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甲豆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īn jiǎ dòu

2 出處

始載於《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本品種子如不充分烤熟,食之可引起氫氰酸中毒。又據報告,此豆味甜者無毒,而苦者有毒。

3 拼音名

Jīn Jiǎ Dòu

4 英文名

Sieve Bean

5 別名

黃帝豆、五色豆。

6 來源

藥材基源:爲豆科植物金甲豆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aseolus lunatus L.

採收和儲藏:秋季果實成熟時摘取莢果,剝出種子,除去雜質,曬乾

7 形態

金甲豆 一年或二年生攀援狀草本。長約4m,無毛。小葉3,頂生的小葉片卵形,長4-12cm,寬2.5-6cm,兩面近無毛,側生小葉斜三角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托葉三角形,基部着生。總狀花序膠生,長8-20cm,花小,白色或淡黃色;小苞片卵形,綠色,有微柔毛;萼鍾狀,下面3枚萼齒呈牙齒狀,上面2枚萼齒連合至中部以上,外面被短柔毛,較小苞片長;花冠長約1cm,旗瓣腎形,翼瓣倒卵形,龍骨瓣旋卷狀;雄蕊10,二體,(9)+1;子房有白色長柔毛,花柱上都周圍具黃色髯毛。莢果長圓形,或鐮狀長圓形,長5-9cm,寬約2cm。種子3-4顆,腎形,扁,光滑。花期6-7月,果期7-8月。

8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多爲栽培。

資源分佈:河北、山東、江西、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西藏均有栽培。

9 性狀

性狀鑑別 種子橢圓形而扁,或近菱形及腎形,長約12mm,寬約8.5mm,表面有輻射狀條紋,側面可見凸出的短線形種臍。質硬,破碎後子葉以達。氣微香。

10 化學成份

含糖、有機酸、三萜、甾醇、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類等多類化學成分。

糖類果糖(fructose),葡萄糖(glucose)和麥芽糖(maltose)。

有機酸類:棕相酸(palmitic acid),亞油酸(linoseic acid),油酸(oleic acid),止杈酸(abscisic acid),和茉莉酮酸(jasmonic acid)。

三萜類:環木菠蘿烷醇(cycloartanol),丁酸鯨魚醇(butyrospermol),環木菠蘿烯酸(cycloartenol),24-亞甲基環木菠蘿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和24-甲基-9,19-環羊毛甾-24-烯-3β-醇(cycolobranol)。

甾醇類:4a-甲基甾醇(4a-mesterol),β-谷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5-燕麥甾醇(△5-avenasterol),鈍葉甾醇obtusifoliol),禾本甾醇(gramisterol)和檸檬甾二烯醇(citrostadienol)。

蛋白質氨基酸:a-球蛋白(a-globulin),β-球蛋白(β-globulin),清蛋白(albumin),球蛋白(globulin),抗 A血凝素(anti-A hemagglutinin),糖蛋白(glycoprotein),雲扁豆蛋白多肽(phaseolin polypeptide)。穀氨酸(glutamic acid),精氨酸(arginine),a-氨基異丁酸(a-aminoisobutyric acid),γ-穀氨酸亮氨酸(γ-glutamylleucine),S-甲基半脫氨酸(S-methylcysteine),γ-谷氨酰-S-甲基半胱氨酸(γ-glutamyl-S-methylcysteine)和γ-穀氨酸-S-甲基半胱氨酸亞碸(γ-glutamyl-S-methylcys- teinesulfoxyde)。

甙類亞麻苦甙(linamarin),百脈根甙(lotaustralin)。

亦含生育酚維生素E,tocopherol)。

11 性味

味甘;苦;性平

13 功能主治

補血;活血;消腫。主血虛;胸腹疼痛;跌打腫痛;水腫

14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或燉肉,6-15g。

15 注意

本品甜者無毒,苦者有毒,須烤熟食之,以免中毒

16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種子:有補血,消腫的功用。

17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