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灸

腧穴學 鍼灸學 中醫學 經外奇穴別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àn qì jiǔ

2 概述

疝氣灸經外奇穴別名,即三角灸[1]。出《世醫得效方》。位於腹中部,以患者口角的長度爲底邊,以臍中穴爲頂點,作一底邊水平的三角形,兩下角是穴[1]。主治疝氣偏墜睾丸腫痛、奔豚氣少腹痛及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1]。一般艾炷灸5~7壯;或溫灸10~15分鐘[1]

三角灸經外奇穴名,出自《鍼灸學》(江蘇省中醫學校)[2]。《世醫得效方》原名疝氣灸[2]。《世醫得效方》:“治疝氣偏墜,量患人口角,兩角爲一折斷,如此則三折,成三角如△樣,以一角安臍心,兩角在臍之下,兩旁盡處是穴。左偏灸右,右偏灸左,二七壯;若灸兩邊亦無害。”即以兩口角間長度爲一邊作一等邊三角形,頂角置臍心,底邊呈水平,下兩角是穴[2]。後《醫宗金鑑》定名疝氣穴[2]。《鍼灸集成》則定名臍旁穴,均作奇穴[2]。近代《鍼灸學》(江蘇省中醫學校)等又改稱三角灸[2]

3 出處

疝氣灸出自《世醫得效方》:“治疝氣偏墜,量患人口角,兩角爲一折斷,如此則三折,成三角如△樣,以一角安臍心,兩角在臍之下,兩旁盡處是穴。左偏灸右,右偏灸左,二七壯;若灸兩邊亦無害。”

《鍼灸學》(江蘇省中醫學校)名三角灸。《世醫得效方》原名疝氣灸。《醫宗金鑑》定名疝氣穴。《鍼灸集成》則定名臍旁穴

4 三角灸穴的別名

疝氣灸(《世醫得效方》)

疝氣穴(《醫宗金鑑》)

臍旁穴(《鍼灸集成》)

5 疝氣灸穴的定位

患者口角之間的長度爲一邊,作等邊三角形,將頂角置於患者臍心,底邊呈水平線,兩底角處是三角灸[3]

三角灸穴位於腹中部,以患者口角的長度爲底邊,以臍中穴爲頂點,作一底邊水平的三角形,兩下角是穴[3]

經外奇穴——三角灸的位置

三角灸(基於《中醫大辭典》圖標註)

6 疝氣灸取穴方法

患者仰臥位穴位於腹部,以患者口角的長度爲一邊,作等邊三角形,頂尖位於臍中,底邊呈水平線,兩底角爲此穴。

7 疝氣灸穴位解剖

三角灸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血管神經來自於腹壁下動、靜脈和第10肋間神經分佈

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3]

7.2 穴區神經血管

有腹壁下動、靜脈和第10肋間神經分佈[3]

8 疝氣灸穴的功效與作用

三角灸穴具有調理氣機的功效。

10 灸法

艾炷灸5~7壯[3]

一般艾炷灸5~7壯;或溫灸10~15分鐘[3]

11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58.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08.
  3. ^ [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