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方之加減四君子湯
3.1 處方
白扁豆(蒸熟,焙乾)、藿香葉、炙甘草、黃芪各一兩,人蔘、茯苓(去皮,焙)、白朮各四兩[1]。
3.2 炮製
上藥爲細末。
3.3 功能主治
3.4 用法用量
每服一錢,入鹽點服,或用水七分盞,煎五分,溫服。
3.5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4 《醫部全錄》卷四九四方之加減四君子湯
4.1 處方
人蔘半兩,白茯苓半兩,肉豆蔻半兩,黃耆半兩,甘草(炙)2錢。
4.2 功能主治
《醫部全錄》卷四九四方之加減四君子湯主治瘡疹不渴,髒寒下利。
4.3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1錢,水半盞、加生薑5片,大棗1個,煎3分,乳母倍服。大便不固,痘漸黑陷,小兒乳母同服。
4.4 運用
4.5 摘錄
《醫部全錄》卷四九四
5 《醫方類聚》卷二四三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加減四君子湯
5.1 處方
白茯苓(去皮)1兩,人蔘(去蘆)1兩,白朮1兩,甘草(炙)半兩。
5.2 製法
上藥爲末。
5.3 功能主治
《醫方類聚》卷二四三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加減四君子湯功在和胃調心,怡神養氣。主治小兒諸疾。
5.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鹽湯調服;或(口父)咀,加生薑、大棗水煎尤妙,常服。
5.5 運用
調氣,加山藥;吐瀉腹痛煩渴,加黃耆、白扁豆、藿香、幹葛;和氣,加生薑;心神不定,加辰砂、棗子;心忪心煩,心神不定,加茯神;驚啼,手足瘈瘲,睡臥不安,加全蠍、鉤藤、白附子;脾虛胃弱,生風多困,加半夏曲、沒食子、冬瓜仁;發渴,加幹葛、木瓜、枇杷葉(去毛);煩渴,加黃耆;胃冷,嘔吐涎味,加丁香;嘔逆,加藿香;脾胃不和,倍加白朮、姜、棗;脾困,加人蔘、木香、縮砂仁;脾弱腹脹,不思飲食,加扁豆、粟米;傷食,加炒神曲;胸滿喘急,加白豆蔻;涎嗽,加杏仁、桑白皮、半夏曲;風壅邪熱,加生薑、荊芥;經絡蘊熱,頭面生瘡。加瓜根、桔梗;有寒及遇天寒發熱,去瓜蔞根、桔梗;瘡疹已出未出,大便閉澀,發渴,加瓜、桔;勞熱往來,加川芎;盜汗,加陳浮麥;虛汗多,夜喘,加犀角、麥門冬;小腑赤澀,加麥門冬;大腑閉,去白朮,加陳皮;溫中和氣止瀉,加陳皮、棗子;吐逆、四肢厥逆,腦門低陷,加藿香、丁香;吐利過多,脾胃虛乏,欲生風候,加白附子;泄瀉,加陳皮、制樸、姜、棗;大腑瀉痢,加炒罌粟,赤痢,加赤芍藥、當歸、粟米;白痢,加炮姜、粟米;臟腑滑泄,加煨訶子肉。
5.6 摘錄
6 《醫方類聚》卷二四四引《澹寮方》之加減四君子湯
6.1 組成
白茯苓(去皮)1兩,人蔘1兩,白朮1兩,白扁豆(蒸熟,焙乾)半兩,甘草(炙)半兩,黃耆(去蘆)半兩,藿香葉半兩。
6.2 製備方法
上藥爲細末。
6.3 功效主治
《醫方類聚》卷二四四引《澹寮方》之加減四君子湯功在調脾胃,進乳食。主治小兒吐瀉不止。
6.4 用法用量
8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