳴、繞臍切痛、赤白痢疾、便祕嘔吐納呆水腫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癓瘕積聚產後腹痛瘧疾振寒、熱甚狂言等。現多用以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闌尾炎腹膜炎、腸麻痹腸道蛔蟲症、子宮內外膜炎、高血壓等。一般直刺0.5~1.0寸,艾炷灸5~7壯,或艾卷灸10~15分鐘。[2]

實驗研究發現:①針刺本穴可使正常人呼吸和代謝均趨降低,並使多數潰瘍病急性穿孔患者,腹胸式呼吸運動曲線即刻改善,腹直肌肌電發放逐漸減少以至消失。②增強腸蠕動,使消化不良患兒低下的胃遊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酸迅速恢復正常。③提高血漿殺滅痢疾桿菌能力[2]

天樞[2]

5 止瀉·臍三針

止瀉經外奇穴名。出《中醫簡易教材》。位於下腹部正中線,臍下2.5寸處。主治腹痛腹瀉腸炎、急性菌痢、胃下垂、尿瀦留、尿血淋病腎炎子宮脫垂。一般治療尿瀦留時用指針法,用拇指壓穴位,逐增壓力,至一定程度,則尿暢無阻,直至尿排空,再停止按壓,切勿中途停止用力。治療其他病症時針1.0~1.5寸;可灸。[3]

止瀉[3]

6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84.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