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識》

日本 丹波元珍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瘧論篇第三十五

馬雲。瘧。凌虐之義。故名篇。當與靈樞歲露篇七十九參看。簡按劉熙釋名雲。瘧。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熱耳。而此疾先寒後熱。兩疾似酷虐也。

夫瘧

甲乙。千金。無字。馬雲。。音皆。後世從。誤也。瘧者。瘧之總稱也。王注以爲老瘧。不必然。瘧皆生於風。則皆之一字。凡寒瘧溫瘧癉瘧。不分每日間日三日。皆可稱爲瘧也。簡按廣雅雲。。瘧也。說文雲。。二日一發瘧也。蓋瘧多二日一發者。因爲之總稱耳。王以爲老瘧者。其說蓋出於張文仲。(外臺。獺肝等八味方。傳屍病。亦名瘧。遁注。骨蒸伏連。。。是。)而其原因誤讀五十六難雲。咳逆瘧。連歲不已爾。吳雲。。亦瘧也。夜病者謂之。晝病者謂之瘧。方言書。夜市謂之市。本乎此也。(方言書。未知何等書。閱青箱雜記。豫章漫錄。五雜俎等。雲。蜀有市。而間日一集。如瘧之一發。則其俗又以冷熱發歇。爲市喻也。夜市之說。無所考。)張雲。。皆也。瘧。殘虐之謂。瘧證雖多。皆謂之虐。故曰瘧。李雲。凡秋瘧皆名。即其皆生於風。皆字。知諸瘧之通稱也。(醫宗必讀。不載秋瘧之說。則雲。凡瘧皆名。昔人之解非。)志與吳同。而解生氣通天論則雲。陰瘧也。高雲。。陰瘧也。瘧。陽瘧也。以上數說。俱無稽之言。不可從。孔穎達左傳正義雲。是小瘧。是大瘧。亦非本經之義。

畜作

趙府本。畜。作蓄。歲露篇。作。馬雲。蓋。即積之義。故其旁皆從禾。不發之謂畜。發時之謂作。

伸欠

張雲。伸者。伸其四體。邪動於經也。欠。呵欠也。陰陽爭引而然。簡按曲禮。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履。視日蚤莫。鄭注。以君子有倦意也。前翼奉傳。體病則欠伸動於貌。馬雲。伸。當作呻。呻爲腎之聲。誤也。此論瘧之形狀。專指寒瘧

寒慄鼓頷

汪雲。愚謂此節。論瘧之形狀。張雲。鼓者。振悚之謂。

願聞其道

馬雲。道。猶路也。據下文有其道遠。則此道當以路訓之。

陰陽相移也

汪雲。此節。論瘧之所以發寒熱也。又爲一章之大旨。下發明此節也。

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

高雲。相移者。相併之義。如陽氣相移。而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須知陰氣相移。而並於陽。則陽實而陰虛。不言者省文也。

腰背頭項痛

滑雲。此下。當有少陽虛一節。盧氏瘧論疏雲。不列少陽形證者。以太陽爲開陽明爲闔少陽爲樞。而開之能開。闔之能闔。樞轉之也。

骨寒而痛

張雲。陰勝則陽氣不行。血脈凝滯。故骨寒而痛。終始篇曰。病痛者。陰也。

營氣之所舍也

張雲。皮膚之內。腸胃之外。蓋即經脈間耳。營行脈中。故曰。此營氣之所舍也。志雲。舍。即經隧所歷之界分。每有界分。必有其舍。如行人之有傳舍也。

此令人汗空

吳雲。此字。指暑氣言。蓋陽氣主疏泄萬物故也。盧氏雲。暑令汗空疏。腠理開者。以暑性暄發。致腠理但開。不能旋闔耳。不即病者。時值夏出之。從內而外。衛氣仗此。猶可捍禦。高雲。暑熱傷榮。則肌表不和。此令人汗孔疏。而腠理開也。空。孔同。

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

諸注。浴下句。吳雲。夏傷於暑。陽邪也。秋氣。水氣陰邪也。陰陽相薄。寒熱相移。是以瘧作。馬雲。夫暑熱伏於營。而風寒居於衛。營專在內。無自而發。衛行於外。二邪隨之。以出入焉。志高。浴水氣連讀。非是。

衛氣並居

滑雲。言衛氣營氣併合也。汪雲。從夏傷於暑至此。原所以致瘧之故也。張雲。新邪與衛氣並居。則內合伏暑。故陰陽相薄。而瘧作矣。高雲。風水之氣。舍於皮膚之內。則與衛氣並居也。簡按滑注誤。

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

滑雲。此氣指瘧。馬雲。衛氣者。晝行於足。手六陽經。二十五度。此邪氣者。得陽而外出。瘧之所以發也。夜行於足。手六陰經。二十五度。此邪氣者。得陰而內入。瘧之所以蓄也。內外相薄。隨衛而行。是以一日一作也。病之始末。至是而備矣。高雲。瘧之發也。必衛氣應乃作。此衛氣得日陽而外出。得夜陰而內薄。內外相薄。遇邪則發。是以日作。簡按此氣。滑馬爲瘧邪之氣。高爲衛氣。未知孰是。得陽之陽。得陰之陰。馬不解釋。高則爲日陽夜陰之義。果然則瘧疾宜無夜發者。此可疑焉。滑以得陽之陽。爲榮中之陽。以得陰之陰爲榮。其言糊塗。不可從。

循膂而下

張雲。膂。呂同。脊骨曰呂。象形也。一曰。夾脊兩旁之肉曰膂。下者。下行至尾也。簡按說文。呂。脊骨也。廣雅。膂肉也。前說本於說文。後說及王馬注。原於廣雅。據循膂而下語。其爲脊骨者。於義爲當。

大會於風府

大上。巢源有常字。簡按王注熱論雲。風府。入髮際同身寸之一寸。此雲二寸。考甲乙千金等。作二寸者誤。

二十五日

靈樞甲乙。太素。全元起。巢源。作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作二十二日。馬雲。此曰二十五日者。連風府之項骨三椎而言。彼曰二十一者。除項骨言。自大椎而始也。故二十六日。與二十二日亦不同。吳同。張雲。項骨三節。脊骨二十一節。共二十四節。邪氣風府。日下一節。故於二十五日。下至尾。復自後而前。故於二十六日入脊內。簡按志。高。二十五日。作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作二十二日。據靈樞等也。自風府始。則不除項骨者。似爲有理。而考諸書。作二十五日。二十六日者。王所改正。(外臺。亦作五六。宋人所改。)今從志高。(徐廷璋活人針經雲按甲乙經雲。大椎至尾。共二十一。此中只長三尺。以三尺內折量。取背上俞穴。一法用繩墨取穴。繩有舒縮不同。取穴無準。今以薄竹片。點量取穴治病有準。今精考二十一骨。不至尾盡。只至腰餘穴盡已。腰餘穴。第二十一下。是腰餘穴。穴旁分開一寸五分。是自環餘穴。穴下更有上次中下會陽五穴。皆在二十一下。直至會陽穴。其穴交。在尾骨兩旁。則知二十一骨。至腰餘而盡。今經。二十一骨。至尾骨而盡。甚非也。言長三尺。此法亦不可準用。今詳二十一下。有四骨空。在下相連。直至尾盡。以二十一。又增四骨。骨空共二十五。據內經瘧論篇雲。瘧邪初出於風府。在椎骨上。其邪大椎爲始。日下一節。二十五日。尾盡處。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據此經雲。即是二十一日。下二十一節而盡。自二十二日。即下四骨空間。至二十五日。諸及骨空傳盡。即入脊中。以此論之。其理甚明。則知甲乙經雲。二十一。至尾骨。甚非也。○按此說太異。蓋未考及靈樞。漫爾立論。而楊繼鍼灸大成背部圖。亦載此論。不知其出於何人也。)

歲露篇。作尾底。簡按知是即底。會意。

伏膂之脈

歲露篇。病源。作伏衝。甲乙。作太沖。簡按天真論。太沖之脈盛。甲乙。太素。作伏衝。知是太沖。伏衝。伏膂。皆一脈耳。膂。即呂。脊骨。王謂膂筋之間。恐非。上文日下一節。王雲。節。謂脊骨之節。若以膂爲筋。則義相乖。

日出缺盆之中

吳雲。氣上行無關節之窒。故九日出缺盆。簡按缺盆。非陽明胃經缺盆骨度篇雲。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KT。長九寸。骨空論雲。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本輸篇雲。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俱非胃經缺盆。乃指任脈天突穴而言耳。

其間日發者云云

以下四十四字。高移前。爲帝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之答語。置其氣之舍云云之上。雲。此段。舊本在故作日益早之下。今改正於此。簡按此一節。乃前節答語。其爲錯簡明矣。今從高注改定。

橫連募原

簡按舉痛論。及全本。太素。巢源。作膜原。舉痛論王注云。膜。謂膈間之膜。原。謂膈肓之原。義未太明。此雲膈募之原系。乃覺勝於彼注。蓋膜本取義於帷幕之幕。膜間薄皮。遮隔濁氣者。猶幕之在上。故謂之幕。因從肉作膜。其作募者。幕之訛爾。太陰陽明論。脾與胃以膜相連爾。太素。膜。作募。知此募幕互誤。熊。張。並音暮。張雲。諸經募原之氣。內連五臟。邪在陰分。故道遠行遲。志雲。募原者。橫連臟腑之膏膜。即金匱所謂皮膚臟腑之文理。乃衛氣遊行之腠理也。二家之說。並不允當。姑從王義。當與舉痛論小腸膜原注參看。

不能與衛氣俱行

甲乙衛氣。作營氣。非也。

不得皆出

甲乙。皆。作偕。似是。

故間日乃作也

乃上。病源。外臺。有蓄積二字。

邪氣客於頭項云云

以下八十八字。外臺有。此疑古註文。

衛氣之所發

靈樞。病源。發。作應。簡按下文雲。衛氣應乃作。發。當作應。

邪氣之所合

吳本。及靈樞。病源。合。作舍。是。

風之與瘧也

吳雲。風。外受風邪也。受風病作。則無休時。志雲。夫瘧皆生於風。然病風者。常在其處。病瘧者。休作有時。故帝有此問。馬雲。風。乃本經風論之風。簡按馬注恐非也。甲乙。無也字。

相似

靈樞。病源。似。作與。

淒滄之水寒

滑雲。水。一作小。馬雲。當作小寒。吳本。作小寒。張雲。淒滄之水寒。謂浴水乘涼之類也。因暑受寒。則腠理閉。汗不出。寒邪先伏於皮膚之中。得清秋之氣。而風襲於外。則病發矣。志雲。風寒曰悽。水寒曰滄。簡按淒滄不必分風水。靈師傳篇雲。寒無淒滄。暑無出汗

秋傷於風則病成矣

生氣通天論雲。夏傷於暑。秋爲瘧。金匱真言論雲。秋善病風瘧。陰陽應象大論雲。夏傷於暑。秋必瘧。(靈論疾診尺篇同。)周禮疾醫職。秋時有瘧寒疾。左傳定四年。荀寅雲。水潦方降。疾瘧方起。

寒瘧

張雲。先受陰邪。後受陽邪。故先寒後熱。人之患瘧者。多屬此證。簡按上文雲。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此乃瘧之正證也。李雲。溫瘧癉瘧。皆非真瘧也。知是寒瘧。特真瘧耳。

溫瘧

馬雲。據後第十三節。以冬中於風。而發於春者。爲溫瘧。則溫瘧。非夏感於暑。而發於秋者比也。故今秋時之瘧。惟先寒而後熱者最多。要知溫瘧原非秋時有也。

煩冤

千金。作煩悶。

癉瘧

志雲。癉。單也。謂單發於陽。而病熱也。聖濟總錄雲。單陽爲癉。萬氏育嬰家祕雲。經中只言癉。俗稱爲疸。癉者。單也。謂單陽而無陰也。簡按癉爲單陽之義。在癉瘧則可。至脾癉膽癉消癉。及癉成爲消中等。則不通焉。王注爲熱。最爲明確。蓋癉乃之從者。說文。炊也。廣韻。火起貌。國語周語。火無炎。癉之爲熱。其在於此耶。(金匱。溫瘧。主白虎加桂枝湯。即本節癉瘧。當並考。)

經言

出靈逆順第五十五篇。下同。

渾渾之脈

馬雲。脈以邪盛而亂也。張雲。陰陽虛實未定也。簡按渾渾。與脈要精微渾渾同義。謂脈盛也。七發注。渾渾。波相隨貌。

先熱而渴

吳。改先作後。簡按今驗先熱而汗出。尋而發渴。乃作先者是。

病極則復至

王以至字連下句。吳張同。馬志高並據甲乙全本太素。接上句。汪昂雲。至字。有連上句讀者。言寒熱復至。今從王氏。

必毀

簡按靈逆順篇雲。方其盛也。勿敢毀傷。當從太素文。

爲其氣逆

馬雲。按後人用藥。必當在瘧氣未發之前。方有爲效。不但用針爲然。若瘧發而用藥。則寒藥助寒。熱藥助熱。反無益。而增其病勢矣。此義當與靈樞逆順篇參看。簡按上文雲病逆。此雲氣逆。其義則一也。祝茹穹心醫集雲。瘧疾每日如期而至。名曰瘧信。此當原症發散。未可直攻。未可截也。或前或後。此正氣漸旺。邪將不容。名曰邪衰。方可截之。正本節之理也。

瘧之且發也

志雲。且者。未定之辭。言瘧之將發。陰陽之將移。必從四末始。

堅束其處

吳雲。謂上也。取血之法。今北人行之。張雲。其處。謂四關之上也。今北人多行此法。砭出其血。謂之放寒。志雲。堅束其四末。令邪在此經者。不得入於彼經。彼經之經氣。不得出而並於此經。簡按志注爲允當。千金。作故氣未並。先其時一食頃。用細左索。堅束其手足十指。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過時乃解。此亦一法。

真往

太素。作直往。似是。

其應如何

張雲。欲察其應。

瘧氣者

甲乙。氣字無。

邪氣衛氣

吳。移與衛氣三字於下句。作邪氣客於六腑。而有時與衛氣相失。文理始明。

客於六腑

張雲。客。猶言會也。李雲。客。猶會也。邪在六腑。則氣遠會希。故間二日。或休數日也。志雲。六腑者。謂六腑膜原也。髒之膜原。而間日發者。乃胸中之膈膜。其道近。六腑膜原。更下而遠。故有間二日。言至於數日也。簡按考上文。並無客於六腑之說。疑是風府之訛。

此應四時者也

吳雲。應。當也。張雲。夏傷於暑。秋必病瘧。此應四時者也。

反四時

吳雲。謂春時應暖。而反大涼。夏時應熱。而反大寒。秋時應涼。而反大溫。冬時應寒。而反大熱。瘧病異形。職由此也。志雲。非留蓄之邪。乃感四時之氣。而爲病也。

以秋病者寒甚

張雲。秋以盛熱之後。而新涼束之。陰陽相激。故病爲寒甚。高雲。秋傷於溼。人氣始收。故寒甚。

邪氣不能自出

邪。甲乙。作寒。

氣復反入

張雲。陽極而衰。故復入於陰分。

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

張雲。按此以冬中於寒。而發爲溫瘧。即傷寒之屬。故傷寒論。有溫瘧一證。蓋本諸張兆璜雲。故先熱而後寒者。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名曰癉瘧矣。故字宜着眼。高雲。上文因寒瘧。而及溫瘧。故寒瘧詳。而溫瘧略。此問溫瘧。而兼寒瘧。故下文但論溫瘧。而不復言寒瘧也。

不及於陰

高。據全本太素。及。作反。注云。上文溫瘧。氣復反入。故先熱後寒。癉瘧。其氣不反於陰。故但熱而不寒。

命曰癉瘧

馬雲。此熱氣者。內藏於心肺。而外舍於分肉。令人消鑠肌肉。病命曰癉瘧。由此觀之。則癉瘧之所舍者。肺與心耳。李雲。肺素有熱。氣藏於心。即此二語。火來乘金。陰虛陽亢。明是不足之症。挾外邪而然。故溫瘧癉瘧。皆非真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