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肋

疾病 脊柱脊髓先天性疾病 脊柱和脊髓疾病 神經外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ǐng lèi

2 英文參考

cervical rib

3 概述

頸肋是一種先天性的畸形肋骨,可由於外傷、肩部負重因素等引起。

在人爲頸肋退化了,但在部分人中(0.5%)還存留有頸肋,有頸肋的人並非都有症狀畸形頸肋其長短的變化很大,按其形狀可分爲四類:①小結節狀,在第7頸椎橫突的外方突出。②不完整的肋肯,以纖維束與第一肋骨相連。③完整的肋骨,以關節面與第一肋骨相連。④完整的肋骨,以軟骨與第一肋骨胸骨相連。第七頸椎發生頸肋很易出現症狀頸肋發生頸椎第六、第五,但極爲少見。頸肋綜合徵很少發生於30歲以下的人。

頸肋的非手術治療包括按摩、理療、止痛劑,加強提肩胛肌的鍛鍊,避免手提重物,減少患側上肢過度外展活動,適當休息。頸椎牽引對此症無效。如經過3~6個月非手術治療無效,症狀較嚴重者可考慮手術治療。頸肋手術治療效果較好,預後良好。

4 疾病名稱

頸肋

5 英文名稱

cervical rib

6 別名

costa cervicalis;costae cervicales

8 ICD號

Q06.8

9 流行病學

頸肋發生率爲0.5%~1%,以女性多見,男女之比爲1:2~1:3,初診年齡爲20~40歲。約半數爲雙側性,單側者以左側居多。

10 頸肋病因

頸肋病因外傷、肩部負重、骨膜炎、肩下垂、第一肋骨畸形、前斜角肌肥厚、異常纖維束帶等。

11 病機

解剖學上,臂叢及鎖骨動脈穿過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第一肋骨上緣所構成的三角形間隙,進入腋部,臂叢的下組位於鎖骨動脈的後方,二者形成神經血管束(圖1)。頸肋多見於第7頸椎,有時也見於第6頸椎,其長短不一。一般根據頸肋形態分爲4型:Ⅰ型,頸肋短小,剛超過橫突,一般無壓迫症狀出現。Ⅱ型,頸肋超過橫突較多,末端遊離並能直接牴觸或壓迫臂叢。有時由纖維束帶與第一肋相連,此纖維帶壓迫臂叢神經。Ⅲ型,頸肋幾乎完整,並以纖維帶與第一肋軟骨相連,常壓迫臂叢神經鎖骨動脈。Ⅳ型,頸肋完整,並以肋軟骨與第一肋軟骨連接,亦常致臂叢神經鎖骨動脈靜脈受壓。

12 頸肋的臨牀表現

大多數頸肋無任何症狀,只有當血管神經受擠壓時才表現症狀。此病的一般體徵爲患者肩部多肌肉飽滿,鎖骨上窩淺,有時可觸及隆起的包塊或肥厚的斜角肌。此外,根據受累的成分不同分爲三種類型。

12.1 神經型

(1)手、肩鈍痛神經型頸肋最常見的首發症狀,爲間歇性。當上肢及肩向下牽引,或手拿重物時疼痛加重,因此病人常把上肢舉起置於頭頂之上。受第Ⅷ頸神經和第一胸神經支配的肌肉肌力減弱,表現在握、捏及細小的動作方面。晚期可見手骨間肌和大小魚際肌肉萎縮,無腱反射改變。感覺障礙以尺神經分佈區爲主。

(2)由於交感神經受壓,出現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如手下垂時皮膚變色,呈灰藍色,出汗水腫,上舉後則消失。遇冷手指變蒼白。有時出現頸交感神經麻痹綜合綜合徵(Horner’s syndrome)。

(3)頸肋有時可觸知,壓迫該處可引起局部疼痛並向手臂放射。

12.2 血管型 

血管頸肋較少,間歇性上肢皮膚顏色改變或靜脈怒張,嚴重者發生潰瘍或壞疽,伴隨疼痛痛覺障礙。鎖骨上窩常能聽到雜音是一重要體徵,有時雙側均可聽到,患側聲大。牽引上肢上述症狀加重。前斜角肌試驗(Adson試驗):取坐位,臂自然下垂,頭用力轉向病側並後伸,囑深吸氣並屏氣,病側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爲陽性

12.3 神經血管型 

神經血管頸肋神經型血管型混雜的病例。

肩胛帶下垂、高位胸骨、第一肋骨高位、低位臂叢與前斜角肌肥厚均能引起與頸肋相似症狀,因爲它們都壓迫臂叢神經鎖骨動脈而產生症狀

頸肋好發於40歲以後,女多於男,右側比左側多,即使兩側都有也是右側容易發病。主要症狀疼痛、不舒適、頸部強硬,頭偏向病側可以減少神經血管的張力而緩解疼痛肩痛,放射到肘關節、前臂的尺側、手的四、五指。日間疼痛嚴重,休息則可緩解。有的出現感覺異常如麻刺感與麻木,當抬起上肢時疼痛消失或減輕,向下牽拉上肢時則疼痛加劇。感覺的變化說明下神經幹受牽扯,但嚴重者三個下神經幹均可受牽扯。血管受累的症狀爲手與手指出現反覆的腫脹、寒涼、蒼白、發紺與麻刺痛,在極嚴重的病例可發生手指尖的壞疽。血管受累時常有鎖骨動脈受壓、橈動脈暫時性阻滯,鎖骨動脈的銷贓骨上部分搏動增加與雜音。其病理變化鎖骨動脈的第三部分呈動脈瘤樣擴張,甚至粥樣化產生完全的或部分的閉鎖。

在許多頸肋綜合徵中可出現交感神經症狀,與血管症狀不易區別。

檢查可發現,頸部基底壓痛,頸椎活動受限。旋轉頸椎使向健側傾斜,在頸肋部加壓均能引起局部壓痛及放射痛。在鎖骨上區偶而可以觸及飽滿的搏動。捫診可捫及一個壓痛的腫物。在鎖骨動脈部位可聞及一雜音。一般不影響功能活動,當表現出運動的症狀時則病變較爲嚴重,可能有力弱、萎縮,與手部內在肌的顫動。尺神經受壓時第4、5指可出現感覺過敏現象,肌間肌,不魚際肌與拇內收肌萎縮;正中神經受影響表現爲大魚際肌萎縮,也可有二頭肌、三頭肌與橈骨骨膜反射等減低。

X線片所見,頸胸椎處有頸肋,可以看出其大小形狀鎖骨及第一肋骨的關係。頸肋綜合徵也可以是一個起自第七頸椎橫突到第一肋骨纖維束引起的,在照片上不顯影,只能藉助血管造影法才能證實鎖骨動脈的壓迫及其部位。

13 實驗室檢查

無異常表現。

14 輔助檢查

頸椎X線正位片可確定頸肋的存在及大小

15 頸肋的診斷

中年患者,特別是女性患者,有上述臨牀表現者應懷疑頸肋,進一步行X線檢查。有時X線片未發現頸肋的存在,但可能有異常纖維束引起壓迫。

16 鑑別診斷

頸肋胸廓上口綜合徵組成內容之一,應與下列情況鑑別:

16.1 肋鎖綜合徵 

肋鎖試驗爲陽性,即當肩部受重壓,使肩關節向後向下時,由於第一肋骨鎖骨間隙變窄,橈動脈搏動變弱或消失,是鑑別本徵的依據。

16.2 胸小肌綜合徵 

胸小肌綜合徵胸小肌與胸壁擠壓神經血管束而引起的綜合徵,可依據超外展試驗陽性,即肩外展、後伸、牽引胸小肌而出現橈動脈搏動消失,而做出診斷。

16.3 椎間盤脫出症 

椎間盤脫出症多發生於壯年,發病較急,常有外傷史,經牽引後,症狀可緩解,脊髓造影顯示椎間盤組織壓跡。

16.4 頸椎關節病 

頸椎X線片顯示椎間孔狹窄或椎體後緣有骨質增生

16.5 腕管綜合徵 

壓迫腕管時,則正中神經分佈區出現感覺障礙。

17 頸肋的治療

17.1 非手術治療 

首先採用保守療法,對於大多數病例保守治療可以解除疼痛頸肋的非手術治療包括按摩、理療、止痛劑,加強提肩胛肌的鍛鍊,避免手提重物,減少患側上肢過度外展活動,改變病人的工作與睡眠習慣使肩部不下垂,適當休息。頸椎牽引對此症無效。

17.2 手術治療 

如經過3~6個月非手術治療無效,症狀較嚴重的頸肋患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17.2.1 (1)具體適應

①持續性劇烈疼痛者。

②上肢及手的神經徵或血管徵在發展者。

鎖骨動脈明顯受壓而引起手指蒼白及青紫的短暫發作,甚至有栓塞現象出現者。

④臂叢神經下束受壓出現感覺障礙或手的小魚際肌肉萎縮者。

17.2.2 (2)手術方法

頸肋切除術:適合於發育較完全的Ⅲ型和Ⅳ型頸肋。一般經鎖骨上路切斷前斜角肌及頸肋

第一肋骨切除術:適合於Ⅰ、Ⅱ型頸肋纖維束帶致神經血管受壓者。一般經腋窩入路施行。

手術療法鎖骨切口,在鎖骨上窩作一個6~8cm橫切口,開始於胸鎖關節的上外側,自此向上向後,在皮膚切口下方切斷頸闊肌,同時找出胸鎖乳突肌鎖骨止端並切斷,在前斜角肌的前方找到頸外靜脈肩胛動脈、頸橫動脈,分別結紮之。將肩胛舌骨肌切斷,在前斜角肌的前方可找到斜行向下的膈神經。將它遊離並向內側牽開,分離前斜角肌的前後緣,在它的附着點處切斷,避免損傷鎖骨靜脈。此靜脈位於前斜角肌的前下方。在前斜角肌的後方有鎖骨動脈與臂叢。注意將前斜角肌切斷能否緩解對這些組織的壓力,細心察看處於中斜角肌內側的神經血管束,是否有任何纖維筋腱束壓迫這些組織、斜角肌是否畸形,探查頸肋或第7頸橫突過大等。頸肋通過前、中斜角肌間隙,臂叢最下的神經根與鎖骨動脈跨越頸肋時被壓成弓狀,手術的目的是解除神經血管的壓迫。對頸肋小心地遊離,切除其一部分或全部。切除全部纖維束,如發現中斜角肌夾緊臂叢,則應切除足夠的肌肉解除壓迫。要注意在一些病例中臂叢神經的一部分可以穿入斜角肌,則盲目地切斷斜角肌可損傷臂叢。術後關閉傷口放置橡皮條引流,24小時後取出引流條,一週拆線。

18 預後

頸肋手術治療效果較好,預後良好。

19 頸肋的預防

無特殊。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