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識》

日本 丹波元珍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熱論篇第三十一

馬雲。首言熱病者皆傷寒之類。故即以熱論名篇。

今夫熱病

甲乙。外臺。無今字。

傷寒之類也

張雲。傷寒者。中陰寒殺厲之氣也。寒盛於冬。中而即病者。是爲傷寒。其不即病者。至春則名爲溫病。至夏則名爲暑病。然有四時不正之氣。隨感隨發者。亦曰傷寒寒邪束於肌表。則玄府閉。陽氣不散越。乃鬱而爲熱。故凡系外感發熱者。皆傷寒之類。馬雲。水熱穴論。帝問。人傷於寒。而傳爲熱。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又此處王注。以傷寒論中。至夏變爲熱病熱病強解。甚非。蓋未有傷於寒而不成熱者也。非但至夏之熱病爲然也。簡按王引傷寒例文。暑病。作熱病。五十八難雲。傷寒有幾。其脈有變否。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知是中風傷寒溼溫熱病溫病。古總稱之傷寒。則王注不可廢。

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爲諸陽主氣

巨。甲乙作太。下同。張雲。太陽六經之長。統攝陽分。故諸陽皆其所屬。太陽經脈。覆於巔背之表。故主諸陽之氣分。志雲。屬。會也。謂太陽諸陽之會。滑本。此二十字。移於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之下。徐本同。文義順承。爲勝。(資生經。風府下。引此節雲。然則風府者。固傷寒所自起也。北人皆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護其項。俗謂三角。是也。凡怯弱者。須護項後可也。)

傷寒一日巨陽受之

張雲。按人身經絡三陽爲表。三陰爲裏。三陽之序。則太陽三陽陽中之陽也。陽明二陽。居太陽之次。少陽一陽。居陽明之次。此三陽爲表也。三陰之序。則太陰三陰。居少陽之次。少陰二陰。居太陰之次。厥陰一陰。居少陰之次。是三陰爲裏也。其次序之數。則自內而外。故各有一二三之先後者如此。又如邪之中人。必自外而內。如皮部論等篇曰。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此所以邪必先於皮毛。經必始於太陽。而後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如下文之謂也。簡按吳。此下。補以其脈經頭項循腰脊九字。不可從。

項痛腰脊強

張雲。凡病傷寒者。多從太陽始。太陽之經云云。(與王注同)故其爲病如此。仲景曰。太陽之爲病。脈浮頭項強痛惡寒。新校正雲。甲乙。太素。作頭項與腰皆強。簡按今甲乙。作腰背強。

身熱

張雲。傷寒發熱。而獨此雲身熱者。蓋陽明肌肉身熱尤甚也。邪熱在胃則煩。故不得臥。仲景曰。陽明之爲病。胃家實也。

不得臥

調經論雲。陽明者。胃脈也。其氣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

少陽主膽

新校正。引全元起。太素。甲乙。並作主骨。簡按病源。亦作主骨。只外臺作膽。外臺引本篇文雲。出第九卷中。考新校正。此篇。全本在第五卷。蓋王氏改骨作膽。而宋人根據以改外臺也。且靈經脈篇雲。膽主骨。如陽明。不雲主胃。而云主肉。則理宜於少陽亦云主骨。蓋太陽皮膚陽明主肉少陽主骨。從外而內。殆是半表半里之部分。故改膽作骨。於義爲長。張雲。邪在少陽者。三陽已盡。將入太陰。故爲半表半里之經。其經脈。出耳前後。下循胸脅。故爲脅痛耳聾等證。仲景曰。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之病。口苦咽乾目眩也。又曰。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蓋邪在陰則寒。邪在陽則熱。邪在表。則無嘔滿等證。邪在裏。則胸滿乾嘔不能食。故成無己曰。少陽之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未入於髒者

簡按據新校正。全本。太素。髒。作腑。甲乙傷寒例。亦作腑。只外臺作髒。恐是亦宋人所校改也。考下文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此言邪在三陽之表者。可發汗。在三陰之髒者。可下之。若推仲景之例。則當作腑。然本經治法表裏有汗下二法。故王改腑作髒。義甚明顯。而東垣李氏雲。藏。非謂五臟之髒。乃是藏物之藏。(出此事難知三陽王氏演而作熱論髒字說。(出傷寒綱目)並屬強解。志雲。藏者。裏也。陰也。言三陽經絡。皆受三陽邪熱之病。然在形身之外。而未入於裏陰。可發汗而解也。此解爲勝。

四日太陰受之

張雲。邪在三陽。失於汗解。則入三陰。自太陰始也。仲景曰。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也。簡按本經所論三陰病者。即仲景所謂陽明胃家實證。故下文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仲景所論三陰病者。乃陰寒之證。此本經所未言及。張引彼注此。殆不免乖謬。下少陰厥陰亦同。

絡於肺

甲乙。病源。外臺。無於字。

六日厥陰受之

簡按方氏傷寒條辨雲。一日二日三四五六日。猶言第一第二第三四五六之次第也。大要譬如計程。如此立個前程的期式約模耳。非計日以限病之謂。張雲。愚按傷寒傳變。止言足經。不言手經。其義本出此篇。如上文六節是也。奈何草窗劉氏不明其理。遂謬創傷寒傳足不傳手之說。蓋傷寒者。表邪也。欲求外證。但當察於周身。而周身上下脈絡。惟足六經。則盡之矣。手經無能遍也。且手經所至。足經無不至者。故但言足經。則其左右前後陰陽諸證。無不可按而得。而手經亦在其中。不必言矣。此本經所以止言足者。爲周身之表證也。

煩滿囊縮

簡按滿。懣同。說文。懣。煩也。蓋煩懣。乃煩悶也。(詳見生氣通天喘滿注。)繆氏傷寒撮要雲。婦人亦有囊縮可辨。但其乳頭縮者。即是也。李氏入門雲。在女子。則陰戶急痛小腹。吳。囊縮下。補三陰經絡者。皆受病已入於腑。可下而已十六字。此推三陽之例。則經文似脫此等十餘字。然以三陰稱腑。尤爲無謂。若改作髒字。僅通。

五臟不通則死矣

高雲。則。猶即也。結上三陰受病。非必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故內之三陰。外之三陽。內之五臟。外之六腑。一日皆受其病。致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即死矣。較之兩感於寒。不免於死者。更甚也。

渴止不滿

甲乙傷寒例。並無不滿二字。簡按上文。不言腹滿。此必衍文。

而嚏

口問篇雲。陽氣和則嚏。

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調經論雲。瀉實者。開其門而出。大氣乃屈。五色篇雲。大氣入髒腑者。不病而卒死。簡按俱謂大邪之氣。高雲。其不兩感於寒。屬經脈熱病。皆以七日環復。病衰而愈。由此觀之。則上文所云。一日受二日受者。乃循次言之。非一定不移之期日也。會悟聖經。當勿以辭害志。

通其髒脈

張雲。謂當隨經分治也。志雲。謂手足三陰三陽經脈。高雲。髒脈。如上文太陰脾臟之脈。少陰腎臟之脈。厥陰肝臟之脈也。

可泄而已

張雲。凡傳經之邪。未滿三日者。其邪在表。故可以汗。已滿三日者。其邪傳裏。故可以下。吳。此下補若其寒邪。傳不以次。與夫專經不傳表裏變易。則隨證脈處治。吐下汗和。蚤暮異法。三十二字。雲。欲人通變云爾。簡按王引傷寒論。義頗明顯。若欲人通變。則有仲景傷寒論在焉。豈三十二字所包括乎。不啻添足。殆亦妄。薛氏原旨雲。按傷寒一證。傳變無窮。此不過言傳經之常。而未及於變。自仲景而後諸大家。俱有名言可法。學人所當盡讀而精思之。然義多出於仲景。於仲景書。又當閉戶深求者也。

志雲。傷寒論曰。大病瘥後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蓋因傷寒熱甚之時而強食其食。故有宿食之所遺也。簡按遺。是禮樂記。遺音遺味之遺。鄭玄注。遺。猶餘也。蓋與此同義。童氏活人指掌辨疑雲。遺字註解多不同。活人書注。謂便不禁也。或雲。遺。亡也。其人必利不禁也。此皆非是。餘謂遺者。如以物遺人之遺。即司馬公所謂積德以遺後人之遺。是也。言當少愈之時。邪氣未盡去。胃氣未盡復。肉食者。其後復病。多食者。其後遺病。將痊而不得痊矣。

強食之

甲乙。無之字。仲景雲。病患脈已解。而日暮微煩者。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又曰。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瘥不勝谷氣故也。

調其逆從

志雲。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者。以下解之。此之謂調其逆從也。高雲。視其經脈虛實。調其陰陽逆從

食肉則復

馬雲。肉本性熱而難化。所以熱病復生。志雲。肉。謂豕肉。豕乃水畜。其性寒冷。是以多食則遺。簡按當從馬注。

譫言

甲乙。外臺。作譫語。簡按譫。又作。並之廉切。音詹。考之字書。義少異。集韻。譫。多言也。。疾而寐語也。然醫書則互用。劉奎說疫爲二義。甚誤。

不知人六日死

外臺。作不知人則六日而死。滑雲。六日。當作三日。下文可見。徐同。簡按下文雲。如是之後。三日乃死。則作六日者。非字之誤。謂至三日。則少陽厥陰俱病云云。三陰三陽俱受病。水漿不入。昏不知人。如是者三日。凡於六日之際當死也。

三日乃死

吳雲。故不知人三日。六字爲句。張雲。如是之後。三日乃死。謂兩感傳遍之後。復三日而死也。蓋即六日之義。高雲。乃死。非即死矣。簡按朱氏活人書雲。兩感。仲景無治法。但云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後。傷寒下之後。復下利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宜四逆湯。復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蓋本經三陰證。並是仲景所謂胃家實。不宜以彼而例此。當考傷寒論

病溫

生氣通天論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金匱真言論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冬藏於精者。春不病溫。仲景雲。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詳見金匱真言論。)

病暑

滑雲。此病暑。與病不同。病暑。即熱病也。宜發汗。病則不宜汗矣。張雲。寒邪中人。而成溫病暑病者。其在時則以夏至前後言。在病則以熱之微甚言。故凡溫病暑病。皆傷寒也。簡按溫病暑病。皆是熱病。以時異其名耳。考靈論疾診尺篇雲。冬傷於寒。春生癉熱。張雲。即溫熱之病。其義可概見也。爲熱之微甚者。恐非。

與汗

簡按與。予也。玉函經總例雲。仲景曰。不須汗而強與汗之者。奪其津液。又須汗而不與汗之者。使諸毛孔閉塞。