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萎

中藥材 祛風利溼 消腫散結 中醫學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nǚ wěi

2 中醫大辭典》·女萎

女萎中藥名,出自魏·李當之《藥錄》[1]

2.1 別名

山木通小木通白木通、鑰匙藤、萬年藤[1]

2.2 來源及產地

毛茛科植物女萎Clematis apiifolia DC.的莖。分佈華東地區及江西、湖南、雲南等地[1]

2.3 性味

辛,溫,有小毒[1]

2.4 功能主治

祛風利溼消腫散[1]

1.治筋骨疼痛泄瀉痢疾尿路感染,妊婦浮腫,項下癭瘤,煎服:9~15g[1]

2.久痢脫肛,燒煙燻之[1]

2.5 化學成分

全草槲皮素、有機酸、甾醇及少量生物鹼[1]

3 全國中草藥彙編》·女萎

3.1 拼音名

Nǚ Wěi

3.2 別名

小木通[雲南]、白木通[湖南]、粗糠藤、萬年藤、穿山藤、小葉鴨腳力剛、鑰匙藤

3.3 來源

毛茛科鐵絲蓮屬植物女萎Clematis apiifolia DC.,以根、莖藤或全株入藥。秋季採收,紮成小把,曬乾

3.4 性味

辛,溫。有小毒

3.5 功能主治

消炎消腫,利尿通乳。用於腸炎痢疾甲狀腺腫大,風溼關節疼痛尿路感染,乳汁不下。

3.6 用法用量

3~5錢。

3.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4 《中華本草》·女萎

4.1 出處

李當之《藥錄》

4.2 拼音名

Nǚ Wěi

4.3 英文名

stem of October clematis

4.4 別名

蔓楚、牡丹蔓、山木通木通草、白木通、穿山藤、蘇木通、小葉鴨腳力剛、鑰匙藤、花木通、菊葉威靈仙

4.5 來源

藥材基源:爲毛茛科植物女萎的藤莖、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ematis apiifolia DC.

採收和儲藏:秋季開花時採收帶葉莖蔓,紮成小把,曬乾或隨時採用鮮品。

4.6 形態

女萎,藤本。小枝密生貼伏短柔毛。葉對生;葉柄長1.5-7cm;三出複葉,小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長2.5-8cm,寬1.5-7cm,通常有不明顯的3淺裂,邊緣有鋸齒,或有缺刻狀的粗鋸齒或牙齒,上面疏生貼伏短柔毛或無毛,下面通常疏生短柔毛,或僅沿葉脈生較密短柔毛。圓錐狀聚傘花序,多花,花序梗、花梗密生貼伏短柔毛,花梗上小苞片小,鑽形或無;兩性花,直徑1-1.5cm;萼片4,狹倒卵形,長7-8mm,白色,開展,兩面有短柔毛,外面較密;花瓣無;雄蕊多數,無毛,長4-6mm,花絲比花葯長約5倍;心皮少數,被短柔毛。瘦果狹卵形,長3-5mm,不扁,有短柔毛,宿存花柱羽毛狀,長1.2-1.5cm。花期7-9月,果期9-10月。

4.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50-1000m的山野林邊。

資源分佈分佈於江蘇南部、安徽大別山以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南。

4.8 性狀

1.性狀鑑別 莖類方形,長可達數米,纏繞切段,直徑1-5mm。表面灰綠色或棕綠色,通常有6條較明顯的縱棱,被白色柔毛,質脆,易斷,斷面不平坦,木部黃白色,可見多數細導管孔,髓部疏鬆。葉對生,三出複葉,葉片多皺縮破碎,完整的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頂生小葉片較兩側小葉片大,常呈不明顯的3淺裂,邊緣有缺刻狀粗鋸齒或牙齒,暗綠色,兩面有短柔毛。

總葉柄長2-9cm,常扭曲。有的帶有花果。氣微,味微苦澀。

2.顯微鑑別 莖橫切面:爲六角形。表皮細胞類長方形,切向延長。皮層較狹。中柱纖維1-2層,斷續相接成環(嫩莖無纖維);無限外韌型維管束,大小相間排列,形成層不明顯,導管類圖形或長圓形,多單個排列,直徑50-250μm。髓部較小,約佔莖的1/4-1/2,細胞類圓形。

4.9 化學成份

根含乙酰齊墩果酸(acetyl Oleanol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ic acid),常春藤皁甙元(hederagenin),豆甾醇(stigrn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花、葉含槲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等黃酮類化合物

4.10 鑑別

理化鑑別 (1)取粗粉1g,加甲醇10ml,迴流提取約15min,濾過。取濾液1ml,加醋酸試液1滴,溶液立即產生綠色沉澱。另取濾液滴於6cm圓形濾紙上,滴加氯仿展開,烘乾,噴1%三氯化鋁乙醇液,再烘乾,紫外光燈下觀察,中心部有黃綠色熒光

(2)取粗粉2g,加甲醇20ml,迴流20min,濾過。濃縮成3ml,吸取10μl點於中華層析紙上,以正丁醇-醋酸-水-氯仿(8:2:10:1)的上層液爲展開劉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三氯化鋁乙醇液,烘乾,於紫外光燈下觀察,可見棕色、藍色、黃綠色3個斑點。

4.11 性味

味辛;性溫;小毒

4.12 歸經

歸肝;脾;大腸經

4.13 功能主治

祛風除溼,溫中理氣利尿,消食。。主主治風溼痹證,吐瀉;痢疾腹痛腸鳴小便不利水腫

4.14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燻洗。

4.15 注意

本品內服劑量不可過大,否則可引起胃部不適,嘔吐腹瀉,食慾大減,頭痛胸悶四肢無力或面部浮腫

4.16 各家論述

1、李當之《藥錄》:止下,消食。2、《唐本草》:主風寒灑灑,霍亂泄痢腸鳴遊氣上下無常,驚癇寒熱百病,出汗。3、《湖南藥物志》:治妊婦浮腫,項下癭瘤

4.17 摘錄

《中華本草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