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清 陳士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對口癰門(一則)

人有對口之後,忽生小瘡,先癢後痛,隨至潰爛,人以爲至兇之癰也,然而癰生於對口者猶輕,而生於偏旁不勝對口者尤重。蓋頸項之上,乃腎督之部位也。其地屬陰,所生癰疽多是陰疽而非陽癰也。陽疽必高突數寸,其色紅腫發光,疼痛呼號;若陰癰則不然,色必黑黯,痛亦不甚,身體沉重,睏倦欲臥,呻吟無力,其瘡口必不突起,或現無數小瘡口,以眩世人,不知從何處覓頭。然而陰陽二毒,皆可內消,何可令其皮破腫潰而後治之乎。至於內消之法,正不須分辯陰陽,惟既破潰膿,陰陽不審而漫投藥餌,則禍生頃刻。而內消之法,大約止消三味,名爲三星湯金銀花(二兩)蒲公英(一兩)生甘草(三錢)水煎服。二劑即便全消。陽症已破者,仍以此方治之,不三服必膿盡肉生。若陰症大潰者,此方不可復投,改用七聖湯人蔘(一兩)生黃(一兩)當歸(一兩)金銀花(二兩)白朮(一兩)生甘草(三錢)肉桂(一錢)水煎服。一劑而血止,二劑而肉生,三劑而口小,四劑而皮合,再服二劑全愈。此方治各處癰毒凡低陷而不能收口者,無不神效,不止治對口陰毒善收功也。誠以陽症可以涼瀉,而陰症必須溫補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