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藤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nán téng

2 《*辭典》:南藤

2.1 出處

開寶本草

2.2 拼音名

Nán Ténɡ

2.3 別名

丁父、丁公寄(《別錄》),丁公藤(《本草拾遺》),石南藤(《本草圖經》),搜山虎(《滇南本草》),風藤(《綱目》),藍藤(《植物名實圖考》),巴巖香(《分類草藥性》)。

2.4 來源

胡椒科植物湖北胡椒或絨毛胡椒的帶葉莖枝。8~10月割取帶葉莖枝,曬乾後,紮成小把。

2.5 形態

①湖北胡椒

藤本,莖攀援,有節,光滑無毛。葉互生,革質;葉柄長1~2釐米;葉片橢圓形或狹橢圓形,長7~11釐米,寬3.5~5.5釐米,先端漸尖或驟尖,墓部圓楔形,全緣,上面無毛,有光澤,葉脈不顯,下面被毛,葉脈5條,顯着。花雌雄異株穗狀花序,長4~7.5釐米,下垂,總花梗比葉柄長,花甚小,密集;苞片盾狀,光滑;雄蕊2枚,花葯腎形。漿果,無柄,離生,集成穗狀,果穗長短不一,果實在幼時和干時呈金字塔形,成熟時,直徑約2毫米。花期6月。果期7~8月。

生長于山地林邊。分佈湖北、湖南、貴州、雲南、四川等地。

②絨毛胡椒,又名:毛藥形態與湖北胡椒相似,惟莖、枝均密生短絨毛。葉較窄,基部不對稱,下面或脈上生短絨毛。

分佈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等地。

2.6 生境分佈

主產於四川、湖南、雲南等地;貴州、廣東、廣西、湖北等地亦產。

2.7 性狀

乾燥的莖枝呈扁圓柱形,長約30釐米,直徑約1~3毫米。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縱紋,節膨大,上生不定根,節間長7~9釐米。質輕而脆。橫斷面韌皮部窄,維管束與射線相間呈放射狀排列,木部有許多小孔。中心有灰褐色的髓。乾燥葉灰綠色,皺縮。氣清香,味辛辣。以枝條均勻、色灰褐、葉片完整者爲佳。

2.8 化學成份

絨毛胡椒全草生物鹼鞣質單糖等。

2.9 藥理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絨毛胡椒針劑(50克生藥/公斤)後20分鐘出現顯着的鎮痛效果(熱板法),並持續一個半小時。作用強度不及度冷丁。用藥後小鼠多安靜,眼裂縮小,欲困狀。

2.10 炮製

用水洗淨,浸泡,潤透,切段曬乾

2.11 性味

辛,溫。

①《別錄》:"味甘。"

②《本草拾遺》:"氣味辛烈。"

③《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

④《滇南本草》:"性微溫,味甘微酸。"

2.12 歸經

滇南本草》:"入肝、脾、小腸三經。"

2.13 功能主治

祛風溼,通經絡,強腰腳,止痛。治風寒溼痹,筋骨疼痛腰痛,手術後疼痛

①《別錄》:"主金瘡痛。"

②《開寶本草》:"主風血,補衰老,起陽,強腰腳,除痹,變白,逐冷氣,排風邪。亦煮汁服,亦浸酒服,冬月用之。"

③《本草圖經》:"治腰痛。"

④《滇南本草》:"治寒溼傷筋祛風,筋骨疼痛,利小便及莖中痛,熱淋初起,利小便急速。"

⑤《綱目》:"煮汁服,治上氣咳嗽。"

2.14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釀酒或酒煮。外用:搗爛炒熱包敷。

2.15 注意

陰虛火旺者慎服。

2.16 附方

①治風虛,逐冷氣,除痹痛,強腰腳:石南藤煎汁,同曲米釀酒飲。(《綱目》南藤酒

②治熱淋莖中痛,或如膿糊住馬口:石南藤二錢,木賊八分,甘草一錢,八仙草二錢。水煎點水酒服。(《滇南本草》)

2.17 臨牀應用

用於止痛:取毛藥全株製成注射劑,每毫升生藥幹品5克,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對於手術後疼痛骨折整復及胃腸肝膽部疼痛、慢性腰腿痛關節炎等均有鎮痛效果。據118例觀察,用藥後疼痛消失者36例,明顯減輕22例,減輕51例,無效9例,有效率92%。部分病人用藥後有催眠、鎮靜作用

2.18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