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腫瘤刮除術

骨腫瘤的手術治療 手術 骨腫瘤手術 骨科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ǔ zhǒng liú guā chú shù

2 英文參考

curettage of bone neoplasms

3 手術名稱

骨腫瘤刮除術

4 別名

curettage of bone tumor

5 分類

骨科/骨腫瘤手術/骨腫瘤的手術治療

6 ICD編碼

77.6001

7 概述

當前,骨腫瘤外科治療的方針是“保存生命,切除腫瘤保存肢體,重建功能,爭取部分或完全恢復勞動和工作能力”。外科治療依然是骨腫瘤綜合治療中的主要措施,首先要正確認腫瘤的性質(GTM系統),根據腫瘤分級選擇最恰當的手術(切除)方式。

1.G級:以活檢所取標本病理學檢查,按腫瘤細胞分化程度、核的分葉形等分爲三級。

(1)G0級:代表良性瘤,組織學檢查所見細胞分化程度高,細胞數量與基質量之比呈低比值到中比值。放射學檢查影像瘤體邊緣清楚,無包膜(殼)的穿破,手術中發現腫瘤的包膜完整,無衛星腫瘤竈與跳躍瘤竈發現。

(2)G1級:代表低度惡性腫瘤,在組織學X線分級上均屬非活動性及非侵襲性徵象,臨牀上觀察腫瘤生長緩慢,但在腫瘤周圍的反應區內已有小的囊外衛星瘤竈,偶爾(約10%)也可有遠處小的轉移

(3)G2級:代表高度惡性腫瘤組織學檢查常能發現多數瘤細胞核的分裂及低分化,因而基質甚少而不成熟,呈高惡性細胞相,即退變、多形性而且濃染。在放射學上的表現爲明顯的侵襲相。血管造影顯示新生血管供給豐富包繞瘤體。臨牀觀察腫瘤生長迅速,有衛星竈和跳躍病竈,且常有遠處部位的轉移(40%~50%),特別是肺部轉移率高。

2.T級  人體各部分對腫瘤擴散有其天然屏障(解剖結構),例如骨的皮質、關節的軟骨、關節囊肌肉筋膜、肢體的皮膚等,構成各部位的解剖間室(compartment)。因此,按腫瘤向周圍浸潤解剖範圍又可分爲T0和T1級。

(1)T0:表示腫瘤侷限於骨內,尚未擴展到該部位的間室以外。

(2)T1:表示腫瘤已擴展至骨外,原瘤或衛星病竈已進入反應區內,但病變區與反應區兩者尚在同一個解剖間室之內,如反應區已經擴展至間室的屏障以外(包括筋膜的表面或突出筋膜腔外),或腫瘤病變的反應已侵及該間隙內的大神經血管束,均屬間室外病變。

3.M級  肉瘤無論發生區域性或遠部器官轉移,都標誌着預後不良。根據腫瘤有無轉移,又可分爲M0和M1級。M0代表無區域性或遠距離的轉移;M1代表已有區域性或遠部的轉移

8 適應

骨腫瘤刮除術適用於:

1.侷限於骨內的良性腫瘤或瘤樣病變,如骨囊腫動脈瘤樣骨囊腫等。

2.四肢長骨鄰近大關節骨端的Ⅰ、Ⅱ級骨鉅細胞瘤;或X線片顯示溶骨性破壞雖較廣,但仍有完整的骨包殼;或雖在X線片上顯示有骨膜反應和骨皮質突破,甚至已發生病理骨折等惡變徵象,但活檢病理報告仍屬Ⅰ~Ⅱ級腫瘤

3.原爲骨鉅細胞瘤經第1次刮除術治療後,局部又復發,而病理活檢報告仍屬Ⅰ~Ⅱ級無惡變者;此外,內生軟骨瘤,軟骨黏液樣纖維瘤,某些骨纖維異樣增殖症等。

9 禁忌症

1.骨鉅細胞瘤X線片顯示已有廣泛骨皮質的破壞,骨包殼已不完整,腫瘤已穿入於鄰近軟組織中者。

2.活檢報告已證實爲惡性腫瘤X線影像顯示骨皮質已被穿破,並侵犯鄰近軟組織者

10 術前準備

1.複習X線片,重點在有無惡變跡象。

2.查對手術或穿刺活檢的病理報告,病變是否良性,或骨鉅細胞瘤爲Ⅰ~Ⅱ級無誤。

3.準備必要的手術器械;如各型骨銼、刮匙以及燒灼劑等,還有填充骨腔的異體骨或骨水泥(HA)等。

11 麻醉體位

一般病變在上肢時以臂叢阻滯麻醉爲佳,下肢病變宜採用脊髓硬膜外阻滯麻醉,少數可加強化藥物全身麻醉體位根據手術部位,多用仰臥或側臥位

12 手術步驟

1.切口  多選該部手術常規直切口或典型入路切口,如肩肱部的Kocher切口,上臂的前外側切口,前臂的背側或尺、橈側切口;髖及大腿的前外側切口脛骨的前內側或前外側切口等。

2.從肌間隔之間分開直達顯露病骨段,注意保護鄰近的重要神經血管組織。縱向切開病變部的骨膜,用骨膜剝離器從骨膜下推開,清楚顯露病段骨皮質。

3.根據病骨段的範圍,用鑽孔法或銼除法開窗,注意勿用暴力敲打,以免造成骨折。骨開窗的範圍應適應病變的範圍,通常不宜太小,寬2~3cm,暴露病變的全長,才能充分顯露瘤腔,開窗也不宜過大,造成過多骨缺損而發生病理性骨折。在骨開窗之前應先用幹紗布將周圍組織保護好,避免受到刮出組織或瘤細胞污染(圖3.13.2.1-1)。

4.開窗後,如系骨囊腫,多半有黃褐色或黃綠色的黏稠液溢出,應立即用吸引器吸淨。如爲動脈瘤樣骨囊腫,內含物爲全血血管化的鬆軟組織;嗜依紅肉芽腫則爲米白色的纖維結締肉芽樣的組織。搔刮骨囊腔內容物時,一般先用大刮匙大量刮除內容物後,再用小刮匙刮除殘餘囊壁組織,特別是有的骨嵴的溝縫中易被忽略和殘留部分組織。囊腔兩端刮除的是:近關節端刮至正常海綿質松骨,骨幹端刮至正常的骨髓組織。骨周圍或骨腔內的反應性骨增生與腔內的骨嵴,雖不是病變或瘤組織本身,但如有可疑也可用骨銼鑿除。

5.骨囊腫腔經刮除至外觀確實已乾淨後,可用生理鹽水反覆沖洗、吸盡、然後無菌紗布暫時塞囊腔壓迫止血(圖3.13.2.1-2)。

6.刮除術中囊壁處理是否徹底與腫瘤是否復發關係極大,以往單純刮除術複發率可高達50%~90%,故囊壁的滅活刮除術必不可少的步驟,常用的方法有:①據1993 Steven Gitelis用石炭酸甘油(12.5%~50%)塗搽燒灼囊壁約1min。然後用75%乙醇稀釋塗搽1~2遍,再用生理鹽水反覆沖洗乾淨。②0.1%硫柳汞或10%甲醛塗搽囊壁滅活1~3次,然後用75%乙醇擦淨,生理鹽水沖洗。③液氮冷凍,使瘤腔內溫度降至-20~-140℃滅活瘤壁。④50%氯化鋅燒灼囊壁滅活

7.瘤腔滅活沖洗後,腔內骨缺損可植自體骨,異體骨(包括異體脫鈣骨DBM及BMG),或填塞骨水泥羥基磷灰石(HA),珊瑚羥基磷灰石人工骨等,填入時可加入適量抗生素,囊腔均應填滿,原開窗所取的骨蓋也不必蓋回,令其開放有利於骨外軟組織骨膜的新生血管長入成骨(圖3.13.2.1-3,3.13.2.1-4)。

8.縫合傷口時內層應嚴密,以防止骨腔內滲血和抗生素的流失,在骨外軟組織中或皮下可酌情放橡皮條引流。

13 中注意要點

1.手術在止血控制下施行,要嚴格掌握縛扎部位、壓力、時間,防止止血帶合併傷。

2.囊腔的開窗要夠寬夠長,刮除滅活一定要做得徹底。

3.採用冷凍或化學藥物燒灼瘤壁滅活時,要保護好周圍軟組織,防止組織凍傷或燒灼壞死

4.骨腔內如骨質缺損較多時應爭取植自體骨或異體骨等,有利於骨重建功能的恢復。

14 術後處理

1.如瘤腔病變骨質術後缺損較多並進行了植骨,術後肢體應予石膏固定1~2個月,待照片證實骨質已有較好修復,無病理性骨折危險,方可停止固定。下肢能否負重必須參考複查時X線片情況決定。

2.術後應酌情使用抗生素,一般1~2周至傷口癒合良好拆線;密切觀察體溫,血象和切口癒合情況,引流條一般24~48h後拔除,如發現傷口中有積血應儘早用注射器抽盡,防止傷口感染

3.如複查期中X線片顯示骨缺損處經過植骨或未經植骨已有一定骨質恢復,應於拆除石膏後即進行肢體和關節康復性功能鍛鍊,爭取更好地恢復勞動能力

15 併發症

腫瘤施行刮除術後的併發症在術後早期主要是傷口感染後期的併發症有病理性骨折關節僵硬,肢體功能喪失等。巨細胞瘤與囊腫刮除後常有較高的複發率。但也有報道如1993年Steven Gitelis報道20例術後觀察2~15年無1例復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