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子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kǔ liàn zǐ

2 出處

參見"川楝子"條。

3 拼音名

Kǔ Liàn Zǐ

4 別名

楝實、苦心子、楝棗子、楝果子、土楝子。

5 來源

藥材基源:爲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elia azedarach L.2.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

採收和儲藏:秋、冬兩季果實成熟呈黃色時採收,或收集落下的果實曬乾陰乾烘乾

6 形態

1.楝 落葉喬木,高15-20m。樹皮暗褐色,縱裂,老枝紫色,有多數細小皮孔。二至三回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卵形至橢圓形,長3-7cm,寬2-3cm,先端長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有鈍尖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有星狀毛,稍後除葉脈上有白毛外,餘均無毛。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花淡紫色,長約1cm;花萼5裂,裂片披針形,兩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針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長約7mm;子房上位核果圓卵形或近球形,長1.5-2cm,淡黃色,4-5室,每室具1顆種子。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2.川楝 喬木,高達10m。樹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二至三回奇數羽狀複葉,長約35cm;羽片4-5對;小葉卵形或窄卵形,長4-10cm,寬2-4cm,全緣或少有疏鋸齒。圓錐花序腋生;花萼灰綠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絲合生成筒。核果大,橢圓形或近球形,長約3cm,黃色或粟棕色,果皮爲堅硬木質,有棱,6-8室,種子長橢圓形,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1月。

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曠野或路旁,常栽培於屋前房後。

2.生於海拔500-2100m的雜木林和疏林內或平壩、丘陵地帶溼潤處,常栽培於村旁附近或公路邊。

資源分佈:1.分佈北至河北,南至廣西、雲南,西至四川等地。

2.分佈於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8 性狀

性狀鑑別 核果長圓形至近球形,長1.2-2cm,直徑1.2-1.5cm。外表面棕黃色至灰棕色,微有光澤,幹皺。先端偶見花柱殘痕,基部有果梗痕。果肉較鬆軟,淡黃色,遇水浸潤顯粘性。果核卵圓形,堅硬,具4-5棱,內分4-5室,每室含種子1顆。氣特異,味酸、苦。

9 化學成份

果實中含有苦楝子酮(melianone),苦楝子醇(melianol),苦楝子內酯(melialactone),7-二十三醇(7-triccoanol),兒茶精(caiechin),羽扇豆醇(lupeol), β-谷甾醇( β-sitosterol),β-谷甾醇-3-O-葡萄糖甙(β-sitosteryl-3-O-glucoside),香草醛(vanillin),桂皮酸(cinnamic acid),印楝子素(azadira-chtin),1-桂皮苦楝子醇酮(1-cinnamoylmelianolone),苦楝子二醇(melianediol),苦楝新醇(melianoninol)。種子中含6-乙酰氧基-11 -羥基-7-酮基-14β 15 -環氧苦楝子新素-1,5-二烯-3-O-L-吡喃鼠李糖甙(6-acetoxy-11 -hydroxy-7-oxo-l4β 15 -epo-xymeliacin-1,5-diene-3-O- L-rhamnopyranoside),印楝沙蘭林(salannin),印楝德林(meldenin),6-乙酰氧基-7-酮基-14β 15 -環氧苦楝子新素-1,5-二烯-3-O-D-吡喃木糖甙(6-acetoxy-7-oxo-l4β 15 -epoxymeliacin-1,5-diene-3-O-D-xylopy-ranosi-de),6,11-二乙酰氧基-7-酮基-14β 15 -環氧苦楝子新素-1,5-二烯-3-O-吡喃葡萄糖甙(6,11-diacetoxy-7-oxo-l4β 15 -e-poxymeliacin-1,5-diene-3-O- e -glucopyranoside)。種子油含多種脂肪酸,其中不飽和酸約佔85%,主要成分爲亞油酸(linoleicacid),油酸(oleic acid);果實油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亞油酸油酸棕櫚酸(palmitic acid),棕櫚油酸(palmitoleicacid)。

10 藥理作用

苦楝子乙醇浸液、水浸液及煎液的抗真菌驗證明,乙醇浸液抗真菌作用最強,10%楝子乙醇浸液即有明顯的抑菌作用,尤其對白色念珠菌、新生隱球菌呈現較強的抑菌作用,而水浸液和煎液的抑菌作用較差。

11 炮製

1.《瑞竹堂方》:“破四片。”2.《本草備要》:“去皮,取肉,去核用。”3.《醫宗金鑑》:“泡去核。"現行,取原藥材,揀淨雜質。用時搗碎。

4. 飲片性狀:參見"藥材鑑別"項。 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防蛀,防黴。

12 性味

苦;寒;有小毒

13 歸經

肝;胃經

14 功能主治

行氣止痛;殺蟲。主脘腹脅肋疼痛;疝痛;蟲積腹痛頭癬凍瘡

15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研末調塗。行氣止痛炒用,殺蟲生用。

16 注意

脾胃虛寒禁服。不宜過量及長期服用。內服量過大,可有噁心嘔吐副反應,甚至中毒死亡。

17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